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的评价观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同,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注意呵护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激励。  相似文献   

2.
冯武军  张跃 《天中学刊》2001,16(6):115-116
为了判断和衡量素质教育目标在学生身上的实现情况,必须对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与传统的教育评价相比较,素质教育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评价以学生为单一对象,对学生的评价又狭隘地理解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进而窄化为用考试的方法得出考分,至于其他方面的评价,均一概舍弃。而素质教育的评价范围广泛而全面,它把与教育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都作为自己的评价对象,其中不仅包括教育对象(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育者(教师)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教师…  相似文献   

3.
学生评价的发展遵循着两条路径,即技术路径和伦理路径。评价的技术领域在其发展过 程中占主流地位,也受到更多关注,而伦理领域则相对处于弱势地位。教育评价的价值属性、教育 的道德实践本质以及学生评价中的伦理冲突等决定了有必要考查学生评价的伦理维度。但这两条 路径之间并不总是和谐的,甚至有时是冲突的,因此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将学 生评价的目的、手段、方法等置于伦理的框架下来讨论,以此调和两条路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减少学生评价中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我国中学教育实践领域出现了应试教育质量评价与素质教育质量评价严重冲突的问题.要解决现有的中学教育质量评价冲突,就必须建立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的新的中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从新的中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内涵、特点、建立的步骤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发展性评价:教育评价发展的新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真 《天津教育》2002,(11):6-8
一、我国教育评价实践的回顾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评价活动,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为了克服“文革”对学校教育的破坏,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引导学校办学行为标准化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化,将国外教育评价的理论和评价制度引进国内。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活动,基本上是采用了美国“教育评价之父”泰勒所创建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来对中小学校、教师及其教学活动、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这类评价的核心是以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和依据开展评价活动,用统一的目标与标准来判定教育教学活…  相似文献   

6.
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探讨构建以“三论三共三段”为基础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该评价体系的指标系统及其操作实践范围。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系统为对象,按照素质教育的价值标准.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课堂教学观对照课堂教学,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科学化、制度化的形成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素养,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学生评价模式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学生评价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既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学生评价一般由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方法组成不同的评价模式(如选拔性评价、教育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体现出不同的教育评价功能。就学生评价模式而言,应把选拔性与教育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得到有机统一,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和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是整个教育和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重点和教育质量规范化研究的核心。新课程实验过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即发展性学生评价。它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核心,以发展学生个体为理念的学生评价。  相似文献   

10.
教师评语与学生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主要由学生和教师组成,教师必须对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进行评价。由于评价活动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评价类型。根据评价运行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划分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评语与其它教育评价一样具有导向、激励和反馈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世纪初开始的课程改革采用单向突变的策略,整体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却遇到了激烈的文化冲突与不适应。目前课改取向要从"突变式推开"转变为"渐进式深化",学校校长和教师等要学习新课程,主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课程改革方案要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实际和教育文化,课改当事人应冷静地对待课程改革的成就和问题,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主动参与变革。  相似文献   

12.
生成性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体育课程模式,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模式。从生成性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过程入手,深入分析其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尝试予以解决,以期形成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进程中,高考命题对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命题应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标准和理念,从而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程标准。2009年是天津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天津高考试卷的设计立足于新课程标准,着力体现"三维目标";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对探究能力的考查;重视情境设计,试题素材贴近生活、生产实际,使试题内容更加注重基础性,突出综合性,把握时代性,反映地方性。并做到"稳中有变,稳中有新",实现了新老课程标准命题的平稳过渡。经教师满意度调查,对该年高考试卷整体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作为对封闭性标准化测验的反叛形式与有益补充之一,开放性活动已经走进了国际教育测量与评价工作者的视野,并在我国新课程评价改革中彰显了极强的生命力.从文化层面来剖解开放性活动与标准化测验各自蕴涵的教育评价文化理念,澄清其背后隐寓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对于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新课改是在其"穷村场域"里所进行的,新课改的执行主体受资本的限制而趋于追求短期的、个人的利益,这与新课改决策主体追求长远的、国家的利益产生冲突,两者间的博弈导致课改陷入困境,从而影响博弈两方理性水平提高,即新课改推进的阻力因素主要有城乡二元结构、课改评价制度及"贫教惯习"。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逻辑主线。要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关键是最终落实到课程上。针对专业课程改革运行机制不健全、知识体系与岗位要求不融合、企业人员与高职专业教师不融合以及评价结果与专业课程改革优化不融合四方面的问题,从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意义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共教育学在学生观、发展观和知识观等方面与新课程理念有冲突,思维框架的差异是导致二者冲突的根本原因。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公共教育学课程必须首先实现从科学主义认识框架向生成性思维的转换,进而实现从“科学认识”意义观向“人的整体生成”意义观的重建。“人的整体生成”意义观只是重建公共教育学的一个理论起点,理论意义要变为现实,还需要公共教育学课程启动从教材、教学过程到评价制度的全面重建工程。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点上开花到面上突破的实质推广阶段,作为国家级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深圳市南山区对四年来新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调研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该区部分中小学领导对新课程实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直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困惑,比较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新课程创新的精神实质、观念与行为存在距离的原因、综合课程存在的问题、新课程实践中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以及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出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彩霞 《科教导刊》2020,(2):174-175
现代学徒制是将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与构建,构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体系,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使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以本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为对象,完善新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育方法、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制定教学实施计划、重新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总结和提升等几个方面融入现代学制制背景下"六双育人"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新闻实务课程评价是新闻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以嘉应学院文学院新闻本科专业为例,采用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实务课程设计评价、实施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当前地方高院新闻实务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期待为新闻学教育改革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