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指出目前在跨学科的地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和分析,在跨学科的地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方面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着创新素质是地学研究生专业实践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动力源泉这一原则,本文在分析地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地学研究生创新及实践能力这一目标,通过强调培养过程中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提出对地学研究生进行全过程跟踪、多层次、分阶段的强化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比较优势理论是探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与发展的一个视角。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其理念基础。其比较优势需要通过特别的培养方案来实现。牢固树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坚守专业博士学位品质,培育专业精神和专业伦理,创新培养体制和办学体制,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强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优势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就业能力具有行业特性.从地学领域用人单位需求出发,构建地学领域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结构,并对比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现状,针对问题及不足,从夯实地学专业基础知识、切实完善野外实践环节、加强实验室能力培养等几方面,提出提高地学领域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地学的复苏和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有相当大规模的外专业学生报考地学和油气勘探方向的研究生。但今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研究生找工作出现了困难,对于跨专业研究生更是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坚持理想与发挥复合型人才的优势、经济衰退下的工作机遇与挑战、跨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定位和实践等角度探讨了经济危机形势下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生物信息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培养国家高科技生物技术人才的关键, 建立高水 平模块化的生物信息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对全程保障生命科学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 深化教学体系的改革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文通过调研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生物信息专业 博士研究生教育情况, 结合我国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同济大学生物信息专业研究生的 课程设置实情,探索了如何构建高效的模块化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7.
对国外教育博士发展历史,以及教育博士与哲学博士区别的研究,显示实践性是教育博士的显著特征。重视大学与工作场所和职业之间的联系,重视提升学生对职业实践问题的理论反思、研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我国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结果发现当前教育博士研究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教育上表现良好,但在科研实践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训练上比较薄弱,教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编者按: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观照学位制度的生成历史和专业学位结构的变革逻辑,教育博士有着教育实践者与专业研究者"双身份"培养的二元性指向。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偏重强调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性"培养,掣肘"专业研究性"与之平衡培养的状况。对此,需要加以匡正,坚守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价值,完善教育博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性"培育体制机制,包括建立案例研究室,明确导师的学术师资配置标准、教育博士主干课程标准;创办专门学术期刊,设立教育博士国内访学制度等,以此帮助教育博士研究生改变"教育实践性——专业研究性"相游离的身份圈囿困境,实现更为全面合理的学习生涯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生源结构、录取情况、管理体制与培养机制、培养条件、质量监控、专业结构调整及资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与总结,从软件和硬件上保障了博士研究生教育各个环节的规范化,为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学博士是高等教育学领域最高层次的人才,其培养质量对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关系重大。文章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3个有关于高等教育博士学位项目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培养目标、入学选拔、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评价考核方面的成功实践经验。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需要多门类课程学习、多元导师支持、加强方法训练、夯实研究基本功,面向未来职业,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2.
哈佛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改革对世界各国教育博士培养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回应专业博士教育社会质疑、弥补哲学博士教育长期缺失双重需要推动下,哈佛大学对教育博士学位培养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撤销原教育博士学位(Ed.D.)、新设教育领导博士学位(Ed.L.D.)、创设教育哲学博士学位(Ph.D.),形成了两种博士学位并存共生新格局。从培养模式比较看,专业博士回归“实践”属性,教育哲学博士凸显“学术性”特点,且两者均高度重视跨学科教育和培养质量提升。我国培养教育博士起步较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可借鉴哈佛大学经验教训,积极推动教育博士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3.
当代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是对当代博士生培养活动及其效果优劣程度进行综合评判,它集中体现于博士学位获得者原创性知识贡献评价、学术研究素养评价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评价三个方面。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为背景来观照当代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就是强调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中的知识创新思想、学术训练要求和博士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标准来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优化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与机制,使当代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的视角、内容、制度等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要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搞好课堂教学,发挥博士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的作用,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中至关重要;要建立与完善对博士青年教师教学管理与培养机制;针对如何提高博士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思考与建议,使他们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us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grounded theory to look for characteristics among college undergraduates that predicted persistence into Ph.D. and M.D./Ph.D. training. Participants in the summer undergraduate and postbaccalaureate research programs at the Mayo Clinic College of Medicine were interviewed at the start, near the end, and 8–12 months after their research experience. Of more than 200 themes considered, five characteristics predicted those students who went on to Ph.D. and M.D./Ph.D. training or to M.D. training intending to do research: 1) Curiosity to discover the unknown, 2) Enjoyment of problem solving, 3) A high level of independence, 4) The desire to help others indirectly through research, and 5) A flexible, minimally structured approach to the future. Web-based surveys with different students confirmed the high frequency of curiosity and/or problem solving as the primary reason students planned research careers. No evidence was found for differences among men, women, and minority and nonminority students. Although these results seem logical compared with successful scientists, their constancy,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and sharp contrast to students who chose clinical medicine were striking. Thes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selection and motivation of potential biomedical scientists and the early experiences that will motivate them toward research careers.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国家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安全、人居安全、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共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该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我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上,又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大型的野外试验、实习基地。本文探讨了基地构建的背景、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留美博士滞留与回归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国内学术体制与环境的不尽如人意是导致人才回归率低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在这个渴盼杰出人才的时代,实现从关注人才引进到重视人才使用和成长环境的营造、从强调对少数高端人才的政策支持到重视对潜在高端人才培养的方略转变,是推动我国人才强国和人才强校战略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使我国的大学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法及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大学实现了对接。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大学合作举办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两个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中澳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承担教学和管理,以及采取专业化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How the experience of science‐based Ph.D. students working in or funded by Australia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s (CRCs) compares with their peers in regular university science‐based departments is the key focus of this article. CRC doctoral programmes that integrate industry needs wit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fer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research training, emphasizing producing ‘industry‐ready’ graduates with a broader educational experience linked to the needs of research users. The overall experience of both groups, their attitudes to collaboration with industry and where their studies are leading them are analysed.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whether CRC‐related Ph.D. students have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ir training, towards industry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partnerships with industry than those outside CRCs and to what extent both favour the idea of careers in industry. Findings, based on a survey of Ph.D. students in two Australian research‐intensive universities, indicate that the CRC research training experience has much to commend it. This suggests that in reforming doctoral education programmes, universities would do well to further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aspects of this 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20.
对全国14所重点高校1400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模式运行情况的专题调研发现:理论课比重大于实践课,双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比例很低,以学术性课题研究代替社会实践者居多,配套环境建设急需加强。未来,高校要突出实践性和特定职业性的特点,以完成横向实践课题研究和取得高级职业证书为目标,建立职业取向本科一专业硕士一专业博士培养对接体系;建立双导师制和导师指导小组制;增加前沿实践性、创新应用性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大幅增加研究生教育投入,加速改善专业型研究生学习条件、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