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迫使出版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努力争取少投人多产出,力求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在此形势下,出版社编辑力量不足的矛盾凸显了。社会上存在着能像编辑一样做选题、组稿、加工稿件、处理校样等工作的人员,为把他们区别于社内编辑,可以统称为“社外编辑”。当前研究社外编辑队伍的建设,对于解决出版社存在的上述矛盾,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3.
鲁玉玲 《青年记者》2007,(12):60-62
编辑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编辑心理学就是研究编辑主体从事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版式设计及校对等一系列活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心理现象及规律是一种感知、想像、记忆、思维、情感、判断的综合性活动,因而不能把编辑活动看成是一般的“替人做嫁”。  相似文献   

4.
“编辑”一词古已有之。由最初“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发展到今天,涵括了选题、组稿、编选、发行全过程,编辑的工作范围由单一的文案工作,前后延伸,覆盖了图书出版全部流程。编辑职业未来发展走向如何?笔者认为,编辑职能的丰富与延伸,同时带来了编辑力量的多点分散,处理不好势必影响编辑效果。只有打破分散,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整合,才能求得编辑工作最优化。而这需要在体制上完成从编辑到策划到出版人的转变。一、“编辑”的起源与流变“编辑”一词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已经有“编”字,指串联龟册或简册的绳子;“辑”字本义为和协…  相似文献   

5.
编辑工作,做好不易。但是,如果编辑对自身要求不高,做一个“编书匠”(即有人所说的“编辑工作是一把剪刀、一瓶浆糊”),那是不难的。若是做一个“吃现成饭”的编辑,见到成熟的稿子才采用,几乎不动“一枪一刀”就发稿了,那就更易。这样的编辑大概只要上过几年学就可以“当”的。现在的编辑队伍中,不少人是名符其实的编书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化人,对文化的积累、创造、传播,乃是与生命一体的终生伟业。而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劳动成果,正是这种积累、创造、传播的最佳体现。鲁迅自觉地将毕生的精力、智慧、才学奉献给了这种“积累、创造、传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而言,作为编辑,鲁迅的成就和贡献亦是实实在在的。孙郁、黄乔生主编的“回望鲁迅”丛书中的《编辑生涯忆鲁迅》,真切而详尽地记述了鲁迅的“编辑生涯”,记述了他作为编辑的所做、所思、所想,为我们今天的编辑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可以借鉴的典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对照自己…  相似文献   

7.
吴菁 《新闻采编》2004,(1):26-27
据武汉市一名记者披露,他所在报社的编辑大都是因做不好记者,才被淘汰到编辑岗位的,该报社奉行“采而不优则编”的“兵法”,是对编辑在报纸生产流程中地位的误解,进而言之,是对新闻生产规律的背离。  相似文献   

8.
一张高品位的文摘类报纸,并非人们想象中“剪刀加浆糊”的“作坊产品”。时政类的《报刊文摘》创刊27年.尽管每期仅4开4版,但其发行量、摘编内容、编辑水平及报纸影响,在全国同行和读者中有口皆碑——正如其办报宗旨所言“博采众家报纸之新,为读者提供方便”,其成功之处,除选稿的眼光独特外,编辑人员对新闻的再创作是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多年从事新闻工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习惯于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编辑要有编辑思想编辑工作是思想工作,编辑一定要有编辑思想,这个问题似乎不需要多费唇舌,但是做编辑工作可以不用或不要思想的认识和事例却不少见。比如,认为编辑工作只是抄抄贴贴,剪刀加糨糊的简单技术工作,就是把编辑工作看成不要用脑子即不用思想去做。又如,认为著书立说是作者的劳动,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编辑只是“为人作嫁”。“为人作嫁”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把做文章比作做包子:如果文字很长,像包子一样皮很厚,咬了几口还没有吃到馅,读者就会厌烦了。而编辑的工作就是“做包子”:一方面要保证包子里有“馅”,另一方面要保证让读者一口能咬到“馅”——实实在在的新闻信息。但遗憾的是,像这样皮薄、馅多、味美的“包子”并不多。这里面既有编辑“技术”的原因,也有新闻“原料”的原因,还有操作“配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编辑工作是一种高级创造有人说,创造是对作者而言,编辑无外乎在作者创造成果——稿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技术性的加工处理,说“无名英雄”,说“为他人做嫁衣”均可,但谈不上什么创造。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相似文献   

13.
编辑工作应有效地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一些出版社提出了“哑铃”式发展战略,即强调选题开发和市场营销两头的重要性,而把编辑工作当作了中间细细的那根握柄。编辑加工被边缘化、弱化的倾向十分严重,这是近年来图书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缺失了编辑工作这一环节,“哑铃”的两头便无从拎起,也就是说,选题和营销所做的努力都将白费。这是很明白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冀勤 《中国编辑》2007,(1):85-86
编辑是什么?常听到的说法,是“摆渡人”,是“人梯”,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是“催生婆”,是作者走向读者的“桥梁”,这都是美喻。过去我也听到过带点黑色幽默不好听的说法,比如:编辑像讨小钱的乞丐(指到处拉稿子);编辑是爷爷,作者是孙子(指作品发表前);编辑是孙子,作者是爷爷(指作品发表后)。这些说法都带片面性。我以为编辑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富有牺牲精神的群体性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15.
一名优秀的编辑应当是“做书”的高手。现在无论是做选题,还是做市场,都不再是“跑马圈地”的时代,必须密切关注竞争对手和市场的变化,从读者和市场反馈的信息中挖掘选题。一名优秀编辑的成长,一起成功的图书策划案,均离不开各类信息的支持,即所谓:“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相似文献   

16.
编辑作为生产文化、传播文明的一支重要队伍,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日益文明的今天,备受人们的关注。就其内涵和素质而言,“编辑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律学、逻辑学、文学、法律知识、自然科学、外语等”,“编辑应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应该有策划能力、设计能力、公关能力、营销能力”,“编辑除有鉴赏能力外,还应有写作能力,修改文章能力”,“编辑应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较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奉献精神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一批批编辑学研究者严肃地说,一批批出版单位的领导认真地说,四面八方的作者…  相似文献   

17.
报纸编辑部的主要业务是采、编两大门类。“采”是指记者,“编” (含通联 )是指编辑。编辑、记者、通联这三者是办好报纸不可缺少的,忽视和削弱任何一方面的工作都会给报纸出版工作带来损失。就以报纸稿件的来源而论,通讯员的来稿和用稿占有相当比重。因此,报纸必须始终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把通联工作放在报纸工作的重要位置。编、采、通这三者虽分工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联是编辑范畴,顾名思义是做通讯联络工作的,是党报与广大通讯员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报纸编辑部通过通联向广大通…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竞争激烈,任何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是媒体的“头脑”,是各个关口的“守门人”,编辑的职责决定了其责任的重大。电视新闻编辑与报刊、广播编辑以及电视专题、文艺编辑相比,有其独特的工作方式,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度的准确性和强烈的时效性,因而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宁恢 《中国编辑》2005,(3):67-70
不知不觉做编辑已好几个年头,所经手出版的书刊攒聚下来,也算得上“添坑满谷”了,多少有些“过尽千帆”的感触。  相似文献   

20.
编辑意识的主体性本质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波 《编辑之友》1997,(4):42-45
近几年来,期刊界对编辑意识的讨论时有所见。有人认为,编辑意识是“一切编辑活动的原动力”;有的则认为,它“是指编辑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等等。这些表述均来准确回答编辑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而也来触及编辑意识的主体性本质及其表现特征。我们认为,编辑意识的主体性是编辑主体最本质的规定性,它在编辑认识、评介和改造文稿的过程中,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占据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