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宁夏教育》2011,(10):79-79
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学生和教师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 1.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多维度建构知识的核心在于体验,包括教师个人的体验、教师对学生体验的唤醒、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验和相互作用等。这种建构性体验有助于教师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2.
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如下特征:初任教师缺乏对"内容知识"的理解与转化能力;初任教师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的教学机智;初任教师缺少师生间的了解与沟通技巧;初任教师缺少自我知识。促进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建议:(一)  相似文献   

3.
彭兰 《文教资料》2013,(3):168-169
小学初任教师是指刚刚完成高等教育而进入小学任教的老师。关注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情绪,既体现了对初任教师的人文关怀,又是基于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长远考虑。初任教师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愤怒和羞愧。初任教师产生消极教学情绪和新教师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效能感、学校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情绪的调节主要从完善师范教育、任教学校提供支持系统、教师自身定位与情绪管理等方面努力,促进初任教师消极教学情绪的积极转换。  相似文献   

4.
初任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产生许多困扰,这些困扰严重阻碍了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困扰的产生与他们所掌握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密切相关,通过对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特征的具体分析,提出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初任教师是教师由教学专业学生走向教学实践的起步阶段,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阶段。入职期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初任教师能否获得顺利的入职教育,直接影响其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如何对初任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入职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在分析我国初任教师所接受的入职教育的实际情形的基础上,结合初任教师的实际和入职教育的作用,对我国初任教师的入职教育提供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注重体验式教学,即让学生在体验中对所教知识进行理解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集体验、研究、探讨于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具体包括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或单独学习或组成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和体验教学任务,最终通过相互讨论、分享经验对知识有系统的理解,得到更深的学习体会。一、创设体验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究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初任教师阶段可以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实现教师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研究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一、初任教师专业发展中常遇到的问题初任教师通常从特定专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已经具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也具有了必要的教学法、心理学的知识。但尽管有了理论知识上的武装,尽管他们对教学和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尽管他们也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却还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初任教师是指完成了师范教育课程,被引入教师专业岗位,但尚未完全适应、胜任教学的新教师。其工作的第一年是从学生成为教师这一转变的初始适应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其身份和扮演的角色变化,初任教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加以引导。文章在分析初任教师面临的挑战、初任教师入职引导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任教师入职引导的有效途径——专任教学导师制。  相似文献   

9.
强化学生意识是解决实习教师自我展现、初任教师茫然失措、成熟教师自以为是等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关键.学生意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信奉并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统一、自觉的心理活动.强化学生意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起点,使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动力,让教师专业发展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0.
鲍雪华 《广西教育》2014,(41):43-44
正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依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案,最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方式加深其阅读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把  相似文献   

11.
随体验教育是以体验为中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价值观、方法论和教学策略。它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探析了体验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语文工作者的共识。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多读自悟——入情入境——实践升华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学生多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达到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和谐共鸣,学生入情入境,既掌握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代表本土知识的地域性课程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已有直观经验基础上加深对数学知识及其实用价值的理解,在体验数学美的同时提高本土数学文化的认同感。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充分挖掘珠算、算法歌诀、古村落、民俗等徽州文化中的数学元素与内涵。通过情境式、理解式、活动式等隐性形态有效地将其融入日常数学教学,并在以显性形态呈现的校本课程中设计相关主题活动和课外活动予以补充,对传承本土民俗数学的同时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体验教学的提出顺应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呼声,改变了传统教学忽视人及人的生命特性,开始关注学生生命需要和感悟体验。这不仅仅体现为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学生知情意行的健全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可通过情景创设、实践探究、经验分享、评价多元化等方式为师生体验式教与学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通用技术教学活动的特点及乐高教育的教学理念,提出将乐高教育引入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乐高教育组件为活动载体,以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结合乐高教育平台的亲和性、拓展性、综合性,以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有关系统的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提高技术素养。  相似文献   

16.
贝思思 《中学教育》2010,(11):36-40
当课堂教学不再简单地被看作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开始关注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便或多或少地生成出一些新元素。这些新元素引导着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经历真实生命的过程。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对"资源"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探讨"资源"生成对于教师、学生及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资源"生成面临的尴尬问题,并以教师为着眼点探究课堂教学中促进"资源"生成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换位体验”教学法的实际运用,经常会出现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的误区。鉴于此,需要教师采取有效对策,从而使学生能真切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换位体验"教学法的实际运用,经常会出现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的误区。鉴于此,需要教师采取有效对策,从而使学生能真切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describe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rainfall, clouds and rainbow formation together with teachers’ predictions about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our study,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N?=?177) knowledge about rainfall and rainbow formation was examined using 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open-ended question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N?=?110) awareness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was measured with questionnaires and the results will b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use of different teaching practic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in every grade hold a wide-ranging set of misconceptions that reflect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and learnt scientific knowledge. Teachers tended to overestimate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described second-grade students’ knowledge more accurately than fourth- and sixth-grade students’ knowledge. Teachers with less teaching experience were found to less overestimate and more underestimate sixth-grade students’ knowledge than teachers with more teaching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we share several activities we use in our teacher education literacy courses that incorporate a social justice lens. For each activity we suggest resources, offer examples we have created and used in our teaching, and share research to support each activity. The activities build on each other, with the intent of increasing preservice teacher knowledge of how to teach for social justice by moving beyond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lived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to affirming cultures and experiences of all students, creating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classrooms. By experiencing teaching from this stance in our courses, we hope that our preservice teachers take up and teach from a social justice stance in their future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