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王朝转衰后,秦州一如全国,统治者横征暴敛、欺压盘剥、徇私舞弊,使社会矛盾激化,民主思想随之传播。在革命党人黄钺、陈养源等的努力和推动下,随着武昌起义和全国革命的蓬勃发展,秦州起义终于爆发了。秦州起义后,革命党人随即成立军政府,实行民主改革,结束了清王朝在秦州的统治,清朝在甘肃的统治也很快倒台。袁世凯夺权后,秦州革命党人被迫妥协,解散军政府,取消独立,起义宣告失败。但秦州起义对推动甘肃、陕西乃至于全国革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末反动统治下陕西社会矛盾空前尖锐,为辛亥陕西首先响应武昌起义奠定了社会基础;反清意识源远流长,为陕西首先响应武昌起义打下了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前存在于陕西下层社会、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清力量——哥老会和刀客,是革命派联系劳动群众、首先响应武昌起义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3.
196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前夕,天水诗人胡楚白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过和耳闻目睹的事实次第写出《秦州光复见闻杂咏》二十首,多层面反映秦州起义始末,"直可作为辛亥革命在秦州的史料来读"。但秦州起义过程复杂,诗体表现,毕竟难以尽述事件厚委,因此结合相关史料对"杂咏"逐一疏证方可窥见其所咏事件之全貌,也可佐证衡量"杂咏"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宪政运动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自治是其基础。甘肃宪政运动因前任总督升允的抵制而迟滞不前,升允在被开缺之后,继任者长庚出于时间紧迫,便采取变通作法,一边为地方自治做准备,一边调在陕西渭南作知县、在任期间自治已办有成效的张世英来甘,先在其本籍秦州试办。由秦州自治规划及其依凭的思想资源大致反映出主持者对地方自治的基本理念,同时从秦州自治引发的社会各阶层的反应中也能了解清末当地的一些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5.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携眷来到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对于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论者认为杜甫西行是有所投靠,其"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所"因"之"人",当指杜佐和赞公.有的论者则认为"从杜甫秦州诗中看不出他有所投靠".从对杜甫秦州诗及其它相关作品的分析中可知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是有所投靠,而所"因"之"人"不只是杜佐和赞公,主要是投靠同谷防御判官韦十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域特征、历史演进、民族交往诸方面论述了“秦州边塞”之说;评析了杜甫秦州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论述了诗作沉而悲、郁而愤、悲而慨的风格美特点及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7.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大诗人杜甫先后流寓秦州、成州,创作诗歌一百一十多首,数量多,艺术价值高,在为后世留下丰富文学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疑问,如杜甫辞官西行的原因,在秦州及同谷流寓的情形,交游者赞公、杜佐等人的身份,流寓路线等等,都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诗史互证,综合考述,实属必要。我们的主要观点是:杜甫西来秦州是因为罢官加关辅饥乱使然;南下同谷的主因不是秦州贫寒,而是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杜甫和赞公交游的地点只能在秦州而非同谷;杜甫西来秦州、南下同谷走的都是当时的官方驿道;"陇右诗"称"秦州诗"更符合实际情形等。  相似文献   

8.
南昌起义时期正式拉开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序幕,并初步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大地提升了军队士气,在发动群众共同作战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解放思想是统一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统一思想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要求 ;只有正确认识、把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 ,并在实际中灵活地进行运用 ,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创新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组织群众号召推翻腐败的清王朝,争取民主和自由。一批又一批革命党人,在革命思想的激荡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起义中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就是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林觉民等革命党人牺牲自我,舍弃家庭,为了大爱的至上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鼓舞着他们为了建立民主自由富强幸福的国家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查阅资料、访谈和问卷研究的方法,对钦州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本科层次高等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钦州市将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等应用型文经类人才,是钦州市电大发展高等教育的极好机遇。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典籍中,"罢官"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当事者主动辞掉官职,一是当事者被免除官职.杜甫的离职属于前者.杜甫离职的原因既不是由于"荒怠政务"被惩处,也不是由于"身患疟疾"难以为任,而是由于对肃宗的彻底失望.  相似文献   

13.
杜甫于肃宗乾元二年七月携眷来到秦州。诗人选择秦州寓居的原因,除投亲靠友外,尚与自己的体质有关。杜甫属于畏热体质,他要选择一个比较凉爽的地方作为落脚之处,以使自己的畏热体质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而秦州气候凉爽,因而成为杜甫西行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14.
薤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因致薤而致谢,一为因需求而索薤。那么,薤到底为何物,清代以前的注释或不注、或简注,不甚明了;今人则多认定此薤乃野生之薤,这就完全偏离了方向。结合古代农书、本草类著作及《全唐诗》综合考察,可知杜甫咏及的薤本是秦汉以来中国的常见蔬菜,杜诗中的薤是家植之薤,而不是野生之薤。薤也是传统医学认定的养生佳品,唐人重养生,所以薤更是修炼者和隐士的其必备之物。  相似文献   

15.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初秋,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微官,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艰难跋涉,走过了刚被战火蹂躏的关中大地,翻越陇山边关,来到了西塞重镇秦州城,开始了"流寓"陇右将近半年的生活:十月间从秦州南下成州,十二月初一离开成州南行,年底到达成都。居陇时间虽然不足半年,但在杜甫的生活、思想、创作上,却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一言以蔽之,它是杜甫一生的"转折":生活道路的转折,思想追求的转折,诗歌创作的转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其诗歌艺术的成就和旺盛创造力,莫不与他人生这一转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公元759年,杜甫旅居秦州,结识了隐者阮防,两人友好往还、诗薤互赠。杜甫秦州诗中有两首直接写到了阮防,而阮防的部分生平信息也因此得以留存。从杜甫的诗可知阮呀基本的形象轮廓:性情宁静、气质高古、诗风清隽且创作刻苦。  相似文献   

17.
嘉靖万历时期私人修史呈多样化,一是体例体裁的革新;二是史书内容的扩展;三是官方修史活动刺激私人著史;四是当代史撰述取材广泛;五是通史撰述进一步发展。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虽然嘉靖万历时期的私人史著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但他们为万历以后私人著史和清初《明史》的写作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由华州到秦州,其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开篇句中已经明确无误地道出了他西行的缘由"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满目悲生事"是导致诗人"弃官"的原因;"因人"则是诗人选择"西行"和"之秦"的缘由."因人"中的"人"有三层含义,但其重点是"神恋"中的挚友李白.  相似文献   

19.
“总督河道”是我国明代中央政府派出的专门为疏浚、开凿、治理河道的钦差大臣,故亦称总督河道大臣,其原官位、官阶不变,遇事方派遣,事毕回京复命,为非常设之官员。“河道总督”则是我国清代始设的掌管黄河、运河、永定等河,堤防疏浚、治理事务的专职官员,官阶与掌管行省的总督相同,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使衔者为从一品。  相似文献   

20.
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又是北方诸省中第一个光复的省份,还是辛亥革命独立各省中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直到清廷退位,南北统一,陕西方面还在与最顽固的封建势力升允等血战。陕西革命的成功,不仅仅将辛亥革命的浪潮扩展至西北地区,壮大了革命的声势和力量,而且还牵制了西北清军主力,吸引了河南清军西向,从侧面减轻了武昌前线革命军的压力,支援了湖北地区,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陕西独立影响辛亥革命的全局,在辛亥革命中有着独特鲜明的历史地位。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是陕西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大事件之一,是陕西进入20世纪以来的第一件震撼事件。与其他省相比,陕西辛亥革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