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乌头属Aconitum三亚属53种及变种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纳出该属植物根部组织构造的6大类型和18种亚型,找出了鉴定乌头类药材的解剖学特征。并结合植物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细胞染色体和毒性,探讨了该属组织构造与植物系统演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部具有较进化的I型和II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很大的双酯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乌头亚属乌头组3,5-11系中;较原始的Ⅲ型、Ⅳ型及少数小根类Ⅱ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较小的阿替生和胺醇类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露蕊乌头亚属和乌头亚属乌头组1—2系;更原始的V型和Ⅵ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更小的牛扁碱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牛扁亚属中。本文还从解剖学的角度对乌头属下等级的系统位置作了讨沦。  相似文献   

2.
对乌头属 Aconitum L. 27个类群的nrDNA ITS序列进行了简约法与邻接法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乌头亚属subgen. Aconitum 的蔓乌头系 ser. Volubilia 不是一个单系类群,显柱乌头系 ser. Stylosa 与兴安乌头系ser. Ambigua 各自作为单系类群也没有得到支持。特产于云南西北部横断山区的一些种之间存在非常近的系统发育关系,说明这些种可能是近期物种形成的产物。紫乌头 A. delavayi 复合体的不同类群在系统发育树上位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分布区内各地区的分布作了分析,统计了各地区不     同等级分类群的频度,认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是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最大的频度中心、     多样性中心和特有种的分布中心。  文中还讨论了乌头属内的演化关系,以及本属与邻近属的     系统发育关系,发现在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既有许多原始类群,又有大量的进化类群,提出     了本亚区不但是本属植物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而且是活跃的分化中心。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以及本亚区复杂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12种乌头属Aconitum L.和18种翠雀属Delphinium L.植物的染色体。在12种乌头属植物中,除粗花乌头A.crassiflorum为四倍体(2n=4x=32)外,其他种类都为二倍体(2n=2x=16),中甸乌头 A.piepunense中有B染色体存在,牛扁亚属Aconitum subgen.Lycoctonum的二倍体植物与乌头亚属Aconitum subgen.Aconitum 植物的染色体在大小和形态上有明显区别;所有18种翠雀属植物都为二倍体(2n=2x=16),其染色体在大小和形态上极为相似,但与乌头亚属的染色体易于区别。翠雀属植物的核型不对称性程度明显高于乌头属植物,因此从染色体证据来看,翠雀属要比乌头属进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溲疏属的重要形态特征的演化趋势,讨论亲缘属的系统位置和地理分布及区系特点,分类系统的修订和补充,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认为雄蕊不定数,花瓣覆瓦状排列,花丝无齿,子房半下位的是属于原始性状,而雄蕊定数,花瓣镊合状排列,花丝具齿,子房下位的是进化性状,因此新溲疏组应包括在溲疏属内,该组与中间溲疏组是原始类群,而溲疏组是进化类群。国产52种被分为2组,4亚组和17系。溲疏属基本上是属于北温带分布类型,而我国的横断山脉至秦岭南部和华中一带为本属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6.
以白玉簪科和兰科的代表种类分别作为外类群对水玉簪属进行了初步的分支分析。虽然运用不 同外类群进行分支分析产生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们均显示了属内一些稳定“支”的结构及其种间关系。分支分析还表明:水玉簪属的两个组中,Foliosa组极可能是一个单系类群,而水玉簪组则是一并系类群。如果叶绿素的丧失是一个不可逆的进化过程,水玉簪族中全菌物异养习性的获得只出现过一 次。  相似文献   

7.
系统报道了中国桑寄生科Loranthaceae33种5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并与澳大利亚 2属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做了比较。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国产桑寄生科花粉外壁 纹饰可明显分为两个类型:一种类型为刺状或条状纹饰,另一种为颗粒状纹饰,这与该科的鞘 花族和桑寄生族两个族相吻合。在鞘花族类型中,3合沟、钝刺状或条状纹饰的花粉是基本类 型,合半沟或孔沟形,刺状纹饰的花粉是较进化的类型;在桑寄生族类型中,等极、3合沟、 颗粒状纹饰的花粉是基本类型,异极、副合半沟-合半沟、3沟形和沟形-短沟形或沟孔形、粗 糙或模糊颗粒状纹饰的花粉是较进化类型。根据萌发孔和纹饰可将桑寄生族类型花粉分为3个 类群:类群I包括五蕊寄生属Dendrophtho、梨果寄生属Scurrula、钝果寄生属Taxillus和大苞 寄生属Tolypanthus;类群II仅包括离瓣寄生属Helixanthera;类群III也仅1属,桑寄生属Lor anthus。在这3个类群中,类群I属于基本的类型,属间花粉差别较小,其中梨果寄生属和钝 果寄生属花粉差别最小,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类群II和类群III皆是较进化类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统一的原理,讨论了獐牙菜属植物的起源、散布和分 布区的形成。獐牙菜属包括11组16系154种,间断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中国西南部- 喜马拉雅地区汇集了大多数种类、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以及形形色色的特有类群,成为该属的多样化 中心和多度中心。该属的原始类群和外类群也集中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地,极有可能是该属的起源地。该 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出现了各式的间断分布,根据有该属植物分布的大陆间及大陆与岛屿间分离和连接 的时间推测,该属的起源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晚白垩纪,也许更早,可追溯到中白垩纪。通过分类群间亲 缘关系和现代分布分析,显示出该属植物从起源地向周围和一定方向散布,形成了三个主要散布途径。在散布过程中植物本身也发生演化和就地特化,形成新的类群。  相似文献   

9.
中国柑桔数量化学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数量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柑桔83个生物型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电泳谱 带的相似性。对属、种内的部分生物型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 探讨了金柑属在柑桔分类中的地 位, 对一些起源不明的生物型的可能祖先作了推断。从叶片蛋白质谱带相似性聚类分析树系 图上,可发现柑桔由枳到柑亚类的大致进化趋势, 作者认为,将宜昌橙归入大翼橙类要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湖北樟属植物13号精油的气相色谱/质谱/电子计算机联用分析的结果,从 已鉴定出的108个化学成分中,筛选出30个主要成分,综合各种植物的17个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数量分类研究。数学分析结果揭示了樟属各种性状变化的规律性,尤其是形态特征 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乙酸龙脑酯、反式-甲基异丁香酚和芳樟醇等重要香精原料的含 量,与某些形态特征的变化密切相关,罗勒烯可能是樟属分组的特征性成分。本文还在聚类 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分类群的划分,并根据精油成分在不同种和同种不同类型中的 分布及含量,参照各分类群之间的相关系数,对其演化关系作出了推论。湖北樟属植物可能起源于我国西南的黄樟樟脑型,而芳樟和黄樟芳樟醇型则是最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唐松草属植物的化学系统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唐松草植物所含化学成分并结合其外部形态及地理分布对属内各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 探讨。结果表明:(1)从化学系统学角度看,中国植物志中所安排的属内各组植物间的关系是适宜的。(2)植物中所含生物碱的种类及含量与植物的进化有一定关系。在较原始的组中,成分的类型和含量相对较少;而在较进化的组中,各种结构类型得到较大发展。(3)唐松草属在毛茛科中有较特殊的地位。在科内,它是联系蓇葖果和瘦果植物群的过渡类群;在科外,它使毛茛科与小檗科、防己科和罂粟科发生联系,使其成为一个自然的分类群。  相似文献   

12.
从露蕊乌头全草中分离及鉴定出4种二萜生物碱:  talatizamine, 14-acetyltalatizamine,condelphine 及 isotalatizamine。根据现有的植化资料,其系统位置似更接近于林地乌头及塔拉斯乌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国产灯心草属植物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中国灯心草属分类系统排列,首次确认我国产6亚属,14组(包括10个新组),4个系(包括3个新系),77种(包括14个新种),l亚种(新亚种)和10变种(包括4个新变种),对其中一些种类作了归并及处理。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松属l7种2变种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的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的角质颗粒突起与凹陷雕纹变化不甚明显,但胞间凸缘的特征差异较   为显著,如单维管束松亚属(白皮松组除外)为红松型,双维管束松亚属为油松型,而白皮松组   则为白皮松型。此一特征为松属的分类研究,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     本文综合讨论了松属针叶的结构及角质层内、外表面结构特征,木材解剖,木材管胞内壁   的瘤层特征,树皮显微结构,以及染色体组型分析等资料,作者认为:松属中两个亚属的划分是符合自然的,同时将原属单维管束松亚属中的白皮松组分出来,自成白皮松亚属也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东亚和南亚马兜铃属的研究,修改了马兜铃属的分类系统,补充论证了演化趋势;并   在分析该属地理分布的基础上提出马兜铃属分布与分化的第二个中心——中国的横断山区。  本文确   认2亚属、7组、4系、68种和1变种,其中有3新组、2新种及13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16.
The genus Cephalotaxus contains a small number of species. It is adequately appreciated as a newly discovered cancerresistant medicament for the alkaloids obtai- ned from its branches leaves and barks are of curative effe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lassificatory revision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featu- res,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s of leaves,  types of alkaloids and pollen morphology observed.  Two new combinations are proposed,  and 4 species and varieties are reduced in the paper. The genus Cephalotaxus is thus suggested to consist of 2 sections and 9 species.  The trees occur in East Asia and the north of Indo-China, with 88% found in China where is the distribution centre and refuge of the genus. The genus in discussion is of uniqu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hich are distinctly dif- ferent from these of Amentotaxus,  Cephalotaxaceae,  containing a single genus of Ce- phalotaxu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axaceae,  and therefore the Cephalotaxaceae is best placed in the Taxinieae of Coniferales.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报道和分析了阿魏属Ferula L.分布区东缘3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太行阿魏F. licentiana Hand.-Mazz.的核型公式为2n=22=14m+2sm+6st(2sat),铜山阿魏F.licentianc Hand.-Mazz.var.tunshanica(Su)Shan et Q.X.Liu的核型公式为2n=22=14m+8st(2sat), 硬阿魏F.bungeana Kitag.的核型公式为2n=22=12m+6sm+2st。  它们的核型都属2A型.在此基 础上从染色体角度进一步论证了铜山阿魏作为太行阿魏的变种和硬阿魏从近前胡亚属  Subgen. Peucedanoides(Boiss.)Korov.中分出的合理性.根据已有资料,提出该属的染色体基数为X=11, 基本核型公式为2n=22=14m+4sm+4st。  本属核型对称性偏高,核型变异性偏小,与该属的自然性和稳 定性以及该属的分类地位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相吻合。  本文还分析了国产阿魏属内各种类的核型,进化程度,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胞分类处理,对于出现与经典分类不一致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多药马兜钤亚属是马兜铃属目前已知3个亚属中最小的一个亚属,约9种,其中8种产于热带 非洲,1种产于热带亚洲(马来西亚)。  本工作从经典分类学角度对该亚属的系统进行了探讨,首次利用花药数目及其排列方式将其划分为三个组,并对其中所含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学处理,本文承认9种及3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