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接受美学中国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寻找在不同语境下文学接受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中国传统的"象思维"理论正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它强调极具整体性的"主客合一",正对应着接受理论的对话和交流中的"视界融合";这种融合创造出了超越接受客体的新的意义,体现出"象思维"的创生性;"象思维"又讲求"生生不息"的"象的循环",这又与接受理论那种代代接受的"历史之链"的文学史观不谋而合。视界交融是一种直觉性的交融,这种直觉思维同时也可以看作"象思维"的内在直观,并成为意境的创造之源。这种结合了"象思维"认识的文学接受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抑型语言观和“得意亡言”解构性言语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在李唐受到殊遇.在唐人的审美观念中在入了大量的佛家思想.而目前的研究一般只注重儒家的影响,对佛家的影响则很少涉及.实际上,儒家的影响尽管深远,但更多是表现在外延上,在内涵上影响较大的还推佛、道两家,而在“象外之象”的美学观中,沸家的影响又胜过道家.弄清佛教思想与“象外之象”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研究和欣赏唐诗,对于多渠道地总结我们民族的美学理论,想必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工笔画作为中国绘画重要的分支.同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意"的本质和内涵.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工笔画中, "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表述,并在绘画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深化.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和反复绘画实践,继承和发扬传统工笔技法.并且创作出蕴涵深广,意境丰富的工笔画作品,故"意"在工笔画中是工笔画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5.
文以意为主。意决定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意接是文章内部构造的实质。文章的意有主、从两个含义。文章的意接主要有“主从接”、“主接”、“从接”三个方面。写作中主动接意,以期“内义脉注”须从三方面入手:明确文意,理清思路;运用意接规律指导写作实践;借助语接,穿针引线。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专家访谈法、考古实物推测法对我国现象象棋中折射出的"象数易学"文化进行分析,让大家认识到象棋中的"象"的由来,并不是以前一些学者认为象棋中的象,是因为印度产象,所以象棋起源于印度。笔者研究发现,象棋中的"象"应是"象数易学"中的"象",它是高度浓缩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万物,以及对天道、人道、地道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使象棋具有了边韶《塞赋》所描述的易学的占卜功能和社会功能、伦理功能等。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国英语"这一语言现象和汉语的象似性,依次从语音、词汇和句子结构等方面并结合大量实例解读"中国英语"与汉语的象似性,从而得出影响"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和认知理据.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发展,"中国英语"必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徽谚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把孩子"往外一丢",是与明清徽州服贾经商的现实状况分不开的。徽州的男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出于生存需要,父母就要安排或托人将他们带到江浙苏杭去学生意。徽商子弟"学生意"的过程,也就是徽商子弟职业化的过程,也是徽商子弟社会化的过程。对明清徽商子弟"学生意"状况的考察,可以为现代职业教育从一个侧面带来许多可供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用意合法可以蠡测形式相同而内容迥异的语法单位。还可以明确语用中某些细微的差别。意合法有时是“合”言语段本身的小环境之“意”,有时是“合”言语外环境之“意”,或前,或后,均由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先生的英译唐诗宋词忠实再现了意美原则,将求美、求神似、化境与求真、求信有机结合起来,不愧为再现意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油画"指受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的影响,以"象"写"意","意"、"象"和谐融合的油画。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实现各种艺术形态并存和互相影响渗透,并各自具有不同的时代性表现。笔者认为,当代人文观念、图像时代和传统文化对意象油画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意象油画的当代性取决于表达,是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还是远离社会生活,值得讨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13.
从艺术体操视觉形象设计中色彩构成为基准点出发,运用色彩构成的基本方法,分析了独特的视觉欣赏元素。对世界优秀的艺术体操运动员服装及器械色彩构成进行分析,对艺术体操比赛整体的设计创新以及色彩的合理运用进行研究,并着重对色彩构成在艺术体操中的应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所蕴含的情感基调进行研究,为我国艺术体操事业提供理论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传播学视角,围绕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提出我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研究认为:我国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国家形象定位具有一致性,我国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能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塑造我国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根据传播学"5W"模式提出:在我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构建过程中,加强传播主体建设是基础,精心打造传播内容是核心,发展产业化、现代化传播体系是高效路径,关注和研究受众是效果保障,及时跟进和深入分析反馈结果是关键.旨在为我们在新时期更好地进行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和树立国家形象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摘要: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奥运会的跨文化传播特性进行分析,并论证了运动员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行性。同时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国家形象,并对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运动员的国家形象塑造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表明,奥运会拥有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形塑认同、以体育竞赛为核心话语体系、提供了多重文化认同的交流空间。在奥运文化场域中,奥运会运动员是展示国家形象的具象群体,其媒介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同时拥有塑造国家形象的多维度途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运动员通过赛场内外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拥有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行性。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中国运动员所建构的形象逐渐丰满,其国家形象体现为以赛场规则为行动准则的奥运拥护者形象、以赛场为传播平台的文化使者形象、以个人魅力和率真表达塑造的积极媒介形象。在多元传播途径的情境中,运动员可以从创造潜意识链接点、激发情感认同、完善自身媒介形象等方面改善旧形象,塑造新形象。  相似文献   

16.
我军军事体育,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在革命战争和我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按时间顺序,军事体育发展可分为红军时期苏区红色体育、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国防体育、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大练兵体育、新中国正规化军事体育以及新时期军事体育五个阶段,总结并研究我军军事体育的历史,将有助于军事体育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庄子不仅创造了很多迷离惝恍的寓言形象,也创造了很多不合于世俗审美标准的畸人形象,仅《德充符》篇就有六位之多。通过对《德充符》篇这些畸人形象之考释,可以更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及心灵世界。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乃是战国之世社会的真实写照,隐含着庄子对于时代无奈的不满和控诉;另一方面,庄子通过有意挑战以儒家为代表的世俗观念,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世俗甚或超越世俗的审美眼光。  相似文献   

18.
成功创造北京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是整个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北京奥运会发布的视觉形象作品进行内涵解读,认为北京奥运的视觉形象融合了大量中国人文元素,突出了中国的“和合”文化和浓厚的东方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9.
动态视觉传达的功能与形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视觉传达的研究中 ,动态视觉传达的研究十分重要。分析探讨动态视觉传达的功能及形式 ,发掘其中的视觉文化 ,是当代视觉全球化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建设文化强国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和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文化强国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中作出应有贡献.基于此,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方略应从中国入、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展现中国国民形象为前提,以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为根本,以构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为核心,提倡文化自觉的思想,体现崇尚和平的民族精神,搭建体育、文化交流的平台,展现厚德载物的胸怀,树立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