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行为科学介入体育教练员行为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1.国内外体育“教练员行为”研究的现状用行为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体育运动中的问题,是当前中外体育理论学术界的“热点”之一。有关“教练员各种行为”的研究文献近年来不断涌现,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对“教练员领导行为”的研究;(2)对“教练员管理行为”的研究;(3)对“教练员其它行为”的研究;(4)与教练员行为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教练员各种行为进行研究也是中外学者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对县域学校体育的内部治理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和利益动机进行分析并建模。结果显示:学校领导博弈选择概率、家长和学生参与度、体育教师权益、县级政府监管问责力度均可引起学校体育内部治理演化博弈方向的改变;班主任、文化课教师的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参与意愿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县域学校体育的内部治理效能产生影响;学校领导是县域学校体育内部治理过程中“上升促进”和“下降抑制”的核心点,家长和学生群体影响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的决策,且三方处于闭环制衡模式之中。建议:(1)重视县域“小圈子”中利益关系博弈的影响,以“共商”协调利益平衡;(2)规避县域学校体育内部治理的“密集动员型”行为,以“共建”协调监督关系;(3)强化县域学校内部力量参与体育治理的行为意愿,以规制手段协同“共治”;(4)倡导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治理责任观念,构建“三方”协同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外球场观众暴力事件中“袭警”问题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外球场观众暴力事件中比较典型的“尼维尔(Nivel)事件”与“3.24事件”进行回顾与分析,在对球场观众与警察冲突现象的特点以及这类现象中袭警行为分类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因素进行阐述。研究表明:(1)球场观众与警察冲突现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派生性和暴力侵犯客体的被动性;(2)球场观众与警察之间的冲突现象可以运用集群行为的理论来阐释,采用较为缓和的措施加以缓解;(3)球场观众的越轨行为是一种习得性行为,其袭警行为也并不是行为结果的直接强化,大多数这种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会的。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中华武术》1994年第10期看到辽宁师大苗福盛撰写的题为《从“就地十八滚”说地趟拳》一文后,有不尽题意之感!作者一开始就在该文中向读者提出到底什么是“就地十八滚”的问题。然而,将文看完,仍未说出什么是“就地十八滚”。尽管作者在文中谈了许多理由,诸如:“地趟拳是由跌、扑、滚、翻攻防技巧组成的”;以及“地趟拳的攻防动作大多是在跌、扑、滚、翻中完成的”等等。笔者认为那些都是说明“就地十八滚”和地趟拳的关系。也即作者所完成的自命文章内容的一半。而究竟什么是“就地十八滚”,并未交代出来。这就不免使读者看后颇有求知不解之憾。 笔者认为:“就地十八滚”,就全国而言,几乎到处都知道!但究竟它的每一“滚”的名称及其攻防作用何  相似文献   

5.
强化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对有机体 (包括人和动物 )的某种行为 ,通过给以一定的刺激 (如肯定与否定、奖赏或者惩罚 )促使这个行为增强或者减弱、激发或者压抑心理过程。强化的作用和目的 ,就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的刺激作用 ,一方面激发人的积极因素 ,保持和发扬其积极的行为 ;另一方面使人的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 ,使其消极的行为转变为积极的行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各种强化方式调控教学过程 ,纠正不当的体育行为 ,使教学按预定的方案顺利进行。1 行为强化的类型正强化 :对于某种行为给予令人喜欢 (愉快、满意 )的刺激 ,…  相似文献   

6.
速度训练的任务 ,是促进对直接或间接决定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所有因素的不断发展 ,并达到预定目标或成绩所必需的程度。方法有三 :( 1 )发展简单反应速度 ,采用以突然出现的刺激物反复做出应答 ,并力争逐步缩短反应时间 ;( 2 )发展复杂反应速度 ,带有明显的专项特征 ,除了在技术和战术训练中发展以外 ,还需要用专项训练手段和专门电子技术的练习装置 ;( 3)发展动作速度 ,不仅提高速度能力 ,还要发展其他有关能力 ,如力量能力、协调能力和耐力等。在非周期性速度力量项目中 ,发展动作速度的任务与发展速度力量能力的任务相一致。在周期性短距离竞技项目中 ,发展动作速度与发展速度耐力紧密联系。发展动作频率的方法是以最大速度重复完成 ,但要结合相对的标准和有改变速度练习形式 ,并超越以往的 ,即对于运动员已习惯的动作速度速度训练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摘栏     
<正> 体育教学中的“六”法 (作者:李相如) 采取以下方法.可有效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1.口令、队列队形练习法:(1)常规口令、队列队形练习;(2)反方向口令及队列队形练习:(3)学生集体自喊口令做广播体操或其它体操练习;(4)口令判断正误惩罚练习.2.启发提问法:可以贯串课的始末。但在课的各个阶段应注意提问技巧.3.游戏  相似文献   

8.
足球比赛是以进球数决胜负的对抗性运动项目。进球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射门的水平,而比赛中进攻与防守的变化和发展,都是围绕射门这个中心进行的。射门,一般可分为“直接射”和“间接射”两种。直接射,即对各种来球不加任何调整直接射门;间接射,则是对来球经适当调整后射门。比赛中,由于来球有空中的和地滚的,因此射门的方法是多种  相似文献   

9.
速度训练的任务 ,是促进对直接或间接决定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所有因素的不断发展 ,并达到预定目标或成绩所必需的程度。方法有三 :(1)发展简单反应速度 ,采用以突然出现的刺激物反复做出应答 ,并力争逐步缩短反应时间 ;(2 )发展复杂反应速度 ,带有明显的专项特征 ,除了在技术和战术训练中发展以外 ,还需要用专项训练手段和专门电子技术的练习装置 ;(3)发展动作速度 ,不仅提高速度能力 ,还要发展其他有关能力 ,如力量能力、协调能力和耐力等。在非周期性速度力量项目中 ,发展动作速度的任务与发展速度力量能力的任务相一致。在周期性短距离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体验”的角度,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对个体休闲体育行为的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足半数的参与者从“体验”的角度来理解休闲体育的“自由”内涵;(2)从体验的自由感看,只有24%的参与者享受着高水平的快乐体验;(3)从体验的效应水平看,参与者在休闲体育中能够自我放松,但自我发展还不够;(4)以人为本的休闲体育注重的是精神的体验,倡导的是主体性、个性化的运动理念。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双杠前滚翻时,学生易犯错误动作是:(一)抬头向前探肩:(二)屈肘内收向下漏肩:(三)团身提臀不足;(四)向前滚翻时脱手换握杠时机不当等等;原因有三个:(一)正确动作概念不清;(二)完成动作的内力素质不足;(三)畏惧、紧张心理等。通常教师在教学中考虑教法较多,然而深入研究与教法相辅相成的保护帮助方法较少。根据我多年普通高校教学实践,我认为“单臂杠下反握保护帮助法”对纠正  相似文献   

12.
运用系统分析和逻辑思辨的方法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回顾,以归纳有效训练行为的内容和模式,本文的内容包括:(1)有效训练行为评价的关键;(2)有效训练行为的内容形式;(3)有效训练行为的特点和模式。  相似文献   

13.
谈任意球     
在足球比赛中,任意球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任意球可以直接得分,即“一脚球”,间接任意球队员不能直接得分,即“两脚球”。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任意球在比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尤其在欧美各强队的角逐中,一个前场任意球就是一个得分的良机,一个后场任意球就能组织一次有效进攻。因此,只要能把握住这个良机,就可使本队起死回生、战胜对手。在上届欧洲冠军杯的决赛中,西班牙巴塞罗那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站在图书馆流通部的角度,围绕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图书利用率,达到优质服务于读者的目的作了如下总结分析:(一)掌握图书外借规律,满足读者要求;(二)多渠道多形式为读者提供信息,提高图书利用率;(三)采取积极推荐的办法,变“死书”为“活书”;(四)认真做好“四优待”;(五)做好采购和读者的中介;(六)用经验管理手段,严格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球场观众暴力遏制方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岩  周洁 《体育与科学》2007,28(2):69-74,78
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对国内外球场观众暴力遏制方略进行分析,将球场观众暴力的遏制方略分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阶段。研究表明:(1)对球场观众暴力的应对方略是“遏制”而不是“控制”;(2)球场观众暴力遏制方略以源头预防为主,过程控制为辅,末端治理为补充;(3)球场观众暴力遏制主要体现在心理引导与行为控制两个方面的研究;(4)源头预防强调对青少年球迷正确引导的双重预防意义;(5)过程控制主要针对是否发生球场观众暴力的两种不同形态过程进行遏制;(6)末端治理以司法处罚为手段,贯彻宽严相济的基本方针,对实施暴力者进行制裁。  相似文献   

16.
在任何体育项目中,裁判员一职都是业余工作。所谓的“职业裁判”也只是有“挂靠”而无“行政指标”的自由职业者。网球裁判也不例外,咱别的不说,单说它的辛苦劲儿就足以让我这样没有献身精神的人望而却步了。因此,当有朋友问我:你这么喜欢网球,怎么不去当当裁判呢?我酸溜溜地说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相似文献   

17.
在“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性内容。从学科演进的历史看,学科分类是基于研究对象的问题域形成的。随着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认知不断深入,落实到具体的学术实践,即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具有学科独立性的方法论体系。基于对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考察,从体育学学科独立性角度提出:(1)体育学的学科定位应从研究“人体”的生物学层面拓展出来;(2)应形成体育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立性;(3)研究运动情境中人的运动行为是体育学方法论的立论基点,从身体认知的行为叙事建立身体感,以此为基石与相应的学科研究构成互证证据链结构的论证,是解决运动行为“真实性”判断实践问题的有效途径;(4)体育学研究以“运动行为志”和“运动行为意象分析”2种方法学技术研究人的运动行为,提供了多元互证证据链结构叙事中证实或证伪的学术依据,开启了一条体育学逼近运动行为真相的“方法学路径”。此外,以学术实践成果“抢花炮的人文田野调查”为个案,展示了体育学新方法论的学术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体育院校运动队有其特殊性,本文运用行为科学及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体育院校运动队的有效管理方法:(一)重视需要;(二)发挥“集体”作用;(三)激励作用;(四)培养良好的队风;(五)树立“权威”。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任意球 (一)直接任意球与间接任意球 1.直接任意球:可直接射门得分的罚球。根据规则的精神,罚直接任意球如直接踢进本方球门,不能算对方胜一球,应由对方踢角球。如直接任意球球罚出后,经其他队员接触后又进入本方球门,则算对方胜一球。 2.间接任意球:球罚出后必须经过罚球队员以外的其他队员触及后进门方为胜一球。如直接踢进对方球门,由对方踢球门球。如直接踢进本方球门,由对方踢角球。 (二)对处罚任意球的规定 1.处罚任意球时,被罚队队员必须退出  相似文献   

20.
M“04规则”规定:击球员球槌触及球门或终点柱,使与其接触的球产生移动,被移动的球放回原位。这是击球员因非规则允许的原因触及了界内球,被判为触球犯规。这种球与球门、终点柱接触(或靠近),球槌触及门、柱震动引起的球的移动,是间接移动球,但在判罚上为什么不称为“间接移动球犯规”,而称作“触球犯规”呢?主要的原因是球的受力来自“球槌”,而不是来自“击球面”。竞赛规则规定“击球是指击球员用击球面击打自球的行为。”用球槌击打球是违规的行为。当然这里的“球产生移动”亦应看作是球槌借助门、柱等物质间接触球的结果,把它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