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查国伟 《传媒》2005,(6):10-12
北京战区 代表队伍:<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华夏时报><北京晨报><法制晚报> 领队:张延平任欢迎毕昆吴海民戴自更王建男丁亚韬吴佩华 竞争指数:★★★★★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的前沿阵地,一直是报业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北京这么多的报纸,数量多、品种全、派头大、行业繁.这些年北京报业市场一直比较活跃,从2000年-204年5年间,先后有<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共5家报纸创刊或改版,加入市场竞争,加上原有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共8份报纸共同争夺北京市场.  相似文献   

2.
作为适宜报业发展的优良城市,北京的报业市场进入新世纪以来就一直没有平静过,先后诞生了的<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新京报>.2004年5月18日,北京人又多了一个选择,<法制晚报>以都市特色晚报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3.
在路上——“京华”启示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学东  喻乐 《传媒》2004,(5):8-19
对于北京报业乃至整个中国报业而言,<京华时报>从草创到成长,具有某种符号意义.从没落的机关报到都市主流报纸的成功转型,引入国有商业资本,延揽职业报人、建立有限责任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用吴海民社长的话说,"我们在路上,一直在寻找".也正是这种"寻找",诞生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新突破.这份于2001年5月28日横空出世的都市报,在北京市场一战成名,一年半便在广告经营额上创下3亿元的骄人战绩,昂首挺进全国报刊广告十六强,三年下来发行量稳居北京早报市场第一……坊间盛传<京华时报>迫使<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放弃零售全力争夺订阅市场,迫使京报集团试图借助晚报之力再办一张晨报,迫使<新京报>避免与<京华时报>正面冲突,迂回发起向<北京青年报>的攻势.我们可以质疑种种说法的准确性,但我们不能否认<京华时报>的令人生畏的力量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京城报业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4.
报纸读者数量减少,不仅使报纸销售量减少,广告数量也在减少.这种恶性循环,让全球报业面临危机,纵论美国的"百年老报",<纽约时报>(1851年创刊)、<华盛顿邮报>(1877年创刊)、<洛杉矶时报>(1881年创刊)、<华尔街日报>(1889年创刊),也面临着考验.  相似文献   

5.
徐颉 《传媒》2010,(6):27-29
2010年的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九周年.单日204版、3000余万元广告刊登额创下历史记录.经历了报业混战、网络崛起、报业拐点和金融危机后的<京华时报>似乎没有"报业冬天",用京华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吴海民的话说,他们重新认识传统报业的价值和优势,探索和确立网络时代都市报的竞争优势,通过谋求更大的市场地位、筹划京华传媒集团和启动上市等策略,再造纸媒.  相似文献   

6.
挪威是世界报业大国,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报纸是<世界新闻>(VG)与<挪威日报>(Dagbladet),全国性大报还包括<晚邮报>(Aftenposten)、<卑尔根时报>(Bergens Tidende)等.  相似文献   

7.
7月14日,<京华时报>为配合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推出了精心策划的"奥运金版",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之内,上市的报纸便纷纷售罄,当天<京华时报>的发行热线也被打"爆"了,紧急求购报纸的人应接不暇.  相似文献   

8.
发行渠道的成本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军波 《传媒》2004,(3):31-32
渠道成本高不高 传媒圈经常会听到一种观点:如果有好渠道,根本没必要自己建发行网,成本太高了.其实,对于周报周刊杂志来说,自己建分销渠道确实划不来,但对于市场化的综合性日报,特别是面向某个特定区域发行的报纸,自建渠道是必要的,而且成本并不高.以<京华时报>为例,2003年,发行费用的总支出只占广告收入的15%.<京华时报>去年刚实现赢利,广告量在北京只排老三,相信<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晚报>的发行支出更是广告量的零头.  相似文献   

9.
《传媒》2004,(5):9-10
转型之惑 如今,年轻一代的报人知道<中国引进时报>的恐怕不多.即便是资深报人恐怕也会认为英雄不问出处,<京华时报>既然已经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又何必再去追问当年的惨淡经营呢?但正是<京华时报>的脱胎换骨,才更值得后来者追溯他们走过的道路.在报业改革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每一张幸福的报纸都有各自幸福的途径,而每一张不幸的报纸都有同样不幸的原因".<中国引进时报>曾经的困惑与无助,正是当前众多行业报仍需直面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引进报>的成功转型,为那些如履薄冰的媒体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样板.  相似文献   

10.
笔者去年前往京城考察学习北京报业的绩效管理,最后决定选取<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精品购物指南>和<财经>双周刊,并谓之"京城传媒四少".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中国报业发展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报业而言,2008年可谓"喜忧参半":所喜者.受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和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喜庆事件的刺激与牵引,中国报业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发展机遇.所忧者,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报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劳动法>的实施导致报业经营人力资源成本攀升;新闻纸大幅涨价导致报纸运营原材料成本的抬升;国际油价走高导致报纸物流成本大增;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日益显著,给报社广告经营带来严峻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台湾报业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多元碰撞的文化背景中生长,独特的生态催生出鲜明的个性.本文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四大报为样本,从视觉特色、文本特色、语体特色三个角度归纳台湾报纸的标题特点,并分析其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和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13.
赵泓 《传媒》2009,(12)
2009年5月8日,曾以"奥运概念"强势抢滩市场的<竞报>从日报改为周报,之后北京第一张都市午报<劳动午报>因不抵亏损,宣布退出都市报市场,恢复为北京市总工会机关报,京城报业格局再次重新洗牌.但事实上,北京都市报市场的调整从2007年就已开始,当年11月27日,北京第一张以娱乐为特色的都市报<北京娱乐信报>改为地铁报,<华夏时报>由日报改为财经类周报.  相似文献   

14.
《传媒》2009,(9)
"恶人"在云南话中,既有能人的意思,也有不近情面之人之意. "报业恶人"之绰号和"防火防盗防老孙"之调侃的孙学敏是个现实主义者,他以"铁腕"改变"温吞"的报社气质,并勇于在报业大战中"亮剑";有"报业斗士"之称谓和"这人是为报纸而生"之评价的孙学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报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精神,对报纸事业孜孜不倦.在其带领下,<都市时报>过关斩将、一报倾城,<昆明日报>也在向"中国西部最好的党报"前进.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在<京华时报>创刊十年座谈会上,到会的领导、专家对<京华时报>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京华时报>代表了我国都市报最主流阵营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把脉<京华时报>,全面总结<京华时报>的成功经验,研究<京华时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之策,对整个行业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从与会的领导、专家中,选取了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三位的发言进行了整理,他们虽然不是针对"再造报纸"这一主题进行的发言,但其观点对"再造报纸"大有裨益,因此特编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查国伟 《传媒》2005,(11):17-20
<中华工商时报>在1989年的创刊,标志着中国财经报纸的市场化开端,它一诞生即以日报形态示人,虽然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享有盛极一时的声誉,但终究没能取得市场化经营和报纸影响扩大的双重成功,至今它唯一的美名便是被业界称誉的"财经媒体的黄埔军校".从传播系统的变化规律来看,<中华工商时报>的日报经营没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便是,它的办报形态超前了.社会形态、大众传媒、社会公众价值的转变存在一个时间序列和互动影响过程,社会形态的转变先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又先于社会公众,并且三者在转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0年5月28日,<京华时报>迎来创刊10周年,从此进入发展中的第二个十年,如何在下一个十年当中实现全面转型,是我们当前思考的主要问题. <京华时报>在2001年创刊以来的十年里面,曾有幸赶上了中国报业高歌猛进的最后阶段,经历了中国都市报市场最繁荣的时期,同时也遭遇了网络和新媒体的巨大冲击,经历了媒体环境和结构的深刻变局,我们也突破了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伴随着中国文化改革的整个进程.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三昧》2008,(1):35-35
在正式创刊5年以后,京华时报用"暴富"的速度回应着来自报业同行的鄙夷和指责.2006年5月28日,吴海民和他的报纸照例高调宣布自己的一系列辉煌数字.当然,这些数字并不是第一次从吴海民嘴里说出来.3个月前举行的影响中国高层峰会论坛上,这位京华时报社长便宣布已经占据61.21%的北京市场份额,报纸铺摊率达到100%,实销率实现99.36%.  相似文献   

19.
1985年<真理报>头版分析 <真理报>作为苏共中央的机关报,与苏共的关系密不可分.<真理报>直接反映了不同时期苏共的方针、政策和新闻思想,在苏联报业中享有无上的地位.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唯一机关报,<真理报>的社论和其他重要文章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常被许多国家重要报纸转载,因而有"报纸的报纸"之称.  相似文献   

20.
<正>2012年9月29日,一代报业大亨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亦称大苏兹伯格,与其父老苏兹伯格和其子小苏兹伯格相对应)辞世,美国总统奥巴马赞誉其"在执掌时报的30余年间,帮助实现了时报转型并确保了其地位,即世界最成功和最受尊敬的报纸之一"。他在1963年6月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