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主义是每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及其深厚的情感.作为社会心理,表现为一种民族自豪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在此基础上凝炼为崇高的民族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一直为世代正直的中国人所推崇、持守,并成为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维护祖国尊严的一面旗帜,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作为贯穿各项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作为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回顾它的历史流程并探讨它的现实使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曾自称他的宗教观点是在马克思设定的思想框架下进一步延伸和继承的理论,但笔者认为,这种继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否定性的继承。本文主要对韦伯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的原因,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对马克思和韦伯关于资本主义兴起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试图表明两个伟大的思想理论家的观点之间的差异,但我们不得否认两者的思想都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对从古至今关于宗教伦理观点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民族观与国家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民族观包括对国内不同民族关系认识层次上的夷夏观和对中华民族与他国关系认识层次上的新华夷观两方面的内容。古代中国民族观对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治统一和国土统一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以古代民族观为基础的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特有的仙话,蕴含着一种宝贵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凡人坚信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理念,追求肉体成仙长生不老,这其实是对上天命运的反抗;另一方面是修道者以及仙人显示出做人应有的高贵与尊严,与权贵斗争,争得做人的权利,这是对社会压迫者的反抗。第一种反抗,从早期的仙话到晚期的仙话一直持续着;第二种反抗,则由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变迁,没有能够很好地持续下来。仙话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是古代中国人极为希缺极为珍贵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大学生是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各民族高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在注重民族地区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的共同性、一致性、普遍性的同时,一定注意民族地区职业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这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各民族地区职业学院要根据地区的特殊性、差异性,因势利导,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国际体育领域里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实践主要包括国家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经济利益3个方面。在国家政治利益方面,中国争取主权与平等,获得国际尊严,加入国际体育组织争取话语权;在国家文化利益方面,以传播武术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为主;在国家经济利益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国际体育领域中的经济利益认识较晚,实践也比较落后。当前主要以国际体育大赛(包括奥运经济)和职业体育领域的实践为主。  相似文献   

7.
多校区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民族地区高校也紧跟教改趋势多采用分校区办学模式.民族地区高校在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和学生生源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对民族地区高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多校区办学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也更具特殊性.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特点,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互相交融渗透,优势互补,更好地丰富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经世特征,这从文化轴心期中华元典和先秦诸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上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学说在汉以来我国古代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而认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经世特征,可以使我们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政治型文化,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政治哲学;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从而弄清其和西方文化、哲学的区别点。  相似文献   

9.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王朝疆域版图之内各族居民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下,相互认同而实现的空前民族统一,体现出当时东西南北各族对以秦汉王朝为代表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下的全方位认同。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民族高校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各民族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宗教改革与现代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的关联性研究,此前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此类研究,但是韦伯在此作出了一番新颖的解释,指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内在亲和性:通过正当的经济活动而全力地投身于财富的追求,与避免把这样得来的钱财用于个人享乐,两者独特地结合在一起.这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阐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体育早期现代化与民族解放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 年以后, 中国体育逐步向着早期现代化转变。以借鉴租界体育为契机, 强兵富国为目的, 吸收西方近代体育模式, 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在体育上的差距; 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 又不可避免地使中西方体育发生碰撞, 使体育与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将运动场变成了双方意志和自尊的较量场, 这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愿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思维等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人文三方面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即便在高度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通过发展电视媒体和网络信息等传播途径、加强项目创新、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政府政策供给与资金投入等,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打造良好的发展与保护氛围。  相似文献   

15.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将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体系之中,通过发挥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从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功效,提高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育人、育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关系、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展开论述,揭示出吸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须选择。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直接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同时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注入新的内涵,为大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实现途径主要是将“中国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中国梦”与校园文化良性互动;“中国梦”与社会实践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民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实践教育法在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方面应用的积极意义,进一步针对实践教育法的教学优势,探究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育实践途径,明确新时期民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儒者以参与政治、关心政治为己任,即使是在儒家义理未曾得到很大发展的唐代,儒者的政治关怀也依然得以展现。从两唐书《儒学传》来看,唐代儒者没有从义理上对儒家政治思想有较大推进,但对儒家礼教礼治的精神有所强化,他们积极运用所掌握的礼仪知识去干预政治生活,参与政权建设,这是唐代儒者政治关怀的一个重要特点。以现代视野观之,包括唐代儒者在内的传统儒者关心和参与政治的方式值得现代儒者反思,政治制度构建与维护并非儒者政治关怀落实的惟一途径。唐代儒者主要靠记诵辞章以及引经据典来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或者只靠繁琐的仪礼细节来说明礼治精神,拘泥于儒家学说的繁琐考证之中,失却了儒学反思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如此思路下,儒学思想的没落则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在汉娜?阿伦特看来,人应该是复数的存在,而不是单个的、整齐划一的存在。和生命以及世界性的境况相比,复数性是最能体现人之为人的尊严以及和政治联系最紧密的行动的境况,这和亚里士多德的“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随着“社会”的出现,复数性的境况遭到严重的威胁,生命成为至善,行为代替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