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论中国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进行研究,探讨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相同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2.
试论儒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与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文化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凝集和发展起来过重要作用。从文化学角度,阐述儒家文化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相容与冲突,旨在研究儒家文化在建设世界体育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阐释了关公精神的内涵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关公精神的"忠、义、仁"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精神文化上的相融性;关公精神的"勇"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行为制度文化上的互补性;探索关公精神的现代意义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时代价值,旨在为中国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平台。  相似文献   

4.
论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公平竞争精神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竞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有淡化竞争的倾向,西方文化则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倾向;这种差异在中西方体育精神上有同样的反映,即中国传统体育突出的是等级尊卑的礼仪秩序,西方体育文化突出的是公平竞争的精神特征.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深入的进程中,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公平竞争精神有助于培养人们勇于竞争的观念以及公正平等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是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同样依托着一种理性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具有一般精神的特性,还具有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特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6.
奥林匹克的精神是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然而随着竞技体育逐渐"异化",奥林匹克精神的发展也步入半衰期。奥林匹克精神以西方文明为根基,然而它面临的这些问题与挑战已经无法仅靠西方文明自身提供答案。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推理法,以武德精神为文化视角,从东方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回应了奥林匹克精神。武德精神将以其充满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升华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传统儒、道两家和西方哲学的身体观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西方体育文化精神产生与发展的哲学思想背景,阐明了二者在价值追求、情感方式、气质类型、生命理念、方法体系上的不同与对立。指出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在匡正西方体育文化的功利性倾向,实现现代体育文化价值整合,强化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促进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呼唤文化自赏,并提出了在体育实践中推广与践行中国优秀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路径:加强文化自觉,实现优秀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现代化。加强国家制度安排,突出中国体育文化形象。依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播中国体育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法、逻辑法,从文化层次论和文化史观的视角对“女排精神”的产生条件和时代任务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女排精神”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是“女排精神”产生的根本途径;“女排精神”诞生的3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对社会诟病的抗议精神;“女排精神”伴随着女排的胜利给予人们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理由。“女排精神”的弘扬应注重“践行”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两大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
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我国体育文化特征和奥林匹克精神要旨的基础上认为: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在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运动形式方面存在冲突;我国体育文化中的“至善”、“修身正心”、“大同”、“自强不息”等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的“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和“更高、更快、更强”具有一致性,提出:我国体育文化应与奥林匹克精神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关史料,运用文化学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与传统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研究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映,是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彰显;运用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传统体育自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实施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对于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增强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与价值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与民族精神发挥的精神支撑、精神力量是分不开的。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需要中华民族精神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摘要:神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源泉,包孕着民族文化的原始初象和文化精神,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理念和审美期许。从文化人类学、审美学、神话学的视角探讨英雄神话与中国武术的文化渊源,目的在于从民族文化的思想源头探寻中国武术精神的文化缘起和审美意蕴,有助于丰富中国武术文化的基础理论建设。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阐释了神话、英雄神话及民族文化间的关系,由此探讨了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符号的中国武术与中国上古英雄神话间的文化渊源。中国上古神话英雄的勇武刚强、高尚道德、牺牲精神等精神特质和审美境界积淀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英雄情结”,催生了刚健奋勇、崇德尚礼、舍生取义等价值取向的中华武术尚武精神。原始武术、巫术、舞蹈三位一体的原始社会文化背景下,英雄神话成为原始武术活动的文化主题,为探寻中国武术精神与中国上古神话间的文化渊源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因而,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的源头应追溯到中国上古英雄神话。  相似文献   

13.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构建,从文化学、教育学等视角对其分析,认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实质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学生和老师,依据一定的体育行为规范在大学课外体育俱乐部这一特定的空间内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总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构成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三要素,并且显现出自身特有的多元动态性、教育实践性、教育延续性、兴趣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国运动员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从传统文化的视域求解运动员精神渊源,在当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研究认为:运动员精神的培育是我国运动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以传统文化为旨归,探求传统文化与现代运动员精神之间的血脉联系。传统文化中"知耻"、"诚信"、"仁义"、"内省"是对运动员的警醒与关爱,是我国运动员精神的文化镜像;与"包容与务实的品格、民本与爱国的意识、诚信与和谐的理念"一脉相承;特别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仁爱和谐、顽强拼搏","恪尽职守、乐于奉献","德技双馨、彰显礼仪"应成为当前我国运动员精神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崇拜是文化传承基础,体现为传承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体现在物化精神崇拜和民族精神崇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来自崇拜原动力;现代社会要处理好文化崇拜与文化传承关系体现在崇拜与迷信、崇拜与传承之间的关系.通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崇拜传承研究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周秦文化与中国企业精神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深层关系。周文化中以“德”为“天”的普世主义为企业文化提供了“意义”资源;秦文化中以“法”为“制”的理性主义科层管理为企业文化提供了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阴阳对举观、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了骈文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同时这种两两相对的骈文形式又极其充分地回应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反映了民族文化精神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是和谐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是和谐精神与和谐文化的载体。因此,和谐文化、和谐精神、和谐社会具有存在意义上的互动性和发展意义上的统一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遵照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社会所处的具体时空规定性出发。为此,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契机,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底蕴;加强和谐文化和和谐精神建设,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各民族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土壤之中,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灵魂。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民族精神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哺育和承载,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绽放和孕育民族精神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与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升华无不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肥土沃壤。因此,当今时代,研究、挖掘、开发和发展地域文化,既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体育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对体育以及养生保健有过许多精彩、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涉及到体育文化的本质和精髓。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孔子的体育思想与古希腊奥林匹克精神有不少相通之处。孔子的体育思想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都对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