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的国家赔偿总的归责原则是违法责任原则,赔偿标准采取直接的物质性损失赔偿原则。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所遭受的侵害来自于行政机关的职务违法行为,产生了明显的损害后果,这一损害和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属于国家赔偿的法定范围,但从国家赔偿标准的规定来考量。两受害者的损失却无法得到赔偿。以上悖论可以通过在归责原则中兼采结果原则,并提高损害赔偿标准的路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精神损害赔偿指受害人因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者遭受精神痛苦而获得的金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通过发挥其补偿、惩罚、慰抚之功效。成为保护受害人、制裁违法、实现公平与正义的法律武器。本文参照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从侵权的法理方向,阐述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功能、性质及构成要件,讲述了精神损害为什么可以用金钱的赔偿方式给予抚慰的同时针对精神损害赔偿法案中的部分遗漏和缺失,提出了补充和完善的个人观点,以期健全和规范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分析人体试验的现状和受试者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赔偿补偿机制是切实保护受害受试者合法权益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当建立以赔偿为主,补偿为辅,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受害受试者权益保障机制,以期受试者的权益从事后保护上切实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4.
虚假广告侵权使得受害人的损害真实存在,而法律给予的救济却并不完善,其结果就是受害人在理论上可以得到救济,在实践上经常无法享有救济。为了实现对受害人的有效救济,应建立有效的虚假广告侵权行政救济模式。在此框架下,受害人取得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资格,有权利向行政机关依法投诉,请求行政机关给予受损权益法律上的行政救济,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充分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行政机关的行为应代表公共利益,但是违法行政行为的出现却屡见不鲜,有关行政公益诉讼的立法和制度在我国仍属空白。因此需要有一个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代表公众对此类侵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进行起诉,以确保公共利益不受行政行为的侵害。在我国,能代表全体社会公众利益的只能是检察机关。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其应有的职责,这样能有效地抑制违法行政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6.
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行政主体按法定程序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的总称.宪法和法律往往只规定了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权力,而没有规定对这种权力进行必要的程序规制和监督制约,因而行政主体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造成行政规范性文件在运行过程越权、违法和无序问题严重.我国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和控制虽然也有具体的程序,但都缺乏有效的启动机制,亟待改革.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民事责任主体应从企业扩大到行政机关和消费者,赔偿范围不仅限于财产和人身损害,在同质赔偿原则基础上要有限度地运用惩罚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不断加快,各项行政法律、法规不断完备,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制度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将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剔除出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依据范围,也有助于提升行政机关的公信力。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制对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制度经历了从绝对不审查到附带审查的变迁,这与我国的法治发展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运动式”行政执法是我国现行行政部门通行的执法方式,它能够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稳定社会秩序,但在运动式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却往往忽视了程序,这就容易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容易助长形式主义和随意性。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行政执法方式急需从运动式执法向制度性执法转变。  相似文献   

10.
在宪法第四次修正案通过以前,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公益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只有在一些行政法律、法规中,如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对公益征收征用中的补偿要件做出了规定.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来看,公益征收征用及补偿制度在宪法中的缺失是一个遗憾.宪法修正案修改后,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在公益征收征用公民个人财产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必须给予补偿,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护了公民个人和农民集体的合法权益.国家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在宪法中的确立,为在具体法律中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有利于平衡和协调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1.
吴良志 《江汉学术》2021,40(1):15-23
预防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确立的法理基础是预防性行政诉讼与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预防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是指法定的机关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或事实行为具有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重大风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法律关系、行政行为无效、事实行为违法,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行政行为,或者判令禁止或停止行政行为或事实行为实施的诉...  相似文献   

12.
工伤认定对于劳动者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和用人单位工伤事故责任赔偿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现有工伤认定法律程序存在一些问题。作者希望通过对现行工伤认定法律程序进行改进,促进整个程序的透明化、高效化,使之更为公平和有力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刑事未成年被害人遭受不法侵害后,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赔偿,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对此都作出了努力,构建了多元化、系统化的救济模式.致力于建构和谐社会的中国,也应顺应这一潮流,根据我国法制现状,构建以被告人的赔偿为基础,国家补偿、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并行发展的多元化的被害人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4.
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对公民权利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对公民权利存在着巨大的威胁。通过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分析,提出建议修改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在赔偿范围上,不仅赔偿物质损失,也应赔偿精神损失,不仅赔偿直接损失,也应赔偿间接损失。尽快完善赔偿程序,最好能直接立一部行政赔偿程序法,以便进一步完善对行政权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三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违法强制搬迁等问题还不是出现。房屋征收与补偿,要"好事好办,好事办好",为此政府要强化依法执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这需要强化政府官员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做到房屋征收与补偿要于法有据,依法决策;依法保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加强依法监督的力度,在事后问责的同时,要把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工作作在前面,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自主权的司法审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等学校虽不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是经由国家法律授权、行使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的事业单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学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主体,依法接受司法审查是其不可回避的法律义务。司法对高校行政行为的有限审查,不会妨碍高校的学术自由与自主管理,反而有助于高校管理行为的规范化,更有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不动产登记错误致害的赔偿义务人为登记申请人或登记机关,但必须清晰区分不动产登记错误的原因来确定赔偿义务人承担的具体责任形态。对于因登记申请人恶意导致登记错误而造成受害人受损的,实属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对于因登记机关的过错导致登记错误而造成受害人受损的,其承担的是民事侵权责任还是国家赔偿责任,可赋予被害人自由选择行使救济权利。现阶段,登记机关暂不适宜承担无过错责任,宜采过错推定责任,另外,登记机关承担赔偿范围既包括受害人的直接财产损失,也包括间接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的法域中,由于对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性质存在认识差异,导致违法所得没收申请人的模式存有单一式和多元式两种。我国刑诉法将人民检察院确立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申请人,此立法规定在功能和效率上无疑都契合了当下的制度语境。但从长远的观点看,人民检察院担任违法所得没收的申请人存在法理上的悖论。因此,确立资产权属机关为主,检察院为辅的申请人制度应是今后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中,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对人民高度负责,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基本要求,当他们的违法职务行为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时,应负责赔偿,则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内容。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赔偿法》,正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继我国“民告官”的法律—《行政诉讼法》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是国家对一定范围内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又没有得到合理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按照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而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事关社会和谐的构建,因此,刑事被害人这一群体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有必要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