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彭干梓 《职教论坛》2007,(19):60-64
先秦墨家代表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一度显赫非常,成为与儒家并列而对抗的政治教育集团和学派。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墨子》中记载了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大多上升为经验科技的形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成果,为古代技艺教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彭干梓 《职教论坛》2007,(10S):60-64
先秦墨家代表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一度显赫非常。成为与儒家并列而对抗的政治教育集团和学派。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墨子》中记载了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大多上升为经验科技的形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成果,为古代技艺教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儒墨作为两大教育学派,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从总体来看,儒家突出"乐学",墨家强调"强教"。在教学方法上,儒家注重启发式教学,而墨家则注重注入式教学。二者的差异最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儒家认为教育是"为己",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墨家则认为教育是"为义",培养目标是兼士。"乐学"与"强教"具有各自的价值,只有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史》蕴涵丰富的有关荣辱观的内容,可以为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智慧资源。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途径主要有:通过评述古代哲人的荣辱观,培养大学生的知耻之心;通过讲授古代哲人的忧国情怀,渗透以忧国爱民为荣的观念;通过分析儒家的仁学思想、墨家的"兼爱"原则、佛家的慈悲精神,渗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观念;通过分析儒家的义利之辨,渗透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念;通过挖掘儒家、道家、墨家的"俭"的思想,渗透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赢得了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初的优秀成果,同时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的开创者。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68—376年),敢于向自然的奥秘挑战。据说,他曾制成“木鸢”(类似滑翔机的模型),可以升入空中飞翔。他的门徒也多半是机械制造的能手。墨子出生在儒学发源地的鲁国,但是他对儒家所宣扬的那种贵族生活方式,十分厌恶,因而背弃了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我国就很重视教育的问题,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祖国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儒家、墨家、道家等其它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但是,古代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普通百姓能够服从于自己的统治,曾经出现过焚书坑儒或者道家墨家是正统思想等类似的极端做法,这在极大程度上破坏了我国的文化基础和传播途径。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全民族教育大业,教育又重新被提交到工作日程上来。本文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当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任和存在的问题,希望为以后该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拥有发达的"百工"教育.但先秦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儒家"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不同,儒家轻自然、斥技艺;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到了汉初突然销声匿迹.近代职业教育则是伴随着西方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18世纪60年代,晚清洋务派引进了技术、实业教育,开始了历时50年的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拥有发达的“百工”教育。但先秦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儒家“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不同,儒家轻自然、斥技艺;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到了汉初突然销声匿迹。近代职业教育则是伴随着西方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18世纪60年代,晚清洋务派引进了技术、实业教育,开始了历时50年的艰难探索。  相似文献   

9.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组织形式,其以儒家经传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道德教育类、文学类、历史类和自然科学类,具有典型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真善合一特征,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对当今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墨两种文化是两个有着不同特征的价值体系:儒家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墨家则更具有大众文化的意味.在思维方式上,儒家重理性,墨家重感性;在价值标准上,儒家重人文,墨家重实用;在价值取向上,儒家致和,墨家尚同;在社会基础上,儒家代表着社会新贵,墨家则立足于平民.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举其要者一是历代思想家们如先秦儒、法、道、墨诸家对廉政思想的深刻阐发和弘扬;二是一些有作为的君臣对廉政思想的倡导和实践;三是"国得宝,不如荐贤"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的思想火花。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四点启示:德法并举,营造"廉洁"和谐的社会环境;民水君舟,强化为官者"民本"思想的教育;居安思危,培养盛世下全体公民的忧患意识;考核监督,完善公务员的队伍管理和建设。  相似文献   

12.
语言在中国先秦时期是哲学家探讨的中心话语和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儒、道、墨、名等各家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诸家之中,墨家表现出极端重言的特点,其积极成果就是墨家语言哲学思想的研究:指称论思想、言语行为思想、语境思想和隐喻思想。纵观研究先秦诸子语言哲学的文献,可以看出,墨家与儒家、道家和名家的语言哲学研究相比明显逊色。墨家的语言哲学思想至今并未得到专门的、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期望学界改变墨家语言哲学研究滞后的状况,从而丰富先秦语言哲学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礼”对“推类”思维的诉求;以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政治伦理实践对“推类”思维的诉求,说明先秦的政治伦理实践与“推类”思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学儒而不囿于儒,是在学术和思想上第一个批判儒学的思想家,他在对儒家思想进行合理扬弃的基础上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成果。墨子重视实践验证并在前人的成果上进行创新,体现其思想的批判性、实践性、求实性,这对当前研究生的学习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墨子》中才以思维规律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范畴并被自觉运用也是从墨家开始的。墨家逻辑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对“类”观念的阐述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墨家“类”观念有重要的逻辑意义,其“类”观念是中国古代的推理类型——推类的基础,只有搞清楚中国古代“类”的观念,才能正确理解推类。  相似文献   

16.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其思想观点多以儒家的反对命题而提出,儒、墨辩难,分庭抗礼,显赫于时。墨学兴盛原因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阶级根源使然;历史所成就。  相似文献   

17.
文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方教育机构。本文以江阴文庙为例,运用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生产理论,对古代中国教育空间的生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文庙作为一个教育空间,其物理空间的生产实践是在国家制度、权力意志、经济资本和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通过相关建筑物的命名与空间环境的营造,文庙空间有效地表征了儒家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并且通过官员谒庙、授业课试和定期祭祀等教化活动,文庙所表征的教育空间也得到了儒家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广泛认同。以史为鉴,江阴文庙空间的生产也为现代教育空间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墨家辩学是我国古代名辩理论的主要部分。根据墨家辩学中的有关知识,联系现代论辩理论中的“承认”说,可以得到一种认识:进行论辩是为了“争胜”;要能“争胜”,就要注意在论辩中“取当”;所谓“取当”,也就是要注意在论辩过程中谋求“承认”。  相似文献   

19.
先秦名论包括:道家的认知论"名论"、儒家的伦理论"名论"、名家的王道论"名论"、《墨辩》派的思辨论"名论"、法家的权术论"名论",由此呈现出认知-思辨论"名论"和伦理-权术论"名论"的两条线索。占主流的先秦伦理-权术论"王者制名、循名督实"的"名实之辩",本质上是"伦理主义";古希腊"按规定"还是"按本质"的"名实之争",本质上是"物理主义"。先秦名论中的"名-实"两解:①指称之名-指称之物;②名分-实绩,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能指(音响形象)-所指(概念)"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