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用原型范畴化理论对介词"at"的空间隐喻拓展进行认知研究。介词"at"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隐喻为认知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最终实现从空间概念的始源域到非空间概念的目标域的映射。  相似文献   

2.
以认知语言学为依托,用原型范畴化理论和意向图式分析方法对英语介词"out"的空间隐喻拓展进行认知研究。介词"out"以"空间"概念为原型,以隐喻为手段,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意义范围,最终实现从空间概念到非空间概念的映射,即从空间域拓展到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否定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探讨英语介词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我们发现介词语义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隐喻认知机制使空间介词具有很大的语义生成力.本文提出在英语介词教学过程中,注意介词基本空间意义的学习;更要重视转喻和隐喻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语法的射体界标理论,利用英国国家语料库,系统分析英语介词around的认知语义,包括其原型空间语义及非空间域的隐喻语义。研究表明,介词around标示的空间关系呈多样化,可归纳为"围绕、邻近、弥散、绕越、反转"五种关系;经认知映射所形成的隐喻语义与空间语义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衍生出"概数、主题、存在、避开"四种隐喻语义。  相似文献   

5.
意象图式是介词空间语义形成和延伸的源泉,也为介词语义从空间域向其它抽象域延伸提供了理据,其中隐喻是其语义延伸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介词语义的形成体现语义延伸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释英语介词beyond的多义现象,探讨并确定其作为空间介词的原型意象图式,运用隐喻理论分析其多义性的形成过程。Beyond多义形成实际是由一个认知域向其他认知域,即由空间认知域向时间、能力和抽象关系认知域的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明 《文教资料》2014,(35):181-182
空间隐喻是从空间域向非空间域映射在语言形式中的表现,从认知语言学空间隐喻视角探讨介词"in"的空间意义及其投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介词on的原型空间义项,同时通过英国国家语料库检索分析,得出on的原型空间概念所拓展的隐喻意义的目标域种类以及分布情况,并对其向其他域映射而产生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空间隐喻的映射过程和规则。  相似文献   

9.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两个理论,对介词多义现象的阐释和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以介词around为例,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阐释其多义性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这两个理论运用于介词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研究发现:around多义的形成实际是一个由核心意义以其原型意义的静态图式和动态图式向其引申意义扩展,以及由空间认知域向时间认知域的映射过程。学生认识和理解介词around的语义范畴产生机制,能够提高长期记忆效果,最终有效提高介词around的习得效果。在介词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阐释其语义认知机制,帮助学生掌握多义介词的语义延伸,提高介词的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Johnson,Lakoff以及Langacker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拟将探讨空间介词Over的空间原型义与空间引申义之联系,并试图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及隐喻的认知分析来研究如何将空间认知域的原型义与引申义映射到抽象域,希望能为英语空间介词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1.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12.
"悟"概念是一类比较常用的语汇。以汉语和英语为语料,剖析"悟"概念生发于"光"概念的认知根源,进而对"悟是光"概念结构生成过程中人类的隐喻化和范畴化发展机制进行了详细说明,旨在依托认知规律,对概念的隐喻化取象和范畴化拓展路径提供进一步的实践操作性借鉴。  相似文献   

13.
释“动”     
"动"字最早见于毛公鼎的金文,"动"之本义为背得动,引申为改变原来的位置或状态,表示移动、摇动、振动,并通过隐喻和转喻的综合作用产生了"动"的一词多义。"动"字的多个义项之间以认知原型为中心,呈现出放射性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是词汇扩展的两种重要方式。转喻的本质是通过某事物的突显特征或与其的特殊关系来辨认该事物,而隐喻则是将熟悉的认知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领域,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本文以hand/手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来分析它一词多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等理论,分析英汉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白”。旨在比较分析不同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并简单总结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多义词研究一向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polysemy)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身体和思维及词义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多义词的扩展是以人的身体在客观世界中的体验为基础的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形成的。文章试图用认知中的原型理论、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理论来着重探析"打"的众多意义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众多义项衍生的理据。  相似文献   

17.
概念隐喻和抽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itchie支持概念隐喻理论,反对Vervaeke & Kenney提出的批评。虽然Ritchie修正了概念隐喻理论,但他始终坚持抽象思维主要依赖体验经验的隐喻投射的观点。Ritchie的观点存在着简化论的危险,极为错误地表达了抽象思维.和不能解释概念隐喻理论通常预设的有意义的认知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对普遍存在的映射(例如空间关系映射到其它领域)的更认知的解释,以代替依赖体验经验的解释。我们的解释非常符合Ritchie提到的程序知识和相似性。Ritchie主张把概念融合理论作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但概念融合理论并不能如他所愿产生足够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英汉语中的水的隐喻在表示液体、平淡、思想/交通/时间/金钱、标准、态度、虚假、问题/困难/危险等方面是共同的,而汉语中还用水隐喻纯净、明白、力量、条件、情感、心境、人性,英语中则没有这种隐喻。而英语则用水隐喻严密、求真。英汉语中水概念隐喻投射这种同异共存,同中带异的特点源自于两个民族传统哲学、文化和民族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到”是汉语里的高频词,其语义从表达空间位移逐渐演变为其他领域的移动,经历了具体到抽象的虚化过程。以往研究多从传统语法角度对其词性和语法功能进行讨论。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心理层面出发对其词义演变过程做出系列推拟和归纳,着重对其语法化过程中的虚化机制和特征进行探讨。本研究结合历时与共时研究,以期对其语义扩展过程进行综合呈现。  相似文献   

20.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