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宋雪莹 《考试周刊》2013,(46):18-19
认知隐喻观认为,人的思维是隐喻的,隐喻是人的基本认知手段。本文从认知隐喻观角度考察儿歌中的隐喻。得出的结论是,隐喻在儿歌中大量存在,儿童的思维是隐喻的。因为儿童的泛灵心理,儿歌充满拟人隐喻,又因为幼儿所掌握的词汇量不够,词类单一,所以儿歌中的隐喻多为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隐喻在人类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发展词汇系统的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积极借鉴隐喻理论,可以为词汇教学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不仅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词汇,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人类是通过自己熟悉的事物来认识相对陌生的对象,而身体是人们最为亲密和熟悉的,所以在命名或描述事物时用到了很多关于身体的名词。成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之一,其中隐喻、转喻特别丰富。本文主要对含有人体器官名称的四字成语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和其他词的搭配产生新的词汇的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广泛渗透到语言使用当中。进一步说明它们是成语的认知机制,也是人们创造新范畴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4.
<正>一、英语儿歌的特点1.语言浅显易懂。英语儿歌中使用的词汇主要是名词(动物、植物、食物、日常用品、交通工具等)、动词(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形容词(颜色、形状、大小等),这些词反映的事物及其属性比较具体,切合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同时,英语儿歌中简单句的大量使用,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和掌握。2.形象具体可感。英语儿歌作品的语言着力于突出人和事物的形态感、色彩感和动作感。使儿童念起来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英语儿歌中的摹仿声和拟人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儿歌的形象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是词汇扩展的两种重要方式。转喻的本质是通过某事物的突显特征或与其的特殊关系来辨认该事物,而隐喻则是将熟悉的认知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领域,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本文以hand/手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来分析它一词多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63):73-74
隐喻是借助存在关联的某一事物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隐喻理论掌握词汇的意义和应用,可以减少传统方式记忆和掌握词汇的消耗,强化词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类认知模式。象似性是隐喻的基础。由于事物间的隐喻象似性,词汇可以产生新的语义。因此,隐喻是词义拓展的内在机制和内部动因。  相似文献   

8.
单新荣 《考试周刊》2009,(17):122-123
隐喻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映射,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本文阐述了运用认知隐喻理论进行词汇教学,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  相似文献   

9.
隐喻、语境是认知语言学的热门话题,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语境与英语阅读词汇教学的关系,探讨隐喻、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词汇理解具有指导作用,可促进他们对英语词汇的掌握.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但儿童的隐喻认知机制并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借助语言手段来比较、代替以及类推源域概念系统和目标域概念系统,儿童的认知隐喻机制是一种意象性的认知手段。本文试图从隐喻思维角度来分析儿童的认知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儿歌童谣“同一关系”论和以魏寿镛、周侯予为代表的儿歌童谣“并列关系”论,是现代儿歌童谣逻辑关系理论的两大传统主流观点。其生命内核均是指向民间的,未能涵盖现代儿童文学视野下的文人创作儿歌是其“硬伤”。就当下儿歌、童谣的存在现实而言,儿歌、民间儿歌(童谣)、文学(创作)儿歌j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以儿歌为“母集”、以民间儿歌和文学儿歌为并列“子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儿歌中的人际语法隐喻现象,分别选取160篇英文和300篇中文经典儿歌进行量化研究,阐述了该语篇类型中词汇语法层面的发展模式,探讨儿童语言理解力和不同语言模式的感知力,说明在英汉幼儿儿歌语篇中均存在人际语法隐喻。人际隐喻是英汉儿歌的共同特征,这就意味着儿童也在学习并体验同成人语篇一样复杂的语言模式。  相似文献   

13.
蒲华清先生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儿童诗人,还是一名出色的儿歌作者。在他的儿歌作品中,总会发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那无限洋溢着的情趣。用语清新简明,作品深入浅出而又饱含深意,可以说是蒲华清儿歌的特色。但是,就当前研究来看,评论界对蒲华清的关注多在其儿童诗领域,对其儿歌创作关注不够,这对一个作家的研究来说,并不完备,因而,对蒲华清的儿歌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温州民间童谣作为一种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承载着一定地域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以方言传诵的形式展示着民众的民俗生活与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并且童谣以儿童为传承主体,在对儿童的习俗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其游戏娱乐、认知和文化认同的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5.
童谣作为幼儿娱乐的活动之一,和体育游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将童谣融入幼儿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而且可以将体育活动趣味化,使得孩子们更好地掌握相应技能。文章将探讨如何将童谣与幼儿体育游戏进行更好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谢武彰,台湾资深的专业儿童文学作家,他很有灵气,作品获得多种儿童文学奖项。谢武彰的儿歌主要为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活歌,其二是知识歌。在儿歌创作方面作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即把儿歌当做儿童诗来写,因此他的儿歌有浓郁的诗味,还有鲜活的意象,跳跃的童心,灵动的想象,律动的音律,浅显的语言和多种辞格的运用等也是作品的特点。研究谢武彰的儿歌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邵琪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25-126,129
所谓阳光童谣,就是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对儿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童谣。它以其自身的快乐性、生活性、闲暇性、多样性等特点天然地成为小学德育的新路径。因此,应以阳光童谣为载体进行小学德育,并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德育内容。在实施方面,具体可以采用使阳光童谣课程化,开设阳光童谣校本课程;将阳光童谣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组织丰富多彩的阳光童谣活动,巩固德育成效;创建阳光童谣氛围,形成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来实施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阳光童谣"抑制"灰色童谣"。  相似文献   

18.
童谣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在编排童谣时要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需要、个体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童谣时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融入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与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感化结合起来;与音乐美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儿歌的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形象具体可感、音韵自然和谐、富于动作性.幼儿在听、读儿歌的愉快过程中,能得到发音的训练,更能学到丰富的词汇、句子,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尤其是传统的游戏歌、问答歌、绕口令、连锁调、颠倒歌等,对训练幼儿的语言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童谣在广义上指主要传唱于儿童口中的音节和谐的歌谣。根据保存下来的文本,由于社会观念的不同,不同时期记载的童谣作品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明代以前保存下来的童谣主要是作为神学和政治附庸而存在,政治预言性是其主要特征;明代以后表现儿童现实生活和真实性情的童谣文本开始增多,并逐渐成为主流地位;当代记载的童谣作品则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