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等值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等值翻译理论。动态对等是该理论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 ,其影响是深远的。动态对等概念体现在许多方面 ,涉及动态对等原理在文化差异方面的影响与运用。译者应充分认识并掌握两种文化差异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反映 ,以便克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 ,取得翻译的最大等值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通过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可以使广告和商标的翻译更简洁化、更可视化,由奈达提出的这一客观翻译标准强调了广告和商标的内涵延展。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细致分析、认真区别和灵活处理使信息发生转变,广告和商标的翻译者可以在保持与源语一致的基础上达到与目的语的对等转换。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首先从历史角度梳理了翻译对等研究的发展性内涵,说明功能对等追求译文在目标语读者心中的反应和原文在源语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的对等或相似;其次从标题、词汇和文化三个方面,采用英汉新闻翻译的具体实例,分析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工作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翻译应重视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对等性。确保两种读者所产生的反应大致相同。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学翻译,应以异化为主,要突出文学翻译的特色。第一种观点坚持归化,第二种坚持异化,如何才能既保证文学翻译的质量又可以突显其特色,是当下翻译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放在了首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即重视译文读者的感受,同时也考虑到了文学作品原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它指出人们在接收外来的新信息时,必须使之与自身拥有的图式相吻合,方能产生理解.本文通过举例阐释图式理论在翻译等效中所起的作用,旨在提出为了对译文读者建立与原文读者等效的翻译效应,译者应尽量采取注释的翻译方法。为此,译者必须丰富自身的文化语言图式.  相似文献   

6.
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必须在两种语言、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在归化与异化之间进行权衡。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处理有 3种情况 :原文中的形象在译入语中不变 ,将原文中的形象转换为地道的译入语中的形象和舍弃形象改用普通语言来表达形象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文化意象增加了影视作品翻译的难度,对于译者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反应的对等,认为译文接受者对于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语接受者对于原文的反应.功能对等理论为影视作品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献型翻译强调源语文化的纪实,其手段主要是逐词对应翻译、直译、注释型翻译和异化翻译。《阅微草堂笔记》有“无人能夺其席”的文学价值,对清后期笔记小说的创作有重要影响。金大逸(David Keenan)翻译的《阅微草堂笔记》带有浓厚的“中国味”,主要表现在文化词、专有名词、典故及诗歌意象的英译中广泛地使用了文献型翻译。对比他博士论文中相应的英译,发现其在后来出版的译本中有多次文献型翻译的增减。金大逸极力再现汉语原文的词汇和句式特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陌生化”会滞后读者的理解,但并非将其无限放大。该译本保留了大量中国文化词汇的原有风貌,并且其注释内容对原文语义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对汉学界的清代文化研究有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隐喻中的英汉两种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英汉文化隐喻进行比较分析并就其翻译进行探讨,主张采用异化手段对文化隐喻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这样有助于源语言文化的保留,也有助于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顺应理论对翻译具有解释作用。在顺应理论框架内,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要把翻译过程放在宏观的文化语境中去考虑,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避免出现文化信息的传递障碍,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1.
当下旅游翻译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无疑会影响中国旅游业的形象与发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简要分析了旅游翻译中变译策略的成因,并以书面体指南性旅游资料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翻译实例详细介绍了旅游翻译中的删除原文低价值信息、增加必要解释、适度"改写"原文三种常见的变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双重交际活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必然会出现文化缺省现象。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根据读者的期待,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来表达交际意图。本文以杨译本《红楼梦》为例,试对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戏剧的特点,提出戏剧翻译与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是有区别的。从理论上分别对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巴斯奈特的文化转向进行了论证,并结合朱生豪和方平的《威尼斯商人》译文比较对三种不同的翻译原则进行例证,以求能找到它们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修辞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段,如运用恰当,有助于引起读者共鸣,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要使得阅读译文的读者得到与阅读原文的读者同样的感受。因此,一篇好的译文也应将原作中的修辞特色忠实地反映出来。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各自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在修辞的具体表达上有时存在着差异。本文对如何处理英汉翻译中的修辞手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翻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呈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出发,分别举例探讨分析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翻译特性,从而使译者实现有特色的翻译,能准确表达原文的信息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沟通不同文明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比如译作中如何实现译者的主体性,如何使译作中的对话,句子结构,文章风格等符合原著要求,即体现出翻译的忠实性——这一问题译界始终争论不休。本论文独辟蹊径,先从原文性质和篇幅长短问题入手,进而讨论影响译文忠实性的八种重要因素,最后得出译文忠实性的实质在于更深层次达到对原文及时读者的忠实。  相似文献   

17.
翻译标准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因社会文化不同而不同。其内涵是动态的和社会性的,不同国家民族因文化传统和文化地位不同,翻译标准也将不同。结合社会文化来审视翻译标准无疑有利于再现原文反映的民族历史和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8.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特点及其文化背景上的诸多差异,造成翻译中的冗余失衡。《政府工作报告》频繁使用重复的四字结构、范畴词及各种冗余修饰语导致原文冗余过多,各种数字缩略词及新兴词汇的使用则导致原文相对于译文冗余不足。要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翻译时要调整原文的冗余信息,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冗余平衡。本文旨在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中汉语的冗余信息英译时平衡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专门用途英语,其翻译实践仅以忠实和通顺作为翻译标准是不完全适用的,钱钟书倡导的"化境"论在翻译实践中要求译文与原文在风格和意境上对等,而不单纯是形式上的文字转换,更适合作为商务英语翻译的指导思想.相比传统译学的单一标准,"化境"论需要译者用多元化的标准来完成两种语言的情境转化.从而达到商...  相似文献   

20.
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的精华,反映唐朝的经济、地理及文化生活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宝。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本文通过对奈达翻译理论的研究,结合唐诗的特点来阐述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唐诗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