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教育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职业教育实行产学研结合的认识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是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试点学校。在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我们深深感到 ,职业教育实行产学研结合 ,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是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我们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逐步完善和升华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了加强实践教学的共识。1985年全国中专教改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中专教学改革以教学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关于职教“产学研”结合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的形式进人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讪1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职业技术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运用的重要领域,在现代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树立以人为主、以能力为本位…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的竞争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含量以及掌握和应用这种科技和先进工艺的第一线劳动者的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应当把教学与生产实际、与新科技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使职业教育更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同时,在"产学研"的结合过程中,也锻炼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以"产学研"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实行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职校产学研结合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结合教育理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根据教育内涵的不同,把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划分为三个时期,文章指出当前农业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特点,分析了农业职业学校在实行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职业教育产学研现状、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和产业优势,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葛店产学研一体化园区”建设的意义、可行性以及建设原则、总体构思、建设内容、实施计划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实施一体化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互利双赢的必由之路。为此,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行一体化产学研结合,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创新职业教育和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的主要途径.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的途径与方法,对高职学院产学研的开展及推动高职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的主要途径。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的途径与方法,对高职学院产学研的开展及推动高职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谢卫东 《职教通讯》2016,(29):12-14
现代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而"研"则是产教深度融合后的必然发展阶段。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是构建良好的机制,为确保校企深入、持久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惠山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构建了一套良好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即物质供给机制、人员保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以此提高产学研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保证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职业教育产学研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入还不够,而发达国家开展产学研结合则具有自身的特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职业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新兴新型专业工人的需求,现代工业的特殊性对劳动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学研合作方式在高校教育中,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和学校以及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到高职教育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高职教育,通过分析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状况,进而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是现代高职教创新的必然选择,并对我国现代实行的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行业协会为桥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必由之路.如何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行校企互动、产学研结合,是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永恒的主题.产学研结合中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学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找到他们利益的结合点是校企互动的前提.通过分析我国职教办学历史和现状及趋势可知,行业协会在校企之问起着重要的沟通协调作用,行业协会的参与将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相似文献   

13.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应用型职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认清当前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通过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建设、创新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从而真正达到"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技术本科教育理念与产学研结合有着紧密联系,产学研结合是推动和实施技术本科教育的基本途径,技术本科教育的产学研结合要紧紧围绕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紧密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技术本科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形成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本位和技术应用型产业服务本位两种范式,它们主要受制于产学研结合的两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是根据法律教育培养模式的不同而作的一种结构类型划分,是目前我国法律教育领域与普通高等法律教育平行发展的法律教育类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为政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一大批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应用技能的实用性法律职业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鉴于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其产学研结合也与其他高职院校有所不同,各法律类高职高专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在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入模式、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结合开展继续教育的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加速,坚持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产学研结合开展继续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要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培训和学历教育,走产学研联盟之路,把学校办成生产力的促进中心,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开展继续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政产学研联动 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认为政产学研联动是推进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的一种新举措.基于对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认识的深入分析,论证了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的必然性,对创新中心工作实践和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加以阐述,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及原则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特征要求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而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重要条件。产学研结合必须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校方主动性、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全方位多层面、市场机制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和科研创新结合起来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题,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讨论了构建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控制讲授课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实行开门办学,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加强素质拓展教育活动。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措施:建设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广泛开展;依托省级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结合模式现已广泛应用于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首先指出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势,其次,对传统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产学研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