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文化语境的话语传播受多元文化背景、谈话者权力关系、传播活动属性等因素制约.运用互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基于《非正式会谈》的语料,从话语形态表征、话语互动实践、话语权力博弈三个方面展开跨文化语境下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跨文化语境下的话语传播是以日常交流会话形式呈现的,话轮构成主要以句群或者语篇为主,话轮争夺以合作型故意打断为主,会话秩序较为正式,有间性提问穿插;说话者通过互动修辞手段和建构多重话语展开话语互动实践;跨文化语境中的会话具有"权力博弈-文化认同"的特点.跨文化语境中的冲突难以消除,但是通过调整话语手段可以消弭文化鸿沟.跨文化节目的话语内容应当以意义共享为前提,构建宽容开放的话语互动平台,以理性和尊重破解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期刊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却没能为中国期刊界赢得相应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究其原因,中国科技期刊在评价标准、出版产业甚至编辑规范等各个领域都被西方所垄断,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求突破,在期刊评价标准、科技期刊理论和学术出版产业等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3.
话语权的概念,源于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理论。1970年,福柯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著名命题。对话语言说者而言,越能系统地使用“属于自己的”话语,就越能主动地获得由话语所带来的权力,形成于己有利的舆论环境。这种话语体现出的权力影响,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话语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媒体,谁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了国际话语权,谁就可以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的走向,影响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判断,给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相似文献   

4.
李杰锋 《青年记者》2016,(11):32-33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加强,我国政府对对外传播工作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改变国际舆论场上西方媒体强势而中国媒体弱势的格局,已经成为政府和媒体的重要课题. 从话语平台的“硬建设”转向媒体公信力的“软建设” 1.国际传播中“平台大”并不意味着“效果好”.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改变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弱势,大手笔地进行了话语平台建设.这项建设工作遵循着“官方主导,媒体实施”的模式,具体路径通常有两种:一是中国媒体“走出去”,二是借外媒出海.  相似文献   

5.
李政  高有祥 《青年记者》2016,(14):41-42
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所谓话语权,是特定机构及个人通过披露信息或发表意见影响他人的权力.①而媒体话语权,是指媒体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影响和控制舆论并对受众产生传播效果的权力和现实影响力,是对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达.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权利话语”概念、意大利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以及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和“交往权力”理论,都是构成话语理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各国的“合唱”.相应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表达传播不是中国的自说自话,而是中国话语与各国声音深度交流的开放性成果.中国话语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但也注重寻求与各国话语的共通和兼容.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经济政策、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铁路建设……各国的战略中都包含了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互联互通和工业化等核心内容,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通过对共通性的挖掘和强调,“一带一路”倡议能更好地被理解和接受,其作为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和普遍价值亦将彰显.  相似文献   

7.
熊欣  陈余婧 《青年记者》2016,(29):31-32
媒体在对外报道的话语活动中要充分意识到报道的时效性、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客观性,以及话语运用的科学性和话语意图的唯我性,以实现与加深中西方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为中国的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权力是影响空间构形的“幕后黑手”,无论是空间的物质实体还是机构的“软体空间”,都属于权力表征形式的一种.拥有了足够的话语权,方能让受众主动或被动地理解或接纳中国的政治主张、价值理念和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8.
刘亮 《东南传播》2023,(7):127-129
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面临以话语间性为核心,被技术鸿沟加速扩大,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长期主导的一种结构性束缚。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建设者,中国可以主动参与传播基础资源和秩序性建设重构话语主体的“权势量”,基于逻辑平面语境推动建设性新闻话语,以日常性语言构建可通约性话语等,改变国际传播话语的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38-2007年西方1041篇关于环境传播的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同时借鉴安德鲁·皮尔森特等学者的"关键词建构理论",环境传播可以划分为九大研究领域: (1)环境传播的话语与权力(2)环境传播的修辞与叙述(3)媒介与环境新闻(4)环境政治与社会公平(5)社会动员与环境话语营销(6)环境危机传播与管理(7)流行文化中的环境表征(8)环境与国际政治外交转型(9)环境哲学与生态批评.同时,立足于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本文从话语、权力与政治三个内在关联的视角具体解读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杨惠  戴海波 《编辑之友》2016,(11):64-68
传播研究本土化始终无法绕开对“中国经验”的探讨.本文在对“中国经验”的前世今生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一番批判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经验”的提法是传播研究本土化中对西方理论霸权的一次政治性话语回击,但是,政治的归政治,学术的归学术,当政治热情凌驾于学术之上而产生的理论往往是权力的附庸品.“中国经验”是基于中国人作为主体的传播实践,它的价值标准应该回归到研究对象追求主体性的生活脉络中去,以是否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去提炼有针对性的经验事实.在传播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找准经验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中国经验”中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话语"是当代文化与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权更成为当下新闻传播,尤其是国际传播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汇. 简单地说,话语权就是发言权与评判权;国际话语权就是国家对外(或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与评判权.长期以来,这种权力一直为西方新闻大国所独有,形成福柯所说的"话语霸权".而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的阿富汗战争中,半岛电视台获得在塔利班控制区域独家采访的权利,这使它在国际新闻领域异军突起,成为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视媒体(被称为"海湾的CNN"),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西方国家有关中东问题的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2.
西藏对外传播的艰巨性和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藏对外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我国涉藏传播在西方分裂势力推动“西藏问题”国际化,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的复杂国际环境中面临的严峻局势;探讨如何调整策略、改变思维、创新方法,以扩大影响力,从而打破西方媒体和“藏独”的话语霸权,提高涉藏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必须把着力点转移到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反思总结上来,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此,要摆脱“学徒状态”,在学习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时,保持高度的自抉意识和驾驭能力,以超越西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为目的,防止在引进借鉴中“西化”自己,失掉自我;要“向现实本身去寻找思想”,沉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深处,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在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上用力,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要走出核心价值多样的迷惘,以主流价值统摄推进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传播舆论场中的现象级议题,但该议题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呈话语失衡之势。以“知识生产”走向“全球权力”的历程为经纬,可以一窥此种失衡的运行逻辑。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的“智能”本体论探讨与关于“人类智能祛魅”的讨论从正反两面构成了人工智能议题的知识基础。在人机关系问题上,作为知识生产的人工智能以未来想象的形式与全球权力相联结,大致形成了“反乌托邦”与“人机共生”两类集合。在地缘政治场景中,人工智能议题正式与现实的全球权力紧密勾连,集中表现为“发达国际俱乐部”的宰制性话语权力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失语。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及其对批判学派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批判学派的学术资源中 ,话语理论 (TheoriesofDiscourse)向为欧洲传播学界所倚重 ,而在话语理论的形成过程中 ,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又是首屈一指的先驱。他的交往与对话学说、“超语言学”理论以及意识形态话语观等一整套话语理论 ,为人们批判性地解剖各种传播活动的深层机制、社会情态、历史渊源等 ,无不提供了朴实而新颖的视角 ,留下了自然而深长的启迪 ,并事实上开启了当今福柯“话语 /权力”的著名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我国的对外传播能力与大国地位相差甚远,尤其是政治传播大多受到西方社会的抵制.外交演讲是政治话语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其权威性备受国外受众的广泛关注,并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塑造国家形象、传达国家政策、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演讲为研究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概括当前对外传播中政治话语方式的特点,并基于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论尝试性提出转变政治话语方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审视恐怖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恐怖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 ,也是一种传播现象。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成因 ,认为恐怖主义是国际传播领域中霸权和反霸权相互斗争的产物 ,恐怖主义是冲破传播霸权、谋求话语权力的一种畸形手段。而在国际传播领域内 ,又以霸权对于反抗力量的主动配合为“施霸———反霸”模式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如何在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当中,展现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是媒体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我们要积极挺进西方主流话语场,通过在外媒刊文发声,“借船出海”,实现国际传播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北迁的云南野象成为国际网红,东西方众多媒体、网民抛开成见,共同关注,引发了独特的国际传播效应。“云象北迁”的国际传播报道和效果也给未来的中国国际传播在选材、叙事和话语表达等方面带来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20.
英国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与社会变迁》中的话语理论影响深远。其理论主要来源之一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不过费尔克拉夫对福柯的解读与福柯原著存在很大误差。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从费尔克拉夫和福柯的原文出发来质证该误读。费尔克拉夫认为,福柯话语理论的“话语建构性”“话语实践意义由它与其他话语的关系来界定”“权力的话语本性、话语的政治本性、社会变化的话语本性”等观点“弥补了语言学话语分析的不足”,同时批判福柯“缺乏对语言文本、实践以及抵抗性权力关系关注”。但本文在分析福柯的理论后指出,费尔克拉夫在展示福柯的话语理论时,不但忽略福柯“话语”概念的内涵,而且没能理解福柯权力在主体、社会现实建构中的基础作用以及权力关系的抵抗性特征与存在条件,片面强调话语的作用,把福柯的话语理论化约为“政治话语本体论”,一种“特别话语”的结构主义。尽管如此,费尔克拉夫从福柯处启发的话语理论为话语分析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