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肌脂率与女子赛艇运动员专项能力的相关性未被研究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验法,对北京女子赛艇队18名优秀赛艇运动员进行测试,探索肌脂率对女子赛艇运动员专项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肌脂率与测功仪500 m、测功仪2 000 m、水上2 000 m、水上8 000 m等赛艇专项能力成显著负相关;与平均拉桨功率成显著正相关;肌脂率通过影响赛艇运动员的拉桨功率、技术动作、源动力和有氧能力而影响专项能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临界功率(CP:CriticalPower)理论,运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来定量评定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它的形成与发展及在赛跑、自行车、游泳等项目上的广泛应用,为体能测试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研究认为,合理地应用临界功率测试理论能够同时对赛艇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此外,还初步提出了运用临界功率理论对赛艇运动员进行体能测试评价和控制训练强度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3.
以国青队21名女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赛艇项目相关选材指标的测试,分析我国青年女子赛艇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指标的现状特征,为探索高水平赛艇运动员选材体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国青队与国家队队员在身高、体重、指距、指距-身高、克托莱指数、体脂百分比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BMI、瘦体重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下蹲伸臂距达到五级水平(优秀赛艇运动员要求)者仅占4.7%;VO2max的变化范围为2.713-4.831L/min,14.3%的受试者达到国内优秀女子赛艇的平均水平,4.8%的受试者达到国际标准;乳酸变化率在6.26-13.99mmol/min之间。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女子赛艇运动员的选材成效较好,人才储备力量较强,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弱势,与国际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存在差距,需要加强肌肉力量、柔韧性、减脂的有氧训练,同时注意各项素质训练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有氧能力是赛艇运动的主要供能方式,也是决定赛艇运动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测试与评价对于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安排训练计划十分重要。本研究采用2 000 m最大能力和三级递增负荷测试的方法结合血乳酸、心率和功率等指标对5名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亚高原训练前后有氧能力特别是对无氧阈情况下运动员的功率、心率和血乳酸值进行评价。所用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价女子赛艇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无氧阈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为以后教练员安排训练计划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赛艇训练周期中的训练特点,对中国国家队15名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在整个赛艇训练周期内记录每周训练计划,对评价赛艇运动员的某些专项运动能力指标如乳酸阈功率(AT4)、测功仪2 000 m最大做功成绩及水上2 000 m模拟划的成绩进行了规律性的多次测试.结果表明: 1)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各训练周期的运动量和强度等级的分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冬训后正常训练达到172 km/周,有氧训练比例平均是89.65%.2)在整个训练周期内,乳酸阈功率明显提高,测功仪2 000 m最大做功成绩不是一个渐进的上升过程,而是一个曲折反复的上升过程,水上2 000 m模拟划成绩变化由于受到风向影响缺乏规律性.乳酸阈功率(AT4)、测功仪2 000 m最大做功成绩多次测试结果表明,通过一个训练周期训练,运动员训练效果和专项运动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探究赛艇项目2000 m比赛过程运动员机体的能量代谢特征和能效特点,选取某省女子赛艇运动员21名,根据其训练年限分成三组,采用赛艇测功仪进行2000 m模拟比赛划,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如下:1)赛艇运动员采用测功仪进行2000 m全力划过程中其有氧和无氧供能比例分别为85.0 %和15.0 %,且该比例不会因为训练年限和训练水平的高低而发生较大的变化;2)无氧无乳酸和无氧乳酸供能部分的差异可能受到了赛艇运动员训练水平、性别等因素的影响;3)高水平的赛艇运动员相比低水平而言需要更多的有氧能耗;4)赛艇运动员的内部能效与其训练年限成正比。根据结论可知,赛艇运动员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机体的有氧供能系统和无氧无乳酸供能系统,建议在训练中应该采用“两极化”训练模式,即以发展有氧供能的有氧训练(低强度)和无氧无乳酸供能的超高强度速度训练或短距离冲刺训练为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体能诊断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中国国家女子赛艇集训队21名备战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赛艇比赛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指标筛选基础上,运用体育测量与评价理论建立了其体能等级和评分评价标准,并对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的体能进行了诊断,为教练员科学规划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国家赛艇集训队26名男子公开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经指标初选、专家调查和多因素分层逐步回归分析,统计筛选出7项有效反映我国优秀男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的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建立了反映我国优秀男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9.
赛艇运动是一项强调力量耐力素质、以有氧供能为主的体能主导类项目,核心力量训练是赛艇运动员重要的专项体能训练之一。主要阐述了核心力量的相关概念,以及在赛艇运动项目中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结合赛艇运动项目的特点,总结出赛艇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具体方案和检测训练效果的评价体系,以期为当前该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和体能训练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体能类项目优秀运动员体能模型的理论架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赛艇项目为个案,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查、测量与评价、数理统计、帕雷托分析、雷达分析及归纳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体能类项目运动员体能模型建构的理论框架。认为: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模型包括模型参数筛选、体能结构模型和体能诊断与评价体系三项内容。其中,模型参数(指标)筛选为体能模型的核心.运动员体能结构模型的构建是体能模型的基础,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诊断和评价则为体能模型的目的。它们在彼此关联地完整构成运动员的体能模型系统。体能模型的建构科学性决定于模型指标筛选的科学性,而其运行效益则取决于体能诊断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机能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初步探讨赛艇训练周期内的训练特点与运动员机能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方法:在整个赛艇训练周期内,对中国国家队15名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的常规机能指标如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和血睾酮(T)进行了系统的测试.结果: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BU、CK、Hb基础值处于正常人的标准范围,但个体差异较大;在整个训练周期,BU、CK、Hb等机能指标伴随着训练周期训练方法的变化也经历了周期性变化,T的变化则是先降低后升高.结论:BU、CK和Hb各指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纵向比较和综合BU、CK、Hb等机能指标进行赛艇训练监控更有意义,不能以单一机能指标作为上量上强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依据赛艇运动员不同供能能力水平的测试评定结果,探究赛艇运动员准备期不同供能能力训练比例的量化安排,比较运动员训练前后不同供能能力的变化及对2000 m成绩的影响。方法:以17名陕西省赛艇男子运动员(11名公开级、6名轻量级)为测试对象,在2018赛季准备期(12周)的起、止各1周用赛艇测功仪测试体现运动员不同供能能力水平的100 m、500 m、2000 m、6000 m,60 min划行的平均功率,依据“黄金标准”和“时间-功率”拟合曲线及相关算法评定运动员供能能力水平,根据第1次测试结果对不同供能能力训练比例进行量化安排。结果:1)2次测试“时间-功率”拟合幂函数曲线分别是y=1146x-0.188,R2=0.9939;y=1052x-0.172,R2=0.9925,根据函数式推算“黄金标准”中的10 s、60 s划行的平均功率。2)最大无氧非乳酸训练占比为0.003%,最大无氧训练占比为0.020%,最大有氧训练占比为0.120%,最大无氧阈训练占比为2.627%,有氧耐力训练占比为80.569%,力量训练占比为16.662%。3)运动员第2次测试10 s,6000 m,60 min划行的平均功率与2000 m划行的平均功率的比值更为接近“黄金标准”,60 s划行的平均功率偏离“黄金标准”。4)运动员测功仪2000 m划行的平均功率提高了1.98%(p<0.01),100 m划行的平均功率下降了5.14%(p<0.01),6000 m划行的平均功率提高了2.54%(p<0.01),60 min划行的平均功率提高了3.52%(p<0.01)。结论:准备期针对性量化安排赛艇运动员不同供能能力训练比例发展方案,能有效调控样本运动员不同供能能力水平,促进赛艇2000 m成绩提高。“黄金标准”“时间-功率”函数曲线对赛艇运动员不同供能能力水平的评定和训练调控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秀多人艇赛艇运动员最大心率特点和八人艇训练心率变化特点.方法:以优秀的多人艇赛艇男女桨手为研究对象,记录不同测试项目的最大心率,以及记录在多人艇上多次进行U2强度(氧利用2)训练和进行AT(无氧阈)强度训练时的心率.结果:1) 相同的测功仪最大功测试,男女运动员最大心率无显著差异;不同的测试方法,女子赛艇运动员最大心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测试距离增加,最大心率有增加趋势;2) 相同的八人艇训练项目,不同的训练课,运动员的相对稳态心率变化不一,缺乏重复性.在同一次训练中,运动员的相对稳态心率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监控多人艇上单人训练强度的方法去推测多人艇的训练强度并不科学.多人艇训练对机体内部的刺激是不一致的,多人艇训练过多可能会对个体体能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下,体育消费,特别是体育健身消费增长速度较快,但是突出问题是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不足,供给能力和水平与全民体育健身消费发展差距不少.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指导,围绕加快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基本论点:1)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补齐体育设施不足短板;2)加强体育健身人才建设,促进体育健身消费有序健康发展;3)改革体育赛事供给质量体系,增强全民健身消费持续增长新动力.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更具有实现"健康中国2030"伟大目标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以四川省10所高校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2014年国家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四川高校2015级新生体质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四川高校大学新生男、女生的总体体质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体质情况呈现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建议坚决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提升政策有效执行力;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完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夯实学校体育社团基础,丰富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强化社会联动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的体质健康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第三方监测制度,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等.  相似文献   

16.
在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通过将学校体育运动队和学生体育社团这两种当前国内高校的主要课外体育活动形式课程化,并且将其统一纳入到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统筹发展,从而拓宽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形式,强化了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之间的延续性和互补性,完善了学分制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的构思,实现了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学分制人才培养理念,多途径实现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