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基于"三次售卖理论"的赢利模式体系构建与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流行的"三次售卖理论",是指在欧美发达国家期刊经营的三种商业模式.第一次售卖是指"卖内容",以精彩的内容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使杂志有可能获得发行收入.第二次售卖是"卖读者群",一定数量、相对固定的读者群成为广告收入的基础.第三次售卖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2.
吴刚 《新闻前哨》2010,(10):37-39
近年来,网络媒体用近乎零成本转载报纸内容,以"低成本、高收益"快速扩张,争夺传统受众的注意力。纸媒则通过实施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战略来重新吸引受众。本文参考期刊"三次售卖理论",提出全媒体时代都市报"三次售卖"盈利模式构想:"第一次售卖"过程都市报的盈利点在于广告收入,"第二次售卖"主要产品是都市报庞大读者群的"注意力","第三次售卖"是销售报纸相关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3.
在大众传媒由"大众"向"分众"发展的市场氛围中,以市场细分见长、锁定特定读者群的都市女性报刊通过以下策略来建构报纸品牌:以精确的读者定位和自我定位来建立品牌,通过以情感为中心及引领新型的两性文化、塑造新女性形象的方式来扩大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以品牌延伸及二次售卖的方式来形成品牌的价值产业链.  相似文献   

4.
“三次售卖”——“卖内容”、“卖读者”、“卖品牌”——是科技期刊市场化的具体赢利模式。其中,品牌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力,品牌运作是期刊市场化运作的最终目标。本文以《中国国家地理》成功实现“三次售卖”的实践为例,阐述了品牌化三部曲(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和品牌延伸)的具体运作方式,为科技期刊走向深度市场化,实现“三次售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我国期刊盈利模式的深化还处于不断探索的背景下,“三次售卖”理论已得到了期刊界的普遍认可.它是指期刊市场化过程中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具体盈利模式,也是衡量期刊市场化营运水平的主要标准.在学术期刊的“三次售卖”中,“第三次售卖”的发展后劲最足,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许多成功典范.近年来,国内一批先知先觉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已经注意到“第三次售卖”的重要性,率先对“第三次售卖”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通过测绘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测绘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测绘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杂志在以品牌资源为核心的衍生产品开发方面的实践,探讨“第三次售卖”理论(第一次售卖是指“卖内容”;第二次售卖是“卖读者群”;第三次售卖则是“卖品牌”)在学术期刊发展与经营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期刊在新媒体与行业结构性过剩的双重压力之下,通过塑造品牌优化期刊经营管理成为必经之路.本文基于《城市画报》以品牌为中心的经营策略,从内容生产、广告策略和自身衍生品牌推广三个方面考量媒体的“三次售卖”,探究全媒体时代期刊品牌塑造路径.  相似文献   

7.
线上的“二次售卖”必须与“首次售卖”的创新相结合才能获得最大利益,毕竟,读者群是“二次售卖”最大的资本.  相似文献   

8.
市场让我们置身于品牌的海洋中,消费者能够叫得上来的是品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是品牌,能够带来巨大价值空间的还是品牌。"宁夏3·15活动"经过宁夏广电传媒集团广告分公司5年的培育积累已经成为宁夏地区媒体活动品牌打造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9.
纸质媒体通过二次售卖达到媒体本身的价值(即首次通过媒体新闻售卖给读者——读者订阅报纸,再次把渎者售卖给广告商——媒体经营广告)。在这二次售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读者是报纸直接售卖的主体,也是广告经营中售卖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李海燕 《出版广角》2015,(4):102-104
期刊的“三次售卖”分别是指卖内容、卖广告、卖品牌,其理论实质是价值链的构建、整合;延伸过程中价值塑造、价值整合与放大及价值延伸等三个价值链模块的轮次增值及其实现问题。文章对期刊“三次售卖”的含义及其内容做了阐释,并用案例阐述了“三次售卖”理论下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成功的期刊产品是由内容产品、广告产品和品牌产品所构成。而这三项产品与销售之间也存在这三种对应关系,即第一次销售的是内容产品,第二次销售的是广告产品,第三次销售的是品牌产品。而三者之中品牌对其市场价值的高低起决定性怍用。事实上,国际期刊市场早就通过品牌销售获取了巨大的利润,国外名刊的品牌销售利润甚至占其总收一半。而我国大众期刊还鲜有如此成功者,若想获得品牌销售成功,笔者以为品牌的建立是个前提。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期刊的融合与品牌延伸——以《青年文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网络媒体的使用率达到78.5%,用户群体达到2.34亿人,较2007年增长7900万人.互联网传播主流媒体地位的日益凸显,带来了新读者群的形成和新的内容生态环境,给传统纸媒"编"、 "读"、 "卖"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就纸媒期刊而言,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其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向.因此,加强纸媒期刊与网络媒介的融合和品牌延伸,成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孔云云 《新闻世界》2013,(9):189-190
传媒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成为媒体争夺的焦点。传媒经济活动在市场上的盈利模式是二次售卖,参与两个市场:内容市场与广告市场。传媒的影响力发生依次经过接触环节、认知环节、说服环节、二次传播环节。因此扩大媒体的影响力需要媒体树立品牌意识和主流媒体的意识,以此影响主流群体。  相似文献   

14.
从三次售卖理论看我国网络杂志的盈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颖 《出版科学》2010,18(2):49-52
在介绍我国网络杂志几种盈利模式基础上,从媒体三次售卖理论的内容、广告、品牌销售各方面,分析我国网络杂志盈利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就网络杂志的盈利模式进行相应探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到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大部分杂志出版商就自觉地进入了第三次售卖(品牌售卖)阶段,品牌授权经营、衍生实体产品开发方兴未艾,而以"经验售卖"为主的定制出版业务也蓬勃兴起.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杂志出版商B2B出版能力的提升、客户营销服务的强劲需求,包括赫斯特、梅里迪斯、罗德尔、时代公司在内的美国大杂志出版商也从杂志出版业务拓展到了整合营销服务领域,把自己打造成了传媒经营和营销服务公司. 在美国从事定制出版乃至内容营销的诸多杂志出版商中,梅里迪斯公司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梅里迪斯整合营销公司(Meredith Integrated Marketing,MIM)是其母公司业务转型的探路者,不仅在梅里迪斯国家媒体集团(The National Media)收入中占到约20%的份额,而且还获得了包括"珍珠奖"(Pearl Award)在内的多个传媒大奖,值得大书特书.  相似文献   

16.
电视媒体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必须在电视观众和客户心中建立起自己的媒体品牌,积聚起强势频道自身的独特气质,通过不断更新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广告经营理念,来保证电视媒体稳定的广告收益。作为电视媒体的广告经营者更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与趋势以及受众特点的不同,细分多样化的客户群体,制定更有针对性、更科学的营销策略,让自己的频道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现代广告领域的主流电视频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当前,广播传媒的生存、发展通常要面对着三重竞争:一是多种传媒在争夺受众注意力这一紧缺资源;二是传播技术高速更新和进步带来的新媒体、新样式(如互联网等媒体不断裂变出所谓的各种媒体形式和内容);三是同类传媒在有限的地域空间合纵连横、短兵相接。这三者都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即传媒靠什么做强、做优?怎么做强、做优?怎样实现注意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结合和融通?新闻传媒做强、做优的支点在于品牌经营。在这方面,广西交通广播做出了成功的探索。他们以品牌塑造为主干、以个性和品位为两翼的三角构架,构建了传媒良性经营和快速发展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视频网站愈发重视发展其自制内容。2012年底,优酷土豆公司推出"优酷出品""优酷自制综艺"和"土豆映像"三大发展战略,以此作为树立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一环。据钛媒体网报道,今年6月,搜狐视频针对自制内容推出"梦工厂"战略体系,从平台战略转向强调媒体属性,视原创内容产品为"未来核心竞争力";腾讯视频总经理刘春宁也宣布将自制内容视为"未来内容战略的核心";乐视网高级副总裁高飞曾于今年年初公开表示,将  相似文献   

19.
说到媒体经营,内容,渠道等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而有"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等说法,而近年来媒体品牌所创造的"财富神话",使得媒体品牌建设与经营价值凸显,日渐受到重视和关注,于是品牌也可为"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广播媒介已进入品牌营销时代,广播品牌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广播媒介的生存,关系到广告创收。在国家有关部门压缩和整治医疗广告的大环境下,依托广播品牌经营广播广告,是大势所趋。广播品牌对广播广告经营的影响和作用1.广播品牌是受众注意力媒介的竞争说到底是注意力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