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据调查,我国大中学生参加国际数理化大赛屡获金奖,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教育并不落后。然而诺贝尔奖至今没有国人的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大家都知道奥林匹克所使用的知识都是现成的,而诺贝尔奖强调的是别人没有用过的创新型的东西,以及富有个性化的发明。而我们的课堂教育缺少的正是这一点,受教育体制的制约,短时期内我们还无法走出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林丽萍 《辅导员》2011,(9):55-56
21世纪社会变化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况且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我们大一小一、大A小a、一条条一套套"教"出来才高八斗的一届又一届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金牌银牌,但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而美国那种"小儿科"的放羊式教育,虽然没有得过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却赢得最多的诺贝尔科学奖。我们虽然无法用诺贝尔奖来判断一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3.
取得诺贝尔奖的任何科学发现都不该束之高阁,而应普惠大众,即使是搞笑诺贝尔奖. 普惠大众 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全世界的目光都会聚焦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揭晓上.对中学生而言,有些获奖项目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但是,正如一位获奖者说的,“取得诺贝尔奖的任何科学发现都不应束之高阁,而应普惠大众”.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我们的身边,许多东西其实都来自荣获诺贝尔奖的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苏霍姆林斯基可谓一语中的,幸福是人生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目标,永远是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反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我们学的东西并不多,关键能给知识"安家"!" 用两节课帮助学生梳理完三年级下册最后的"期末复习".看着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学生都惊讶地说:"这学期我们学的东西真多!"我说:"是啊,写了满满一黑板呢.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教育自古至今,不论大中小学,都太注重继承,都太注重记忆,重理论,轻技能,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所以,我们大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和难度远大于欧美。我们的学生学得很苦、很累,他们把功夫都下在强化重复性思维方面。我们的学生发挥了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欧美的学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远远多于我们。  相似文献   

7.
英国大哲学家A.N.怀特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智慧,而现代学校里,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着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一种失败。"我们的教育可以说什么都有——有知识、有课程、有作业、有考试,但唯  相似文献   

8.
善待学生的提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还有很多人质疑中国人为什么无缘诺贝尔奖.不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无缘诺贝尔奖,都说明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这么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只注重了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强烈...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不少国家建国不超过50年就产生至少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前苏联1924年成立,1956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用了32年;捷克用了41年,波兰用了46年,巴基斯坦用了29年,印度用了30年……而我们迄今还与诺贝尔奖无缘。在这一国人难以面对的现实面前,有识之士对我们建国以来的教育机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科院一位资深院士在弥留之际曾感叹:50余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个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像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这样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大教育家。 名师是一面旗…  相似文献   

10.
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想用尽各种巧妙方法力求把自己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把学生的脑力劳动减到最轻,认为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其实,这样做的结果恰恰相反,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困难,因为"不经过思考而获得的知识,没有掌握而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新课程教育理念也要求我们要突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带着对教育的理解和解读,我们走上了"幸福教育"之路.8年的实践,让我看到了"幸福教育"的实践价值,也感受到了"幸福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突出价值.我们提出的"幸福教育"就是让幸福充盈在教育生活的每一天,让师生共同拥有幸福——在学习与生活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充满理想.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姝均 《辽宁教育》2013,(9X):67-68
<正>教育的价值在哪里?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学校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而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什么     
课程一词,大家都很熟悉.很多我们熟悉的东西,若问问这东西究竟是什么,还未必能明向地回答.例如,我们常说教育,可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就不是都能说清楚的.又例如,我们一辈子做人,可是"人是什么"的问题真的不容易回答.  相似文献   

15.
黄瑾 《早期教育》2002,(6):14-14
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制定教育目标,选定成人认为孩子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已具备了哪些方面的生活经验?<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应遵循"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无视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而将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相似文献   

16.
樊凯 《中学文科》2009,(17):101-101
著名物理学家劳厄对教育的本质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无非是一切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计算机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谭浩强说:“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是新时代有学习能力的象征,那种用背诵记忆知识的多少衡量人才的观念已被教育的本质所否定,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教师教育目标应该是增加和提高学生忘掉学过的东西后所剩下的东西,即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7.
周天 《华章》2011,(11)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诟病,这是众所周知的.很多观点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能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突围出来,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没有能够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举步维艰.新课标改革的到来,使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新课标所倡导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弊端.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试图找到"突出重围"的办法,而如何用好我们的新教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带着这样的追求,学校将幸福和自主开放的课堂相结合,提出了"幸福教育下的自主开放课堂"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与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与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这种将幸福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价值理念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我们提倡以"幸福教育"为理念引领,就是以"幸福"为指向、为核心、为目标,建设幸福学校,做幸福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曾这样评价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科学研究证明,智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有无思维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思维高低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以,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应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