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确保图书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修订、颁布了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再度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图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编校质量,编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校差错的多少;编校差错的多少一取决于编辑的加工质量,二取决于校对的校对质量。众所共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以及延  相似文献   

2.
走出“三审三校一通读”模式史新奎编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编辑、校对、激光照排等诸多环节。为了提高编校质量,许多出版社加大力度,建立了各有特色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出版界最流行的编校模式是“三审三校一通读”,整体效果是好的。不过,这种模式也...  相似文献   

3.
图书质量管理营销项的评价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新出图 [1 997]79号 ) (以下简称《规定》) ,将图书质量管理分为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印装质量等不同管理环节 ,在《规定》的第二章第三条更明确指出 :“为了便于管理 ,本规定将有连带关系的选题和内容 ,合并为内容项 ;将编辑加工和校对 ,合并为编校项。”《规定》还具体规定了内容项和编校项质量管理的分级和标准 (在附则中附有《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图书质检国家标准” ,这一标准为各出版社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进行图书质量监控提供了科学依…  相似文献   

4.
1998年9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根据校对工作实践并针对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编写了《关于校对工作的两个建议》,即《关于加强校对工作实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和《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虽然《两个建议》主要是针对校对工...  相似文献   

5.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不少编辑、校对和出版管理工作者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之议,这对改进编辑工作,提高书刊质量,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已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大家从实际工作经验、出版管理体制、编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对编校合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拟从研究校对工作本身的一些客观规律出发,对编校合一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一、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校对工作是所谓“编辑六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改正清样中的差错。但是,我们决不能就事论事,把校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脑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认为校对“可有可无”,主张“编校合一”的观点十分盛行。这些观点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但实质上是与出版工作客观规律相违背的,是完全错误和十分有害的,当前某些出版物仍然存在差错率高的问题,这与轻视、忽视校对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中对校对的职责作了如下规定:“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1997年6月26日新闻出版署第8号署长令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指…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8.
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奇 《中国编辑》2003,(4):16-19
二十年来,图书的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了困扰我国图书出版的老大难问题。新闻出版署先后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并从1993年开始,不间断地对全国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但是,从总体上讲,“无错不成书”的问题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再次敦促全国各出版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编校工作,提高编校质量。编校质量保障问题,又一次成为我国出版界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9.
李芳 《出版参考》2015,(4):57-58
2002年,国务院颁布《出版管理条例》;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图书质量管理规定》;2005年3月1日《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开始执行,明确了图书编辑出版的责任机制,并细化为图书的前期保障机制、中期保障机制和后期保障机制,在每一阶段,都有关于图书质量保障的具体要求.可见,国家对图书的编校质量非常重视,出版社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应构建完善的图书编校质量保障体系,将精品战略落到实处.如何提高教育理论图书的编校质量,笔者认为应严把选题关、编校关和质量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出版》在2002年9至12期特别策划了“图书编校质量专栏”,发表的十几篇文章从多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五条:一是单位领导只顾抓效益而忽视了质量;二是“三审三校一读”制度执行不严;三是编校人员整体素质下降;四是执行行业标准不严,甚至完全不了  相似文献   

11.
徐栩 《新闻窗》2011,(3):118-119
在图书出版机构中,书稿出版流程的编辑校对环节,目前基本上是两种分工模式。一种是编校分离;另一种是编校合一。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各有长短。从这两种模式的运行现状来看,图书出版机构可根据自身条件选用其中的一种模式,并无正误之分。本文以编辑初审书稿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编校分离模式下如何做好初审工作。  相似文献   

12.
“规定的校次,不要任意减少。”这是《出版工作条例》上关于校对工作的规定之一.这句具有国家法规性质的话,看似平常,实则是从长期出版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深刻经验,不能等闲视之。一定的校次保证了图书的质量提到出版物无差错的例子,人们都会想到经典著作。下面试举《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简称“乙种本”)的排印全过程为例,来看一定校次的重要性。乙种本初版于1964年,排印参照经典著作的出版要求进行。排出校样后,初、二连校,退厂改样后,三、四连校;这四个校次,都  相似文献   

13.
从有关方面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文字类图书的质量检查表明,图书的整体合格率仍不能令人满意,甚至还要低于去年的百分比。这就是说,目前我国出版图书的编校质量尚有待提高。图书内容普遍出现错别字和文句不通等质量问题,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图书校对工作不能尽如人意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提高图书校对工作的质量,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社图书校对一般实行三个校次的工作制度。重要图书还要增加校次。但在观念上,通  相似文献   

14.
当今,多出精品图书,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个出版社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缩短出版周期,往往导致图书编校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在质量与周期这对矛盾中寻求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做到既缩短出版周期,又能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经过多年的校对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校对主体多元与管理统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校对主体多元的内涵校对主体多元的一般理解,是指作者校对、编辑校对、工厂校对、社外兼职校对(下面简称外校)以及出版社专业校对等多位一体,共同对图书编校质量负责。现代校对还有一个主体,即计算机校对软件,人机结合是现代校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质量的管理而造成的.一些出版单位为了精简编制,不再设专职的校对岗位,实行"编校合一",取消了原来的"三校一读"制度,一本书稿由编辑一人承担编校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为制止图书编校质量的全面滑坡,各个出版社都在当前的质量检查和出版过程中,学习、贯彻新闻出版署1922年制订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增强对校对质量的管理力度,力求扭转“无错不成书”的不正常现象.但在执行图书质量管理试行规定中,大家普遍感到,把编校差错率控制在一万分之一以内(合格品起始标准),难度很大,信心不足.那么,万分之一的差错率作为合不合格的分界,是否过紧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7.
盲文出版不同于其它出版行业,其公益性决定了它的性质、定位和出书范围。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除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少数民族语言出版社转制为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外,其余绝大多数出版社转制成为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这一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盲文出版事业的公益性质。但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扩展,之前的盲文出版方式、出版数量、出书种类以及质量等已经无法满足广大盲人读者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秉承新闻出版总署的相关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再结合盲文出版的特殊要求,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型,完善《盲文录入校对考核办法》,改进盲文图书的录入、校对质量,提高出版图书的速度和种类,并且紧密联系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PDCA管理模式下的往复循环,成为有效的出版方式,以此也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行业要求。本文借鉴PDCA循环模型,详细阐述此模型在盲文出版的规划方案、沟通执行、质量检查、问题改进等环节发挥的作用,进而完善《盲文录入校对考核办法》,提高了盲文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出版速度,拓宽了盲文书种类,密切了各部门间的合作,更适应了新形势下的行业要求。    相似文献   

18.
高健 《出版科学》2009,17(6):25-28
当今编校工作已发生深刻变化,编辑侧重选题策划、出版周期缩短等,造成文字加工粗疏,校对承担着编辑职责“后移”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校是非”的挑战,编校流程不顺畅甚至矛盾重重,编校质量打了折扣。必须对编校进行重新定位,加强编校沟通,协调编校关系,建立起新型的编校合作模式,使编校工序流畅有序,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缩减编校成本,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9.
大型图书的校对与一般图书的校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体现在“校异同”,以及对错别字、常识性问题等的校对上;不同之处更多地体现在根据大型图书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校是非”上。大型图书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综合类和专业类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书的结构和内容不同,“校是非”的角度因而也有所不同。下面我结合《西方哲学史》等大型图书的校对工作,谈谈大型专业图书的“校是非”问题,以与同行共同探讨。一、做好统一工作大型图书由于其部头较大,撰写时间长,参与编纂、编校的人员多,书的内容涉及的历史跨度大,因此统一问题相当…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结合教辅图书编校实例,归纳了当前教辅图书中存在的典型差错,提出要发挥编校人员的敬业精神,提高校对人员的校对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