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萌芽,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始终关注于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天人舍一”思想的生态学价值在于,它将人对待宇宙万物的态度升华成做人的道德要求,并将此伦理作为本体与宇宙自然相通而合一。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已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初步认识到生物体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在“天人相分”的观念中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提出“仁民而爱物”,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没有“天人相分”的“天人合一”是不健全的,“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意义.儒家的“天人合一”,其主流精神是指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主、客未分的“天人一体”,而非以自然为本和表现为主、客分立关系模式的“天人和谐”.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性命之学,其旨趣在于为人的生命存在确立形而上的根据.“一体”论与“形而下”的“和谐”论不仅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其分野亦标示着能否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和其表征的哲学理路作出正确的把握.以“天人和谐”释解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是对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对话的重要形式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语境的创造是以至上神 (天 )的出现为前提的。率先对西周天人学说提出质疑的是老子 ,在取消天的意志性方面 ,孔子远没有老子彻底。从春秋时期开始怀疑神到战国时期确认新的天人关系 ,再到汉代向旧有的天人学说的回复 ,总的趋势是使天人关系的诠释向重人伦的方面转移  相似文献   

5.
“天人感应”思想是儒家杰出代表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核心。他构建了人格化的“天”来约束或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体现天人感应的“祥瑞、灾异”来约束王权,以实现他所倡导的“仁政”和“王道”,不仅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且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中,“天”是指自然生态,“人”是指人类,“感应”是指自然生态和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理学的基本范畴,它构成了理学范畴体系的基本框架,贯穿整个理学范畴体系的始终。二程在前人的成就上,提出“理”一元论的天理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体性,并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观念在中国诗人孟浩然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诗中均有体现。他们虽处于迥然不同的时空,却拥有息息相通的“天人”理念。基于此,论文将以孟浩然与叶赛宁诗歌创作为基础,结合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美学观点对两位诗人的“天人合一”观进行研究,在中俄异质文化背景下剖析二人诗学特色与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8.
“兴会”说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艺创作构思活动中灵感现象的描述.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由此,形成中国人重视直观感悟和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传统思想极为强调主体的道德学识方面的修养.而中国古代艺术灵感论——“兴会”说,则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老子和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人等万物产生的根源,存在的依据,道的本性又是"自然"的,所以,他们认为万物应该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即"无为",这实际上就是要遵循天人和谐的原则.老庄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知常"、"知止",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中国宇宙观有三个特征一是时空的“循环变易观”,后来儒道分别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中庸”和“反者道之动”的特色思维;二是天人相通的政治—宗教色彩,使得非宗教的儒学担当起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实际功用,知识分子也以积极入仕为己任;三是“天事必象”的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非形而上学的文化偏好。我们欲寻中国文化之源,应给予夏商周三代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探索体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跨学科比较等研究方法,采猎人类学理论——“植他如我”,探寻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的时代诉求。通过分析认为:体育人类学在欧美和日本有相当长的学科积淀,从人类学学科属性考量,其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有着亲缘关系,也是其重要的应用领域。研究认为体育人类学可以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提供认识与方法论,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出发点包括主客位的研究视角、文化相对论与整体观、普同论、适应等;作为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方法首推田野工作,并可在此基础上撰写民族志;体质、考古和语言人类学也可为辅助和拓展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因此,人类学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就人类整体而言 ,善是最根本和伴随人类始终的。恶则是非根本的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孟子先天性善论有合理性和深刻性 ,但过分理想化 ,轻视了现实之恶 ;荀子论证了现实之恶产生的根源 ,又设计出控制的方案 ,但却以牺牲人的道德自律为代价 ,忽视了人“神性”的一面。宋儒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调和孟子和荀子的理论 ,弥补了他们各自的不足 ,虽有神秘主义成分 ,但对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不同运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2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体育人类学》的问世给予中国体育理论界许多期待。但该书存在硬伤,使之难以成为体育人类学研究的一部力作,集中表现在结构失衡、内容雷同和观点模糊。  相似文献   

14.
流行于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的养气说,特别注重勇气的培养。漆雕开、曾子和子夏等人的养气说,皆是以孔子的义勇观为基础的。告子将“义”外在于养勇活动,而孟子则主张“集义”应当内在于且优先于养气的过程,体现了养义之勇与培养血气之勇两条路线的对立。从公孙尼子开始,养气说开始与人性论发生紧密的关联,而着重关注身心的和谐问题,并以“中和”为其根本原则。世硕则更进一步,将养气说转进为养性说,而突出了本性善恶的养护问题。孟子集养气说与养性说两大传统于一体,在性善论的主张下特别表发了“操存”与“扩充”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彩,反抗性强而著称于世。由于苗族居住的环境比较险恶,对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切身的感受。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苗族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意识,几乎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苗族民间生态意识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严谨、科学的思想体系,并且有别于西方和中国传统的生态人类学理论。但是,在自然生态普遍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每况愈下的今天,发掘、整理和利用苗族民间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创新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活动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它包含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要素。创新主体是从根本上探讨“谁在创新”的问题,创新客体具有两重性,实践创新客体和理论创新客体。前者包括两个层次:可能性客体与现实性客体;后者也体现两个纬度:从认识论范围上看,理论创新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从现实对象上看仅仅指向实践创新。与创新客体的二重性相对应,中介系统也是二重的,有物质性中介和非物质性中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空想性并吸收其有益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社会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和谐社会既不是一种既定的社会状态,也不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诉求,而是一种辩证的自然历史进程;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体智之间和谐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解读"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催生各种"拜物教",导致道德滑坡;官商勾结;"以物为本"的"拜物教唯物主义"的经济增长战略,是我国生态破坏的哲学思想根源."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纠偏,践行这一发展观就是把人当作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并把人的"实践力量"视为人的"外在本质".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经济人"假设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而通过对"经济人"思想中的理性这一特征的探讨,可以揭示出:从效率标准及其实现途径的角度看,"经济人"的完全理性情结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素质建构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模式和动力基础。从思想文化的价值条件角度看,"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情结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素质建构论证了现实依据和发展警示。从人性设计的角度看,"经济人"的"相关理性"、"社会理性"、"预期理性"等情结为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素质建构丰富了路径选择。这些不同角度的理性层面特征对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主体素质基础构建的启示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与实践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从人学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体育与人的关系,并对人本体育观的内在结构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全面审视,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人本体育观的核心内容。同时指出,在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中,应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弘扬体育的人文精神价值,确立体育“立人”的思想,最终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