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第六届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的评选中,张以庆执导的《英和白》脱颖而出,独揽四项大奖,成为这场评奖会中最大的赢家。然而获得国际大奖并不意味着能够得到国内学界业界的认可和推崇,相反,张以庆和《英和白》一时之间成为众矢之的,遭到抨击和质疑。批评的焦点是《英和白》违背了纪录片“客观记录”的本性和职责,过多地表达了创作主观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在第六届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的评选中,张以庆执导的《英和白》脱颖而出,独揽四项大奖,成为这场评奖会中最大的赢家。然而获得国际大奖并不意味着能够得到国内学界业界的认可和推崇,相反,张以庆和《英和白》一时之间成为众矢之的,遭到抨击和质疑。批评的焦点是《英和白》违背了纪录片"客观记录"的本性和职责,过多地表达了创作者主观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张以庆,1954年出生,1987年进入湖北电视台,现任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高级记者、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15年来,一共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个、国家级政府一等奖3个、中国电视“金鹰奖”2个、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最高奖2个、国际大奖4个、国际大赛提名奖8个。代表作有《红地毯上的日记》、《舟舟的世界》、《英和白》等,其中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果,《英和白》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反响,目前正在创作纪录片《幼儿园》。  相似文献   

4.
林畅 《记者摇篮》2004,(3):31-32
很多人看完纪录片《英和白》之后都有种“言说从非所道,所道尽在无言”的感受。通篇并没有解说词、没有后期音响创作、没有任何电视特技手段的效果的运用,那些华丽词藻、惟美镜头、做作的后期音响效果等电视手段在《英和白》面前显得浅薄无味、苍白无力。那么,《英和白》究竟靠得是什么法宝赢得了受众的共鸣呢?  相似文献   

5.
高卫华 《新闻界》2006,(4):54-55
我们用系统的眼光回顾张以庆的电视纪录片,不难发现,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到《幼儿园》,张以庆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人的问题——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存现状,人的心理世界,人的成长轨迹等等——通过个体的、独特的人,透视人的共性、人性的根本与社会的本质。而与讲述残疾人舟舟的故事和记录驯养员与熊猫的日常生活所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6.
2001年10月26日晚,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评选揭晓,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英和白》获得“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等4项大将,成为本届电视节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片,也是中国在历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奖项最多的一部纪录片。本届“金熊猫”奖的评选分为人文及社会类和自然及环境类,每类分别设有7项大奖。来自世界各地的342部(423集)优秀纪录片参与两大类共14个奖项的角逐。最终,湖北电视台选送的《英和白》,从人文及社会类的247部参赛作品中…  相似文献   

7.
我们用系统的眼光回顾张以庆的电视纪录片,不难发现,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到《幼儿园》,张以庆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人的问题——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存现状,人的心理世界,人的成长轨迹等等——通过个体的、独特的人,透视人的共性、人性的根本与社会的本质。而与讲述残疾人舟舟的故事和记录驯养员与熊猫的日常生活所不同的是,《幼儿园》选择人们最为熟悉的学龄前儿童为记录对象,通过对幼儿生活状态的跟踪拍摄,渗入张以庆对个体生命历程、生命本质意义以及人的社会化模式的深层思考。《幼儿园》中体现出的强烈的自我与存在的社会问题和忧患…  相似文献   

8.
侯蕾 《声屏世界》2007,(5):31-32
在纪录片领域里,张以庆是一个“异类”。从1987年起开始拍摄纪录片,他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很出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总能给人们带来完全不同的震撼和思考。无论是被欧洲人视为人道主义的范本而享誉全球的《舟舟的世界》,还是引来巨大争议的讲述一只被驯化的大熊猫和它的饲养员的故事的《英与白》,甚至,当人们回过头去寻找他初期的作品时,  相似文献   

9.
客观与真实的异化——电视纪录片《英与白》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以上台表演的大熊猫,唯一与人居住在一起的大熊猫。“白”是武汉杂剧团的一位女驯化师,她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至今已经和“英”生活了十四年,为了遵守国际公约,“英”已经多年不能公开上台表演,“白”每天的工作就是精心照料和进行可能并无意义的训练。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下文简称张),在十个月的时间里拍摄和制作了反映他们生活的纪录片《英与白》。这部纪录片入选2000年上海国际电视节、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获得200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创意奖、最…  相似文献   

10.
邓磊 《声屏世界》2007,(12):44-45
张以庆的纪录片,在影视界、文艺界、学术界引起过极大的反响。有人说,张以庆以及他的作品颇具思想力、震撼力,开拓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及审视的视野,呈现出了深邃的人文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思想感情,具有可贵的价值。也有人说,张以庆的作品,具有艺术的特质,其唯美而精致的表现形式、电影化的拍摄、制作手法以及其主观意识的顽强表现等等,都有悖于电视纪实的精神,其作品应该划出纪录片领域。论者的观点如此相悖,只能说明纪录片这种表现形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从记录生命和生命纪录两方面来探讨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提起“张以庆”,你也许不知道,但提起“舟舟”,你也许会知道:那个身有残疾的舟舟,竟然在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能把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得无比快乐;因为舟舟这一特殊的才能,他不仅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实话实说》,还上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甚至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一夜之间,舟舟成为世界名人。但首先把《舟舟的世界》展示给全世界的却是张以庆。张以庆,何许人也?全国电视界搞纪录片的同行没有人不知道,这位湖北电视台的编导,从业14年来,共获9个省级电视一等奖,8个省以上大区和全国奖,2个全国…  相似文献   

12.
“艺术创作研究”栏目刊载了三篇关于电视纪录片地文章。谢勤亮的文章《纪录片的重新定位》认为,中国纪录片只要以市场准星重新进行定位,就有望成为电视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有内容和形式上,西部纪录片正进行着多样化的创作实践。高力的文章《从西部文化资源看西部纪录片的未来空间》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蔡凯如的文章《兽的“人化”与人的“兽化”──试析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伦理价值观》则是对荣获2001年四川国际艺术节“金熊猫奖”长纪录片、导演、创意和音效四项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3.
满倩倩 《新闻世界》2011,(6):200-201
本文主要从叙事视点、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三个方面对纪录片《幼儿园》进行了文本分析。《幼儿园》对生活表象的潜在内涵的开掘,反映出张以庆导演与众不同的纪录风格与职业追求,从中也凸显了现代传媒的社会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14.
陈卓琼 《视听》2016,(11):61-62
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儿童群体为题材的纪录片的优秀制作,该作品以其特殊的观察视角、双线叙述结构和艺术性的拍摄技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成人化的儿童世界。纪录片将孩子们富有个性色彩又带有群体化基因的行为串联起来,展现了纪录片揭示、评价和认识生活的作用,赋予现代传媒强烈的社会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15.
对故事性的追求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的趋势,但是,对于故事性的过度强调,甚至不惜牺牲事实本身的追求已经极大地损害了纪录片的创作。 现在的纪录片创作可以说是十分繁荣,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江苏电视台的《江南》,黑龙江电视台的《犹太人在哈尔滨》、《两个人的七天》等都是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纪录片《幼儿园》的选题出发,对该纪录片的主题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分析,这是一部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张以庆用自己的手法对当今的社会进行了一些审视。而笔者也通过对于该片的观摩与分析认为,纪录片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可以毫不避讳地给观众直面现实的勇气,以达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军队纪录片创作群体以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和后来成立的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为核心,以各大军区记站为中坚,涌现了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作,连年创作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纪录片《望长城》,《毛泽东》,《中华之门》,《中华之剑》,《邓小平》,《孙中山》,  相似文献   

18.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编辑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该片不仅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组织、创作、拍摄、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品格、美学品格与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约请了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先生与总撰稿肖同庆先生撰写专文,总结该片的创作经验。同时,我们还约请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著名影视学家黄会林先生、著名电视学者朱羽君先生和苗棣先生,分别从历史、影视文化、电视片创作及影像与历史之关系的角度,来深入剖析《百年中国》这一电视学术个案。希望这一个案研究能够给业界、学界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编辑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该片不仅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组织、创作、拍摄、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品格、美学品格与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约请了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先生与总撰稿肖同庆先生撰写专文,总结该片的创作经验。同时,我们还约请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著名影视学家黄会林先生、著名电视学者朱羽君先生和苗棣先生,分别从历史、影视文化、电视片创作及影像与历史之关系的角度,来深入剖析《百年中国》这一电视学术个案。希望这一个案研究能够给业界、学界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编辑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以史诗般的手笔,在荧屏上绘制了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该片不仅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组织、创作、拍摄、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品格、美学品格与文化品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约请了该片的总编导陈晓卿先生与总撰稿肖同庆先生撰写专文,总结该片的创作经验。同时,我们还约请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著名影视学家黄会林先生、著名电视学者朱羽君先生和苗棣先生,分别从历史、影视文化、电视片创作及影像与历史之关系的角度,来深入剖析《百年中国》这一电视学术个案。希望这一个案研究能够给业界、学界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