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环境为切入点,分析了民俗体育的历史变迁,构建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模型,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产业化与遗产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今后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机遇,认为民俗体育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向是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徽商与皖南民俗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归纳等方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皖南民俗体育历史演变及与徽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徽商的崛起有力推动了皖南民俗体育的繁荣与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变迁是皖南民俗体育繁荣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结构—行动”理论,基于现实经验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动力类型进行探究。研究结果: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分期可分为平缓期(新文化运动之前),剧变期(20世纪上半叶的新文化运动)及转型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三个阶段;2)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个结构的存在,包括物质、观念、组织、行为和制度五大要素,并且这五大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的,除了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以外,还相互牵制,除了具有结构整体的惯性以外还有结构变迁的可重构性;3)结构要素的断裂、变异与突现形成了“内驱力”,社会结构变迁与政治和社会力量干预及外来文化的融入形成了“外引力”,人的主体的适应性与反思性实践产生了“承动力”。在这三力的综合作用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随着时代的前行而演进与变迁。研究结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构特征、其自我维持的力量和变迁动力机制具有复杂性,只有把握其变迁的规律,才能对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采取有效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摘要: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回归不仅是我国民俗体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当前这种回归却陷入“土洋之争”的对峙困境中。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为背景,通过对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的症结进行论析,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提出新的建议。研究认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应立足于本土文化流失、传统理论根基缺失、研究范式生命力缺失、研究定位迷迭的现实,剖析理论依附、文化失语、文化异化等问题;坚持学术批判与扬弃,构建自主学术理论;坚持整体思维的研究范式,促进研究范式多元互补;坚持研究内容的多元视角,加强民俗体育文化多元区域互动;坚持研究方法的交叉互补,拓展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坚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原则,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与时代衔接。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现代民俗体育文化价值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个案分析法,分析民俗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并以江苏省大型民俗体育文化项目——溱潼会船为例来解释和分析民俗体育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理念发生了三个方面的改变.运动项目的改变:民俗体育近年来受到来自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极大地加剧了当前民俗体育的困境.组织方式的改变:以溱潼会船来看,民俗体育赛事的开展大都需要借助于政府的主导,反映出当前自发的、民间的民俗体育赛事发展不够成熟.社会影响的转变:随着民俗体育文化的逐渐衰落,随之带来的是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下降.民俗体育在积极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谋求长远的发展.最后针对民俗体育文化在当前社会中的价值规律提出相应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俗传统节日因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特有的文化内涵而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已成为当下幼儿园组织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一种新趋势。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组织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探析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对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揭示作为武术根底的民间武术的文化特质与变迁逻辑,深入理解民间武术与民俗生活之间的融合互动关系,以及探寻武术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路径,本研究以民国时期青羊宫花会“打金章”为个案,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民俗生活中民间武术的权力实践与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分析.研究指出:民间武术与民俗生活的融合历史悠久且普遍存在,民间武术丰富了民俗生活,同时也成为民俗生活的结构性要素.在青羊宫花会“打金章”中,不同主体围绕“利益”进行了权力实践.藉由民俗生活,“打金章”完成了对自身日常生活化的叙事,并在“释放欲望,超越‘日常’”“突破秩序,创造新生…挑战规约,颠覆旧俗”的过程中塑造了尚武狂欢精神.这体现了民俗生活中民间武术的社会历史生成与狂欢精神实质.基于日常生活中民间武术的基础性地位,研究指出,当代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变革与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应对融入生活世界的民间武术予以应有的重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归纳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民俗体育的历史变迁过程与现实发展路径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经过了与民俗文化同样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民俗体育的变迁经历了从"日常生活"到"农村生活",到"历史遗留物"再到"复兴回归"的发展过程。在目前的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民俗体育主要呈现出"文化遗产化"和"文化产业化"两种现实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民俗体育的扩布现象,并分析了影响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原因。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俗体育文化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特性是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动因;民俗体育的扩布性现象也正是民俗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对民俗体育扩布现象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从历史中走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在经历了文化变迁的多样性选择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形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变迁视野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域发展的视角,梳理了它从大背景下的文化封闭到文化冲突,从文化自卑到文化模仿,从文化自尊到文化寻根,从文化筛选到文化认同,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从文化自强到文化“走出去” 的历史走向,客观、详细地反映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回眸并重新审视从历史中走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道路,及时、准确地把握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及趋势,对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庆县历史上称为岭西舟车之会,民俗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俗体育的文化力在经济建设、在新农村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作用。德庆县民俗体育的文化力表现为群众对文化载体的认同,对传统文化地位的尊崇,对民俗体育组织的积极投入等方面。深入挖掘、保护、创新、弘扬民俗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运用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为了探索影响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主要社会根源,并探讨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对策,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乡土社会西方化与城市化消解了民俗体育的生存土壤;2)政府全面主导“送体育下乡”挤占了民俗体育的传承空间。本研究对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提出来了以下对策:1)政府主导政策研制与路径选择,解决发展中不够的问题,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条件与空间;2)促进文化主体价值观念转变,提高文化自觉与自信,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条道路”,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生存土壤;3)加强基层文化传承模式创新,构建“健身联体+全科体育指导员”传承模式,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不和的问题,实现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13.
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神秘性和原生性。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实地调查和访谈法,以侗族 “抢花炮”运动发展的体育文化特征为基础,较为系统分析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变迁脉络、变迁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这为我们历史、客观认识侗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基本依据,回应了新时代背景下侗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路径的积极选择。  相似文献   

14.
梅州客家狮舞是民俗体育文化生发传衍的缩影。客家狮舞的文化生成包含“外缘”与“内演” 两个方面。“外缘”包括:(1)客家狮舞是对汉、魏晋、唐宋以来形成的贵族狮舞传统的承续;(2)作为客家狮舞根基的武术由外而内汇成;(3)佛教民俗化以“大头和尚”“西游故事”等凸显狮舞的客家特征。“内演”是指基于客家聚居地的封闭性,狮舞文化在多元因素融合中演化定型,表现为武舞融合、喜悲兼具的仪式表达和艺术化的现代转型。客家狮舞植根客家民俗生活,作为“流动神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象征和地方治理的中间媒介。唯有客观理解民俗体育形成的历史过程与机制,才能深刻认识民俗体育个性之必然,继而探寻不同族群以民俗体育为媒介的和平共存之道。  相似文献   

15.
民俗体育是我国乡土特色的重要体现形式,多以地方性、区域性形式体现且各具特色。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随着经济发展,娱乐以及文化的需求变化,民俗体育的发展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面临绝迹。转秋千是莒北地区流传已久的、颇具特色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以此为个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口述史等方法,探究莒县秋千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现状,解析民俗体育活动的社会功能及其在乡土社会存在的现实意义,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6.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水流域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让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呈现出多地域文化交融、多民族文化交汇、多时空文化交叠的文化特征。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在文化记忆与传承、健身与休闲娱乐、经济资源开发和利用、社会控制与凝聚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功能。加强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珠江三角洲文化历史与社会现实为背景,考察了珠三角地区休闲体育文化的形态结构,分析了珠 三角地区休闲体育文化的时代性与先导性、多元性与世俗性、继承性与开放性、消费性与商业性、地域性 与民俗性等特点。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创新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从体育的角度展示了古微州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征,着重阐述了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缘起、文化特点,提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保持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地方特色,使其优秀的文化成分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地域性民俗体育的原生态传承是保护与发展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对地域性民俗体育及原生态的界定,在分析地域性"原生态"民俗体育的特点及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地域性民俗体育"原生态"传承的路径选择。通过利用地域性民俗体育文化的"造乡运动"、民俗体育"文化生态"的活态保护、地域性民俗体育原生态发展的"去模式化"及提高对原生态民俗体育的文化认同等措施,以促进地域性民俗体育的原生态传承。  相似文献   

20.
蜀文化孕育下的成都民俗体育有其鲜明、独特的文化品格。在史料研读的基础上,从历史变迁及其演进过程的视角,对成都民俗体育所承载的蜀文化内涵及精神价值进行分析与阐释,揭示成都民俗体育具有"亲近自然、包容并蓄、浪漫趋新"等蜀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