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文心雕龙》置于时代哲学思潮发展的动态背景上加以探讨,认为刘勰用以评判“有无之辨”的思想武器是般若学中观方法,佛教是刘勰哲学观的重要根源之一。《文心雕龙》中的“道”不是儒家、道家或佛家的一家之道,而是建立在三家自然观契点上的宇宙原理。《原道》中表现出强烈的宇宙意识,对文学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杜甫的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部分可作为一个誓言来看待.这个誓言在思想上受到儒家和佛家的共同影响,而在表现形式及其所传达出来的意蕴上,则佛教的影响更多.  相似文献   

3.
刹那缘起观是佛教摄持诸法而证解教理的基本观念,它能联系和生起抉择佛法的诸理论。王夫之依据刹那缘起观悟入唯识学八识流转还灭之义,体现他吸收、改造相宗唯识理论,建立刹那缘生与真如本体之二重法界,悟入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世界的研究视角,分析和揭示《相宗络索》唯识思想特征,在于阐释王夫之援佛家思想入儒,尤其是吸收唯识思想为儒家伦理道德之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目的及其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谏迎佛疏》与韩愈的《论佛骨表》都是反对皇帝崇信佛教的文章,但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韩愈的文章富有战斗精神,象投枪一样投向了他所反对的佛教。而王阳明则更象一个雍容大度的大师,不说佛教一字不好,而是用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衬托出了佛家思想的各种不足。  相似文献   

5.
以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归纳法分析跆拳道精神所包含的儒佛哲学思想。古代花郎道为现代跆拳道的前身,主要受佛家理论思想影响,形成以“禁欲主义”和“克己思想”为主的花郎道十戒。现代跆拳道在继承古代花朗道佛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儒家“以仁为本,体用不二”、“天人合一”及“内圣外王”的理论,形成“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目的是挖掘跆拳道古代哲学理论,为其今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8.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实因“言意差殊”,二者关系复杂纷纭。作为表意的“言”总是有限的,而“意”却无穷,何以力渡“有限”而至“无限”之彼岸?《周易》曰:“立象以尽意”,立何“象”,尽何“意”?本文就此述释一二。 一 以立象而尽意况,日常生活中并非鲜见,例如: 1、那墙上挂的是齐白石老人画的:一棵大白菜、几粒红辣椒的图画; 2、恩来与颖超离家时,再一次吩咐岳母:“妈,别忘了放好窗台上的那盆玫瑰花!”;《周恩来在上海》 3、贵宾从红地毯上走过来了; 4、审看一下这高大的怪物到底是怎样地在觑看我,一言不发;《莎菲女士日记》 5、武则天墓地树的是一块无词的空白石碑; 6、当她把男朋友领带系好且打了个死结后才笑; 7、岁暮,主人买回来一大盘金桔置大厅东头。 以上例句中黑点所示,均为立象,也是语言包装。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彝族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优秀的儒家思想也得以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保存下来.儒家自然宗教信仰对彝族的民间信仰之一即自然崇拜产生了极大影响,彝族吸取了儒家主要思想并在其继承过程中又根据本民族的特殊需要有所取舍.彝族的自然崇拜与儒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表现出的对自然界极大的尊重与关爱是紧密相连的..当前由于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家传统文化,重新发掘其中的精神资源,儒家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了生态伦理观,因此在科学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并不是要回归传统而是要通过学习传统思想的精华来解决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韩婴论忠     
西汉初年的儒家学者韩婴积极拓展原始儒家的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他极为重视和强调并且片面地发展了原始儒家的忠君思想。他提倡臣对国君无比忠诚的精神,将臣之忠分出等级,对忠君之臣大加赞扬,而对“国贼”们则痛加斥责和鞭挞。他同时特别地强调了臣对国君应无条件地忠诚和服从,甚至达到了非常残忍的地步,抹煞了作为臣下的应有权利,中国历史上的“愚忠”思想在此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12.
论李贺科举之尴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诗人李贺为避家讳而“不肯举进士”,本文认为家讳问题的提出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家讳阻遏李贺进士及第乃是儒家德治思想指导科举制度的必然产物:首先,儒家之德治思想赋予道德以本体意义,李贺接纳了这一人性规范;其次,德治思想的现实性在于它以庆赏刑罚等手段强制个体恪守孝道,并在此基础上以尽臣道。李贺在这一点不敢冒进。以上两点注定了李贺在进士及第问题上只有退守  相似文献   

13.
“象罔”浓缩了传统文化“象”思维智慧,代表着道家对真理本质的认知,蕴含着丰富的美学阐释空间。“象”喻有,“罔”喻无,可释为“象而罔”,即以象达道,庄子对“象”的形象概括引发了“象—言—意”命题的哲学思考,并经魏晋玄学而生发为“意象论”的理路依据,促进了兴象、气象、情景等范畴的生成;“象罔”非象非罔,亦象亦罔,这种经验又超验的状态亦成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象罔”亦作“罔(无)象”,“罔”对“象”否定又超越,面对“象”的有限,老庄重质轻文,开启后世冲淡素朴的美学追求;“象罔”与知(虑)、离朱(觉)、喫诟(言)相反相成,象征主体得道之心性,成为“以佛解庄”“以禅释庄”的契机,更与超功利之审美心境相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早就有关于以“以德为本”的历史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出了“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这些都是儒家的“以德为本”、“德教为先”思想的根源 ,是我国古代德育教育的思想来源。重视德育、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同志 ,始终都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从建国初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到 2 0 0 0年 2月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都强调要全面地…  相似文献   

15.
"六家七宗"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解读与学理分析可以发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家七宗”中只有被僧肇批评的“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三宗才属于受玄学影响的早期般若学派 ,而“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三宗则属于受小乘佛教思想影响的思想流派。  相似文献   

16.
少林武术在起源与发展中受到了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其进行研究,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少林武术的武德方面.2)少林武术的拳术、招式命名.3)少林武术的内功修炼方面.4)佛教修行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佛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特别是禅与武术的紧密相连,是少林武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被称为“拳禅合一”的武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对各自音乐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影响。在对于二者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中,人们不难发现,在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中贯穿着儒家的"礼乐"、"教化"等思想的同时,又不失道家"大音希声"之理性的对于绝对美、纯净美的追求。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同时又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具有极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8.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阐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即仁政治国的思想。子思在阐述德治思想时,广泛地运用了“三”,当然“三”的运用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型;三大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意与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分析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内涵,说明了"想象"和"视觉"两个因素在"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健身,包括健心;健心,重于健身。在中华传统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凝结着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滋养。从分析佛教灵肉二元与精神永恒、三界六道与众生平等、因缘聚散与中道无住等佛教基本理路入手,发现佛教的“形上”与“形下”可以统一,故在中华传统文化健心功能中佛教可以通过帮助人们解决彼岸寄托和提升道德境界的办法达到健心。这种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当今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挖掘、改造和适当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