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大道形上学为基础的美学,生态美学的本源性即它的大道性。生态美学的大道本源性首先表现在它超越主客二分对立,回到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圆融共舞的浑然一体性。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主体论美学不能保证人与自然万物的本源一体性,因而遮蔽了生态美。生态美学的大道本源性还表现于超越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回到本质与现象未分、源泉涌动的大化流行,以保证生态美的样态性,即美在时间中的涌动和变化之特质。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哲学试图用存在一元论超越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论,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他将美界定为“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中美与真对立的局面,实现了真与美的内在统一,推动了哲学与美学的转向,但同时也在更高层次上陷入了主客对立的矛盾,美学又走入了新的迷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学界形成了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源于对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反思,而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存在论维度对于突破现有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立足于中国当代美学的独特语境,实践存在论美学在马克思的存在论这一新的理论视域中提出并思考了当前美学可能的突破之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美学、现代美学的多重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后的朱光潜美学已是实践美学,从以物的形象为审美对象到强调美的意识形态性,再到提出文艺是生产劳动,是朱光潜实践美学形成的基本轨迹。以文艺的主观性说明实践的能动性,以审美的创造精神沟通的物质与精神生产,寄托人类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是朱光潜实践美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更新,信息通信技术(简称ICT)逐渐与高校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发展。高校影视美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ICT技术优势,能够打破课堂空间、时间局限,拓宽教学有效时间;提升学生参与度、体验感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能够更快地推进高校影视美学翻转课堂实践的深度革新与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关学的核心理论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立场上,李泽厚把康德的先验主体性和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结合起来,主张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关学的理论研究。众多盼当代美学研究者在李泽厚的研究基础上,致力于“新实践美学”、“后实践关学”的理论探索,既展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超越精神,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理论的发展衍变。其思想争辩过程对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以前的知行观,使人们对"行"(即实践)产生畏惧而裹足不前,踟蹰不进。对禁锢人们的思想,为维护历代封建统治起了很大作用。孙中山提出"行易知难"认识论,强调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对人们产生认识的决定作用。"使中国人无所畏而乐于行,则中国事大有可为矣。"孙中山把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到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传播之前关于知行学说的最高水平。本文最后对"行易知难"认识论的种种评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元、二元训练理论的哲学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一元、二元训练理论的哲学基础入手,探悉两种理论的特征及其辩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元、二元训练理论分别以整体论和还原论两种认识论为哲学基础。一元训练理论是基于整体论综合思维模式下形成的,强调竞技能力的整体观。二元训练理论是基于还原论分析思维模式下形成的,强调竞技能力的还原观,两者既矛盾又互补,不能偏废。运动训练实践当以"从整体功能着眼,从结构细节着手",即要强调竞技能力的整体把握,又注意在整体规律约束下的子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辩证思维方法是和谐美学的立足之本,它包括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两大原则。没有实证研究作为基础与前提,辩证思维的原则难以实现。和谐美学在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几方面,均是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典型。它充分展示了哲学美学的抽象思辨能力,但观念研究又是其最大的学术局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环境美学理论建构大致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人化的自然”美学和90年代以环境美为核心的环境美学萌芽期,到21世纪初以来主要借鉴西方理论的环境美学学科初创期的发展轨迹,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期间还发展出了生态美学的范畴。但无论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它们主要还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建构层面,与当下我国社会发展中生态与环境的美学实践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尚在融合创新过程中。因此,需要立足于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本土文化及当下鲜活的环境美学实践,对中国环境美学理论建构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反思,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西方—日本—中国"的运行模式和轨迹。促成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面积的移植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给正在迷惘和摸索中的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二是中国传统文论、美学思想实现现代转型的现实需要;三为中日文化的共同性,使中日近现代文艺学、美学有着会通的线路。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人们对竹的审美欣赏可总括为两个方向、四条路径。两个方向谓客观式欣赏与主观式欣赏。客观式欣赏包括对竹形、竹态的外在形式美欣赏和以竹性、竹功为核心内涵的内在欣赏。主观式欣赏两条路径是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形式美欣赏、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三条路径形成当时及后世中华竹审美之主流。然而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和环境伦理学视野进行反思,上述主观式欣赏的两条路径不利于自然审美的真正独立,其人化自然的内涵具有浓重的人类中心主义痕迹。魏晋时期竹审美的发展实质性地形成"四君子"和"岁寒三友"的优势自然审美对象,竹审美从自然审美领域进入文学、绘画与音乐领域,"丝竹"概念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崇尚自然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现代叙事诗艺术发展以至叙事文学的学术研究,是建立在对于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传统及理论遗产的考察发现及价值重估之上的。中国古典叙事诗作品有三种基本叙事结构模式。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纪事或感事型的叙事模式,质实的叙事诗论及美学原则,是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及叙事美学与西方叙事诗学及创作的最根本差异。作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叙事诗对20世纪中国叙事诗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创造性转移,提供了必需的内在发展动因和基本的嬗变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美学维度上,审美生态观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把握而建立起来.它把生态存在当作"非技术性"对象,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平衡性方面,致力于从"非私利"立场思考复杂的生态现象及其问题,以便有效地确立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意识,包括对生命的虔敬与信仰、对自然存在的感受而非占有、强调生命的内在充盈而非以"创造"名义实行对外改造.在生态领域,美学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以"亲和"为核心的审美生态观,这既是对于生态存在的新的美学认识,又是一种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价值体验方式,一种新的美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任务,同时也是激活语文课堂的主要途径。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为语文课堂实施美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而语文教材又为语文课堂实施美育提供了宝贵的现实依据。要在语文课堂更好地实施美育,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等方面的素养,也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试论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对健美操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在健美操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健美操教学应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寓“美”于教,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促进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文彩 《美育学刊》2020,11(2):38-46
在中外美育史上,身体感性一直处于“心育”的掩蔽之下,身体美学则将其解放出来,并作为美育的重要维度。按身体美学的理解,身体感性教育是一种具身性的生存实践教育,它以身体感官、身体习惯和身体欲望为基本对象,主要通过前反思的身体陶冶、反思性的身体训练以及身体欲望管理等途径,来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一美育的终极目的。身体美育这一系统性的观念,尽管有“拔高”身体之嫌,但对“心育”传统而言,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矫正。  相似文献   

19.
审美时间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时间问题贯穿康德批判哲学的始终,是理解康德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就显现出审美独特的时间性内涵;对康德美学时间性内涵的分析进一步凸显出当代美学与康德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理解当代美学及审美时间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