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2011年第2期发表吴举宏文章《寻觅教育的"阿基米德支点"》。作者认为,教育艺术的根系应当深植于心灵,而不仅仅在教之"技"、学之"术"。如果在"技"、"术"层面上琢磨"机关"、"窍门",指望得到"四两拨千斤"的"手法",那只是教育的简单化处理,是荒诞的梦呓。教育存在技法,但是雕虫小技替代不了育人之道。虽然,我们无法给好的教育下一个定义,但我们知道,只有管束,没有自由,肯定不是好教育;只有模仿,没有创造,肯定不是好教育;只有苦累,没有快乐,肯定不是好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育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困惑。如何创造有效、优效的教育?需要教师智慧寻"道",把学生引向"好学"。教师要理解学生,智慧寻找识学之"道";把握差异,智慧寻找教前之"道";研发策略,智慧寻找教中之"道"。  相似文献   

3.
教学之“术”指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具体的教学技术、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教学之“道”则指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它体现并融合了执教者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因此,青年教师要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术”的观察与学习,来体验和理解“术”后面的“道”,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5.
<正>"十年后我还记得的老师永远不会是那些平平淡淡的老师,只会是那些开了玩笑绞尽脑汁提高我们成绩的老师。"这是一位高三毕业学生写给我的信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原来是否"开了玩笑"在学生心目中是如此的重要。学生的这句话不禁让我反思,我们埋头追赶高效课堂的路上,是否忘了"仰望星空",从"心"开始?我们是否忙于研究教学之"术",却忽略了探究教学之"道"?只有在教学中注意"道术结合""以道御术",采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规律的教学之"术"和"道",才能让政治课堂焕发持久的  相似文献   

6.
"大成于道,小成于术。""道"是指宏观、全局、战略,"术"是指微观、局部、战术。当前时政专题复习往往重于"术",即重视解题方法、备考技巧之指导,而忽视探究备考规律之"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政复习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时政专题复习备考策略应该从"道"与"术"两方面展开,实现二者统一,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教育技术之"道"探讨的是教育技术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也可以说是教育技术发展变化的过程,还可以说是教育技术发展变化的内部矛盾,总括为教育技术之规律。文章通过对"道"的解读引出教育技术之"道",并继而挖掘研究教育技术之"道"的意义与价值。研究教育技术之"道"不是以具体的教育技术学知识产出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心智",进而有重建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少教多学"是一种教育理念,自古有之。先秦时期,孔子就曾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外,《学记》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阐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两段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少教",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切不可"牵"、"抑",尤其不能事事都"达"。  相似文献   

9.
【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中国这句老话是旧社会官场上一些人的升官之道、为吏之术,而"不作为、乱作为"则成为时下人们对一些"庸官"的绝佳"画像"。今年以来,全国不少地方先后推出了"治庸计划":2011年4月8日,武汉市委发出号召,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市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重点整治那些...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的书法教学重"术"而失"道",即注重技法的教学,忽视书法艺术中文化和精神的传递,这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般低效的教学方式。一线书法教育工作者应认清书法的本质,从本质入手强化内功的修炼,如此,"技"方能通,"艺"才能成。故,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让学生接受熏陶;从精神感染的角度,给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才是提高学生书艺、提升个人修养之正道,才是书法教育之正道。  相似文献   

11.
从课程设计的多方面出发,让学生对地理课程"好之"、"乐之",是目前地理教学脱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育语境中的"人文"和"人文素质",有其不同于其他语境中的具体所指和特定内涵。"人文"主要有"人之道"、"为人之道"及"做完整的人之道"等三种具体所指;"人文素质"着重指由人文意识和学养、人文情怀与精神、人文行为及实践能力等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人的心理品质或人格。大学人文教育,或说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人之道"、"为人之道"及"做完整的人之道"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具有这种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不射之射"是一个"大全",涵盖着有形技术和无形智能的技术,如"人术"、"心术"、"育人术",包含着射礼、射艺、射义、射道,蕴藏着如技道、境界、功夫、神气等深厚的哲学意蕴。它是教育技术,更是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是教育必须遵循的"道"。它是一把标尺、一面镜子、一块试金石,可以衡量、对照、评判当今教育技术,发现教育技术的浅陋、丑陋。它又是一剂良药,能够医治教育技术的沉疴,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道不利则权,权不利则法,法不利则术."从中可见,相对于"术""法""权","道"为最高境界.将之沿用到办学领域,也是如此,唯有努力循守办学之"道",而不迷恋于"术""法""权",办学才更易结正果、奏长效.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教学已转为以掌握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从师范特点出发,形成教育能力是重要的任务之一.能力包括的内容很多,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自学能力.而培养中师生的"自学能力",其关键又在改"教"为."导",即"导读"、"导解"、"导用"."教师在授业之际,务使学生悟施教之方."这样,日之既久,就会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达此目的,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揭示知识的规律性.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  相似文献   

17.
谈老子的“不言之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哲学的根本主张,其根柢在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从"道"自然无为的特性出发,提出了"不言之教"的命题,在批判传统道德礼教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把"无为"、"无欲"、"无争"作为主要内容,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实有似无"的无为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认识自然之道、实现个体充分自由与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的"活教",就是要把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教活"是教学的目标。"活教"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只要教师活教、教活,学生活学、活用,语文课堂才能高效化、优质化。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从记忆之道、记忆之技、记忆纠错等方面入手,力求让学生从"课本上学语文"走向"生活中学语文",使其识字学习"记"之有道,"忆"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以对现实人的本质的肯定,对儿童具有自主学习、发展、创造需要与潜能的肯定为前提和起点,构成了它的科学基石;以"不教",也即使学生养成自主全面发展,能够离开教者、超越教者,终身自学、创新实践的现代中国人为目的和价值,构成了它的核心理念;以"为了不教"之"教",也即科学、生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为方法和路径,构成了它的实践智慧;以教师自觉追求"教是为了不教",成为自我教育者和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善教者""教育家"为关键和保证,构成了它的主体精神。这四个方面科学内涵整体联系、辩证统一,由此使"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发展中原创的既富有哲学意蕴又充满实践智慧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