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基于隐喻和转喻理论,立足量词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聚焦考察汉英身体名词作量词的认知机制及其搭配原则的异同。研究发现:第一,汉英身体名量词都存在隐喻性和转喻性的认知聚焦方式;第二,汉英身体名量词的隐喻性认知聚焦方式主要有外聚焦和单聚焦两种;第三,汉英身体名量词的转喻性认知聚焦方式主要表现为部分聚焦和容器聚焦两种。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人体词用作名量词的现象,形成了人体名量词和所修饰名词构成的典型表量结构。基于常用人体名量词的语言特点分析,从认知角度考察人体名量词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人体名量词以单音节为主,少数为双音节,分为临时名量词和常规名量词两种;人体词经过概念化获得了量词义,人体名量词与所修饰名词的搭配受语义的同一关系制约,是隐喻、转喻和隐转喻等认知操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情感具有基于生理变化的复杂的概念结构,这些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基础,语言表达式又通过隐喻和转喻形成表达此感情的概念结构体系.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转喻经常用于"感情"范围的表达,同一感情范畴可以同时具有转喻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5.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一些研究表明,转喻比隐喻更基本,往往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为隐喻提供基础。隐喻和转喻共存于一个连续体中,二者相互作用的模式非常复杂。目前,国外认知语言学家共提出了五种隐喻和转喻互动模式,其中,Ruiz de Mendoza的概念相互作用模式对半喻式名名复合词的生成机制最具解释力。本文将在Ruiz de Mendoza的概念相互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下详细阐释半喻式名名复合词的生成动因。  相似文献   

6.
隐喻和转喻对汉语偏正式构词具有较大的强化作用,但二者强化方式不同:隐喻构词以跨域参照为认知基础,主要通过主体自洽来实现概念整合;转喻构词以完形凸显为认知基础,主要通过框架压制来实现概念整合。这两种机制可以有效消解偏正式构词的语义障碍,使其构词能力得到更大发挥。  相似文献   

7.
"基于语料库方法的积极认知分析"以语料库技术为主要方法、以认知语言学为核心,整合积极话语分析,认为媒体话语中隐喻和转喻的选择受制于隐喻和转喻的话语性、认知性、社会文化性,隐喻和转喻的使用目的在于解释、说服、移情.该分析框架包括以下步骤:语料库检索、隐喻和转喻识别、隐喻和转喻分析、隐喻和转喻解释.  相似文献   

8.
移就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语言现象,其生成理据主要是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移就是概念转隐喻思维方式在语言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比隐喻更基本,往往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为隐喻提供基础。从概念转喻到语法转喻无不体现在语言结构中。透过语言结构分析其转喻的认知理据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是词汇扩展的两种重要方式。转喻的本质是通过某事物的突显特征或与其的特殊关系来辨认该事物,而隐喻则是将熟悉的认知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领域,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本文以hand/手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来分析它一词多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概念整合与汉语量名词超常搭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琳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72-74,82
量词与名词超常搭配是一种反常合道的语言创新现象。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量词与名词超常搭配进行认知层面的分析,以便在语言表达中掌握概念整合这一普遍的认知操作规律,了解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的实时创新所具有的超强阐释力。  相似文献   

12.
以"合成空间理论"为理论背景,研究汉英表量结构中隐喻的分类与认知解读问题。根据输入空间的不同,从认知角度将汉英表量结构中的隐喻分为两类: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显性隐喻是通过"量词"和"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进行建构的,而隐性隐喻是通过量词所描述的"原型名词"和表量结构中的"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名词、动词的数量特征的认知分析及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的考察,我们将动词后动量词与数词组合的数量短语定性为动词的补语,同时又发现了动量词、名量词、抽象名词、具体名词之间的组配存在着一种不完整的关联标记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对“V 数词(一) 动量词 N”结构作出细致、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比分析汉语中的"我给你一把刀"和"我给你一刀",探究量词"把"缺省的句法效应及其句法语义界面阐释。一方面,在句法层面,提出量词最大投射,将这两种结构置于VP壳下研究,以补充VP壳理论,并推导出前者属于含名量词的述宾结构,后者属于含动量词的述补结构。另一方面,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句法与语义的接口,表明前者属于具体"给予"意义下的物体转移过程,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情景,后者是抽象"给予"意义下的动态情景。  相似文献   

15.
在认知模式中,衔接与连贯是语言系统的连接关系和激活路径。衔接涉及连通的概念语义和表达形式之间的体现关系,连贯涉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连通关系,或通过认知推理实现连贯。英语有定名词词组语篇功能的认知研究可以揭示衔接和连贯的异同及其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制约事件名词与量词组合的因素有名量距离、量词种类、量词的词语功能等.语料库调查显示,事件名词对量词小类的选择有不同的优先等级,而这跟不同类别量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有密切关系.如果用[ 时间性]的有无与高低来衡量,传统区分的动量词、时量词其实可细化为7个等级的连续统,并由低至高形成4个层级.名量词也可按[ 空间性]([-时间性])的强弱分出5个等级.总体来看,事件名词倾向于选择时间不强也不弱,即时间性居中的动量词、时量词或名量词小类.  相似文献   

17.
运用Ruiz de Mendoza(2002)和Heine(1991)的转喻观点,分析了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名词非范畴化发生的基本认知机制,是通过激活类概念的主域来指称或说明想要表达的次域中的概念;同时次域中的语义焦点,要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转喻的视角化来突显.本研究运用转喻理论为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做出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8.
通过英汉两种名词短语距离象似性的对比,探讨不同句法结构下两种名词短语具有的某些概念结构方面的共性。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两种名词短语虽然在形式上具有重大差异,在概念距离上却存在许多共性,反映出两种语言的共同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一名多量的角度看,临时用来充当某个名词的量词可以称为修辞衍生量词;从来源上看,修辞衍生量词有量词系统的内借和量词系统的外借;修辞衍生量词可以起到移质和借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一些语法著作及相关教科书中对数量短语作谓语的主谓句归属于名词谓语句这一理论提出疑意.阐述了物量短语作谓语是名词谓语句,动量短语作谓语是动词谓语句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