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服务渠道多量多样,其丰富的服务主体与服务内容充分反映图书馆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能创新线下服务方式、有效利用手机等移动媒体,顺应服务渠道多元化、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文章关注"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活动中的行动者组织,基于对行动主体与渠道两方面内容的梳理,发现渠道多元融合得益于主体的多元化、合作化。开拓未来阅读推广活动中的服务渠道,图书馆应协同学校、企业等主体,构建起多元主体间的合作网络,探索协作路径下的渠道融合。  相似文献   

2.
博客的兴起和各门户网站及专业网站开通的读书频道,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渠道,它繁荣了网络创作,拓宽了阅读广度,加深了阅读深度,有利于良好读书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但网络阅读者很难像过去那样仔细研读手中的文本,传统教育中所强调的语言规范受到了严重冲击,人们对书本的情结正在迅速淡化,传统的阅读心态被颠覆,导致出版部门改走通俗路线,浅显的图书文本风行.网络文本缺少出版环节把关,其知识性和学术规范无法保证.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索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的渠道应用模式,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提升阅读推广效果,本研究选取50个图书馆类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整理其2019年世界读书日活动的相关推送文章。根据微信推送文章系统梳理各馆读书日活动的渠道要素、渠道类型以及渠道融合模式等,并基于各活动案例中的信息流动方向总结渠道的三大信息交互功能,同时结合关系营销理论探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情况,最后提出促进阅读推广渠道融合发展、增进图书馆与读者相互关系的相关意见建议。图5。表1。参考文献20。  相似文献   

4.
国家图书馆网站的网上读书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成果。它拓宽了服务渠道,受到读者欢迎,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读者阅读时颇感不便。  相似文献   

5.
刘艳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0):21-30
[目的/意义] 在社会化阅读趋势下,将社会化阅读主体的网络身份与图书馆未来数字阅读服务相结合,明确图书馆开展社会化阅读服务的原因,探索社会化阅读平台的构建渠道,以期为未来图书馆阅读服务提供相关建议。[方法/过程] 通过对网络身份的哲学思辨,指出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的特点及带来的阅读问题;区分社会化阅读主体在网络空间中数字足迹的类型,并详细论述社会化阅读对阅读环境、读者阅读行为、读者阅读能力的影响。最后,从为何构建社会化阅读、如何构建社会化阅读、如何规避风险问题三个方面提出图书馆构建社会化阅读服务的建议。[结果/结论] 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具有真实身份在场缺席与数字身份虚拟在场的特征,"去身体化""匿名性"的网络身份,给予现代读者广阔的话语空间,促使数字足迹的产生与社会化阅读的形成。针对阅读方式的浅表化、阅读思考的懒惰化、信息推送的同质化、信息文本的游戏化等问题,图书馆在未来服务中可以通过在线网站、检索平台、移动阅读APP及第三方软件构建社会化阅读的渠道;可以通过数据聚合进一步优化信息推送;可以通过签订数据使用协议、加强网络发布内容监管、开展线下读书活动、实施数字素养培训、设置信息数量推荐上限规避社会化阅读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时代图书馆对大学生的阅读引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阅读是当今大学生人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论文阐述了网络阅读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不良行为以及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了图书馆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读书成为人们的美德,囊萤取火,凿壁偷光,勾勒出一幅幅感人的读书场景,纸本阅读一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20世纪末,网络阅读的迅猛兴起,导致纸本阅读率的日益走低。社会背景的诸多因素限制了纸本阅读的时间,而网络阅读的发展则挤压了纸本阅读的空间,纸本阅读的地位受到极大撼动。  相似文献   

8.
网络阅读是当今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阅读的特征和影响大学生网络阅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良性阅读.通过创设阅读环境,提供交流平台等引导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导向.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还需要读书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1世纪是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和利用。文章通过分析当今网络读书这一普通存在的现象,通过对网络阅读和书本阅读的比较,阐述了网上阅读永远不能取代和超过书本阅读之功效的观点,并以此得出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图书馆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网络阅读的指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阅读是当今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文章阐述了网络阅读的内涵、特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不良行为与现象及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黄贵宁 《图书馆界》2005,(3):36-39,55
通过对我院原商专图书馆学生读者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本文分析了我校学生阅读动机、读书最多的阶段、首选图书类别、选读图书所注意的特征,接触新书的渠道、能否记清所阅图书内容,读者活动能否坚持等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惠 《图书馆界》2013,(3):78-80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广少儿阅读,不仅仅是图书馆的职责,也是家庭的责任和需求。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家庭教育网站的平台,优化馆藏建设,做好书目推荐,丰富读书活动,开展个性化读书指导服务,为少儿阅读推广注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网络阅读导读及其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已成为青少年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网络阅读拓展了青少年阅读的空间和渠道,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少儿图书馆应采取措施,引导青少年正确阅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单纯个体网络阅读效果较低的问题,以"有书""京东共读""十点读书""凤凰读书计划"等为代表的网络共读模式在阅读模式上进行了有效创新,主要表现在从个体阅读转型为"组队阅读",从"快餐化""碎片化"阅读转型为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等。其进一步发展还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共读图书的"供给侧改革"、通过网络互动形成"粉丝经济"的优势,以及精心设计"粉丝经济"时代共读的周边产品组合等方面进行完善与构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数字和网络读书频道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互联网发展的特点,论述了网络读书频道的类型、内容和特点,提出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发展"全民阅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途径和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网络阅读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开始走入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并对传统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对年轻的一代的读书状况担忧,甚至批评他们是没有多少阅读欲望的一代。有鉴于此,笔者对网络阅读的概况、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使人们对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有更深刻的了解。一、网络阅读内涵和产生的根源阅读是人们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信息知识的产…  相似文献   

17.
推广全民阅读是当代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而公共图书馆更应该成为全民阅读的领导者和推行者。佛山市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资源,在开展读书活动的意识、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基于佛山市图书馆创新读书活动的经验,图书馆应优化自身资源,协同社会力量;扩展读者范围,营造阅读氛围;注重活动策划,加强组织实施;开展导读工作,重视儿童阅读;加强社会宣传,打造服务品牌;加快数字化建设,引导网络阅读;提升自身素质,发挥中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络阅读的发展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沂秋 《兰台世界》2005,(15):48-49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途径和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网络阅读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开始走人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并对传统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对年轻的一代的读书状况担忧,甚至批评他们是没有多少阅读欲望的一代.有鉴于此,笔者对网络阅读的概况、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使人们对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问卷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阅读盛行,读屏多于读书,传统阅读受冷落,图书馆利用率降低.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图书馆引导大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浅谈阅读跨越——“听书”:读者阅读的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苹 《图书馆界》2011,(2):55-56,71
人们通常所说的阅读指的是读书,是相对纸质图书而言的,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今的阅读方式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听书"的概念对于工作繁忙的现代人而言已不再陌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听书"就是不受时间、行动的限制,将人们说书的内容存放在MP3、MP4等播放器里,是一种便携式的读书方式,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所有"没有时间静下来读书"的人群接受知识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