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查国伟 《传媒》2005,(6):10-12
北京战区 代表队伍:<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华夏时报><北京晨报><法制晚报> 领队:张延平任欢迎毕昆吴海民戴自更王建男丁亚韬吴佩华 竞争指数:★★★★★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的前沿阵地,一直是报业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北京这么多的报纸,数量多、品种全、派头大、行业繁.这些年北京报业市场一直比较活跃,从2000年-204年5年间,先后有<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共5家报纸创刊或改版,加入市场竞争,加上原有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共8份报纸共同争夺北京市场.  相似文献   

2.
郭依足 《传媒观察》2005,(11):27-29
近年来,随着都市报市场竞争的目益激烈,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同时存在多家都市类报纸贴身肉搏,改版战、广告战、发行战一波接一波。在北京,《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等后来者与《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等元老激烈角逐;在南京,《现代快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试图通过种种形武建立自己的市场强势地位;在广州,《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发力都市报市场。  相似文献   

3.
陈俊妮 《今传媒》2005,(11X):26-27
2005年10月12—17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对此北京各大报纸都同时做了系列报道,本文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信报》、《新京报》、《竞报》所做报道为例,分析各媒体此次重大报道的异同,同时与“神五”报道作一纵向比较,看看此次新闻报道的特色或不足。  相似文献   

4.
都市报头版版式的设计对有效吸引读者非常重要,本文比较分析了北京娱乐信报、新京报和京华时报的头版版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都市报头版版式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志平 《传媒》2001,(7):14
京城的报摊上,最近出现了两张新面孔:《北京新报》、《京华时报》。这两张报纸都是4开32版或40版的都市报。在北京报业激烈竞争的战火中,又加了一把火。 我的案头摆放着京城的四大都市小报:《北京晚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新报》、《京华时报》。这里,  相似文献   

6.
开元策略  陈愈超 《传媒》2004,(11):18-19
随着报业市场化方向的明确和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的前沿阵地,成为报业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从2000年-2004年5年间,先后有<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共5家报纸先后创刊或改版,加入市场竞争,加上原有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共8份报纸共同争夺北京市场,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新闻导刊》2008,(2):56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北京晚报》发行总量仍居北京都市报市场首位,而发行总量位列第二的《京华时报》则在早报零售市场上略胜一筹,占到70%以上份额。《京华时报》、《北京晚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4家报纸发行量和广告份额均占到市场总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8.
自2004年5月18日起,一份小开张、每天下午出现的新报纸《法制晚报》悄然登场,摆上了遍布北京城的书报零售摊点。这份北京青年报社主办的新晚报的到来,给国内传媒业界一个明确的信号:北京的报业市场格局还要变。北京的报业市场不乏竞争,但是近年来竞争的主战场集中在早报方面。目前,北京早报零售市场上销量比较大的有几家综合性日报。它们中间有“传统风格”的大开张早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有通俗性的四开《京华时报》和《北京娱乐信报》,还有小开张的《华夏时报》以及创刊不久的《新京报》。最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9.
作为适宜报业发展的优良城市,北京的报业市场进入新世纪以来就一直没有平静过,先后诞生了的<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新京报>.2004年5月18日,北京人又多了一个选择,<法制晚报>以都市特色晚报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0.
分析北京报业的争霸战、淘汰赛,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新京报的创刊。新京报是2003年11月11日问世的,创刊前,在北京的业界里就已是沸沸扬扬了,在全国的新闻界也算得上一个事件。当然,这给京华时报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大。大家都议论纷纷,新京报来了以后,对北京市场会造  相似文献   

11.
7月25日,《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同一条消息:王岐山要求反思北京城建。其实,北京城建的老毛病,不是一两天的事了,稍微来点风呀雨呀雪呀沙呀,就感冒发烧咳嗽。私底下,每年也总结经验教训,也改革进取;但白纸黑字报上公开提,还头版头条,这可是“大闺女上轿头一回”。  相似文献   

12.
柳璐 《新闻窗》2008,(1):54-56
2006年,北京市科协在对北京部分都市类报纸的科学报道状况进行调查后公布了一组数据:《北京晚报》科技新闻所占比例为4.1%;《北京晨报》为3.11%;《北京娱乐信报》为2.92%;《北京青年报》为3.52%;《京华时报》为2.74%;设有每天一块科学报道版面的《竞报》比例稍高,为5.76%;《华夏时报》则为2.81%。综合下来,参加统计的各报平均值维持在3%-4%。这些数据说明,北京地区都市类媒体,其科技新闻比例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令人堪忧的是,不仅仅是北京,全国的都市类报纸都存在压缩科技新闻版面的现象,有些报纸科技新闻版形同虚设,常常被一些貌似科技新闻的卫生、健康等服务类新闻占据;有的报纸设科教新闻版,实则教育新闻唱主角;有的报纸则干脆不设科技新闻版。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廊坊市是一座规模不大的新兴城市,距北京、天津各60公里.这样的"区位优势",地于廊坊本土媒体发展而言,就成了"区位劣势".北京的《京华时报》、《娱乐信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天津的《今晚报》、《每日新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燕赵都市报》等,当天的报上午就进了廊坊的报刊亭.  相似文献   

14.
北京报业一直备受全国媒体同仁关注,本刊曾在2003年第12期对北京报业市场竞争进行观察与思考。与4年前相比,北京报业市场已不是原来那般模样:北青传媒上市,《法制晚报》《竞报》的创刊,《京华时报》《新京报》确立位置,《华夏时报》多次转型,《北京娱乐信报》变身免费报,《北京晚报》保持优势……作为走在前列的报业市场,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与这些变化相伴随的报业市场格局的改变、综合性都市日报的转型与调整,以及应对新形势的报业竞争新策略。2008北京奥运在即,市场、格局、策略,这些报业竞争要素或许需要重新解读与阐释……  相似文献   

15.
喻乐  朱学东 《传媒》2004,(11):8-9
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报业市场日益成为全国报业巨头的角力场。中央大报、综合性日报、专业性报纸近300家报纸在这片平面广告盘子高达几十亿的市场上你争我夺,这个市场因为竞争的需要而日益产业化、规模化,也越来越信奉达尔文主义,整顿与淘汰、兼并与重组越来越成为北京报业的主旋律。若干年前,一位资深报人见到《京华时报》的恢弘之势时曾发出的感慨:“未来的北京,将是优  相似文献   

16.
陈愈超 《传媒》2003,(10):18-19
《北京晚报》目前绝对优势将继续维持《京华时报》称霸早报市场,并将进一步走强《北京娱乐信报》不温不火,近期难有大的作为《北京青年报》局面尴尬,多面受敌《北京晨报》日渐衰微,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7.
在华人聚居的大中城市,差不多都有一种或几种华人报纸。纽约作为美国的经济中心、化中心、人口第一大城市和华人最多的城市,目前拥有《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中华经济时报》、《华美日报》、《明报》、《自由时报》、《成报》、《商报》、《新报》、《电视报》、《汇报》、《大公报》、《信报》等约20种华报纸。  相似文献   

18.
<北京青年报>在2000年7月2日推出人才教育类专刊--"人才时代",其他京城的综合性媒体也相继拥有了这类专刊,如<北京晚报>的"人才周刊",<北京晨报>的"教育资讯",<北京娱乐信报>的"职场周刊",<新京报>的"学习公社",<精品购物指南>的"快乐职场",<京华时报>也在最近推出了人才类专版.这类专刊多以周刊面目出现,不具有日报拼抢新闻上的优势,所以在策划性报道上做好文章成为办好这类专刊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蒋蕴  汤琴 《新闻实践》2002,(4):48-50
《信报》是一张“抓人”的报纸。 2000年10月9日,有20多年历史的专业报——《戏剧电影报》正式更名改扩版为《北京娱乐信报》。《信报》一面世,首先引起公众注意的是其背后的两位人物:一位是姜昆,当时他的鲲鹏网拥有《信报》的40%股份;另一位是主持这份新兴报纸的原北京青年报社的社长崔恩卿。从2000年底到2001年上半年,北京的报业市场进入了一个高速扩容期,《信报》、《劳动午报》(原《北京工人报》)、《京华时报》等数家新面孔的加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已十分激烈的报业竞争。就在《信报》诞生半年以后,国内某知名周刊  相似文献   

20.
56从以上的图表可以看到,在过去一年的北京早报零售市场的竞争格局中,呈现出《京华时报》一家独大的局面,每次调查结果都占整体市场份额50%以上,并表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在覆盖率和实销率方面也保持着领先的水平。 ((J匕京娱乐信报》在2003年全年都保持着北京早报零售市场第二的位置,在《新京报》面市前,市场份额相对稳定,《新京报》创刊后,受到大幅度的冲击。 《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在过去的一年中,在零售市场保持相对平稳,始终保持各占10%左右的市场份额,没有受到《新京报》创刊太大的影响,但《非京晨报》作为北京相对老牌的都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