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O·F·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 1903-199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教育人类学的杰出代表,非连续性教育理论是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原因,并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及其应用。由此,博尔诺夫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引起了人们对长期被忽视的非连续性教育领域的重视,促使作为传承文明、育化个性的工具———教育趋向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一、“非连续性教育”理论的成因  1.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片面性。通过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博尔诺夫认为,传统的教育中,有关…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但以往教育学对人的发展的研究,注重的是发展的连续性,忽视了发展的非连续性.针对这一缺陷,本文论述了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原因以及它的教育形式,重点评述了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基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并没有引起教育人的重视,故此仅在教学中涉及非连续性文本时简要概括,并未对学生进行深化教学,不仅降低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质量,同时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能力。以下本篇探析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非连续性教育”是德国教育哲学家O·F·博尔诺夫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那些为应对和处理妨碍生命连续正常发展的意外偶然事件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博尔诺夫主要是基于存在哲学来诠释他的非连续性教育理论的。时代的发展赋予非连续性教育以新的内涵,尤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对非连续性现象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博尔诺夫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来源。分析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连续性与大学生发展的非连续性的基础上,从利用"遭遇"和"危机"扩充教育内容、关注"际遇"和个性差异的教育过程、"唤醒"大学生人格心灵的教育目的和善于利用"告诫"、"召唤"的教育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哲学改变了理解人的方式,将"人是什么"转向了"人是谁",因此在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人的非连续性发展获得了关注。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基于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并重视发展人的非连续性教育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理解教育和解决教育问题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艾子  王澍 《教育导刊》2014,(7):13-16
在开放多元的现代教育背景下,基于单一科学理性认识的连续性教学日益受到冲击。教学的非连续性因为打破这种连续性原则的独断而纠正了传统教学的狭隘与偏激。文章试图对科学理性思维下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进行剖析,阐明非连续场景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价值,从而对实现教学的非连续性与传统教学的整合、非连续性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入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等职业教育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博尔诺夫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详尽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所包含的危机、遭遇的概念和本质及其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所提出的告诫、激发、唤醒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需要做出改变来满足日益提升的教育教学要求。非连续性的教学模式已成为现在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虽然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教学可以让文本阅读变得一目了然,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现在的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如何合理地将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应用就成了关键。  相似文献   

10.
人的生命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为适应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特点课堂教学应采用非连续性教学。非连续性教学体现出偶然性、非确定、生成性等特点,其具体形式为:在“遭遇、危机”的境遇中实施情境教学、传情教学,以对话教学和顿悟的艺术实现教育“唤醒”,基于理解的外在教学激励——号召、告诫与吁求。  相似文献   

11.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认为,生命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危机是人的生命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它对人们带来破坏的同时,也是生活的新的起点,对个体的自我生成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我们应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使我们能够帮助儿童正视地震灾难,激发他们潜藏的道德意识,从而顺利地度过危机。  相似文献   

12.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认为,生命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危机是人的生命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它对人们带来破坏的同时,也是生活的新的起点,对个体的自我生成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我们应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使我们能够帮助儿童正视地震灾难,激发他们潜藏的道德意识,从而顺利地度过危机。  相似文献   

13.
非连续性教育及其价值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非连续性教育及其表现形式(一)非连续性教育的内涵非连续性是相对于连续性而言的;非连续性教育是针对连续性教育而提出的。按照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O·F·博尔诺夫(OttoFriedrichBollnow,1903—1991)的思想,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妨碍人的正常发展的困难和干扰,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关注那些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而同时应当积极关注这些妨碍人的顺利发展的困难和干扰因素,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帮助青少年战胜这些妨碍因素,使教育产生其应有的良好效果。这种为应对和处理妨碍生命正常连续发展的非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萌发于文化教育学流派,最终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博尔诺夫形成体系。作为教育人类学的杰出代表,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属于他的教育人类学的一部分,它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方式及其应用。   博尔诺夫批判地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点。存在主义认为,在人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些非连续性的事件或外来干扰并不只是一种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隐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不可避免的。博尔诺夫认为,以往的各种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即认为教育是…  相似文献   

15.
《跨越生命的断层:村落视野下的教育遭遇》通过对大金村的田野调查,运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中国乡村教育中的非连续性教育的普遍存在性。通过对危机、苦难、告诫和激发等非连续性教育的理解,了解中国乡村教育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6.
人生命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适应着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特点,在教学中需采用非连续性的教学形式。非连续性教学形式体现出偶然性、非确定、生成性等特点;其具体形式为:在“遭遇、危机”的境遇中实施情境教学、体悟教学,以对话教学和顿悟的艺术实现教育“唤醒”,基于理解的外在教学激励一一号召、告诫与吁求。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连续性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应用进行了论述分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非连续性教育,遵循教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非连续性教育是人的生存领域的教育,是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提出的新的教育理论范畴,其主要教育理念为:教育要面对整体的人;唤醒学习者对自身主体性的觉知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教育内容是唤醒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工具等。我国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不像西方的系统、明确。但它确实存在。非连续教育思想对解决我国的一些教育问题,如青少年心理问题、自杀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该文论述了德国现代教育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启示。非连续性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多方面的契合点。借鉴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可以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变革,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发展不仅遵循一定的规律,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特征,而且有着非连续性发展的特点。从对道德发展的普遍性和具体性、道德发展研究的切入点、道德教育的方法等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研究可知。人的道德发展不仅具有规律性、阶段性的一般特征,而且呈现出非规律性、非连续性的特点。借鉴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学校道德教育尤应关注教育事件,把握道德发展的关键点;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结合的教育形式,注重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