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0年代早期的中国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围绕其产生的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向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呼唤着一种适应“现代化”的文学形式的产生。本文围绕文学界关于“现代派”的讨论,通过对王蒙早期的现代主义小说和以刘索拉、徐星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的分析,阐释了中国早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无论是其内容还是新奇的文学表现形式,都体现出特定社会历史转折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2.
在程光炜所发起的“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活动中,“八十年代文学”既是一种文学史观,又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他针对当代文学学科“批评化”的弊端,提出了学科的“历史化”和研究主体的“历史化”。“八十年代文学”不是物理时间性的“断代”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文学时间性质的“整体性”概念。“个案研究”正是“历史化”和“整体性”理念的具体体现,并且为反思文学史叙事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古文复兴不是韩愈的专利。早在韩愈之前,前期古文家就借助于“三统循环”,论证了古文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从社会风气的扭转和作家自身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了复兴古文的途径;运用“先道德而后文学”,恢复和高扬了先秦散文生气勃勃的实用精神;通过“六经为师”的实践,把复兴古文的理想化为惹人注目的现实。前期古文家思想和实践上虽然表现出一种奇怪的惰性,却相当出色地完成了散文文体拨乱反正的任务,并为后期古文家的进取留下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都学是城市科学与历史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古都是一个古今贯通的概念,既包括历史上的都城,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作过都城的现代城市,所以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历史上的所有都城;二是历史上的都城后经转化演变而来的现代城市,两者是一个对象的不同侧面和阶段,是互为基础的矛盾统一体。中国古都学与城市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都学要借鉴城市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又进入新的编写重构期,“现代国家文学史观”、“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国文学史观”及“民国文学机制”等是其间引起较大关注的建构理念。在众多建构理念的研讨中。人文史观或人文视角不应该是被漠视的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属性规定着人文应成为决定一部作品价值和入史地位高低大小的重要参考标准。人文史观摆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已有史观线性思维的局限,具有更强的涵括力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中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文学批评家,顾随的文学批评主要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他的古典文学批评涉猎非常广泛,有必要对顾随的古典文学观做一总结。顾随对古典文学的总体态度,可以用他很重视的一个概念“兴”来概括,即从旧文学中生发出新的东西来,“袭故而弥新”;顾随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总体而言他对古典文学是以批判和不满为主的;他认为中国旧文学缺乏理想,只有富于理想性的文学才能振兴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语文”课里,古文学习占有相当的比重。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古文一定要把词汇学习摆到很重要的地位上来,而古代汉语的语法学习倒还在其次。在词汇学习方面,有许多词由于历史的发展,现代已经很少用到了,变成了冷僻词。比  相似文献   

8.
审视当前中国文坛,新时期文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奋力开拓,形成了今天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现代各种理论不断引入,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带来强烈冲击。一时间百家争鸣,致使有人戏谑的称当代文坛已变成西方各种理论创作的“试验场”。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武侠小说与文学史的结合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历经多种叙述模式的演变,充分反映了文学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武侠小说的文学史叙述模式大致有“史料考证”、“平民文学”、“旧派小说”、“雅俗互动”辱叙述模式,这些叙述模式的历史演变表现了“文学革命”的“态度的非同一性”和“文学史t写”的历史继承性。胡适、鲁迅与周作人的观点的非同一性表现了文学史理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学史重写”的不断变迁体现了文学史理论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文学史写作实践中存在着“超稳定结构”。这种文学史理论与文学史书写实践之间的偏离,形成了文学史学的矛盾规律。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为了更好的认识和推动中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使其在经历知识引入、学科构建、问题论争为时代特点的发展之后,更快的步入学科“共时态压缩”轨道。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逻辑思辨等方法,对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内容、研究范式及知识建构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1) 在学科内容上,实现从“体系构建”向“问题关注”并由“问题关注”向“问题间关注”的转型;2) 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从“描述性研究”向“实验性研究”并由“实验性研究”向“解释性研究”的转型; 3) 在知识建构上,实现从“学科嫁接”向“学科联姻”并由“学科联姻”向“学科内生”化方向的转型;4)中国运动训练学的转型应是双重的,单纯的“历时态”发展轨迹不利用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引领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