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从《纸做的包子》这一虚假新闻被揭露以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打假的热潮,违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铁律的教训,让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应该说,像《纸做的包子》这种完全虚构、导演的假新闻,已经走到了新闻失实的极端,是非常恶劣的故意失实行径,这种情况并不是很普遍。但从无意失实走到蓄意泡制,从事实失察走到虚构导演,  相似文献   

2.
以新闻的形式刊出的工作总结,究竟算不算新闻,曾有过争议。就算是新闻,它也只是新闻的一个部分。但是,有的同志在谈新闻“整体真实”、“宏观真实”时,常以工作总结的标准要求所有新闻,这种倾向值得考虑。《新闻战线》第5期《一月谈》上范持发表的《宏观失实更可悲》一文就有这种倾向。他在文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叫做“微观真实,宏观失实”。这就是用工作总结的标准来衡量新闻报道而提出的命题。从他所举的两个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报刊上失实的虚假报道给社会和新闻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为什么这些“病症”久治不“愈”呢?我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面子风”、“人情风”;二是动乱年代的“虚假根”;三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差。“杜绝”失实报道并非易事。我感觉较好的如《人民海军》报,发现报道失实或抄袭之作,马上追回稿费,并将作者的真实姓名公布于报端进行批评,停止半年用稿资格。当然,这只是报社方面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对失实的惩罚办法,毕竟是在发现失实之后。那么,如何使作者自觉不搞失实报道,怎样克服这个顽“症”呢?看来很值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时效与失实     
大家都知道新闻时效的重要性,但许多人却忽视时效性。人民日报去年10月22日第三版刊登的《鸳鸯溪》一稿,就是由于不注意时效而“失实”。这篇稿子在一年多以前刊登,内容是真实的。可是后来再刊登已“时过景迁”,鸳鸯溪不完全象稿子里说的那么个样子了。  相似文献   

5.
以新闻的形式刊出的工作总结,究竟算不算新闻,曾有过争议。就算是新闻,它也只是新闻的一个部分。但是,有的同志在谈新闻“整体真实”、“宏观真实”时,常以工作总结的标准要求所有新闻,这种倾向值得考虑。《新闻战线》第5期《一月谈》上范持发表的《宏观失实更可悲》一文就有这种倾向。他在文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叫做“微观  相似文献   

6.
失实,侵权,诽谤。诉讼困扰新闻界。 1987年,1988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状告新闻界的连连不断。仅影响广泛的,就有:杜融诉《民主与法制》两记者案,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案,陈佩斯诉湖南广播电视报案,游本昌诉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案……更多的,没有被报道。引起诉讼的原因,有的是记者先入为主、偏听偏信造成失实,有的是采访不周造成失实,有的是误听流言造成失实,有的是感情代替理智造成失实,有的是编辑随意改稿造成失实,有的是多用形容词如“文革幽灵”“罪恶累累”等造成对方不满,有的只是一字之误,也有一些完全是被  相似文献   

7.
当书架上新闻学研究的书不断增加时,人们却产生了一种遗憾和忧虑:研究新闻业务的书尽管出了不少,但大多大同小异,从立意到叙述方法几乎同出一辙,大有“一碗豆腐,豆腐一碗”之感。正当此际,就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研究生蒋亚平、官健文、林荣强,却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件实事——殚精竭虑地写出了《新闻失实论》。对新闻失实这一新闻界的“顽症”,人们用各种方法加以“医治”的研究性文章已篇幅浩繁,但《新闻失实论》却是第一本系统性的专著。翻开这  相似文献   

8.
新闻必须真实,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社论,反对客里空,清理资产阶级新闻观点至今已过了40多年,新闻报道失实和失真问题却一直未能杜绝。近些年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下,有人更以所谓“客观、公正、真实”为幌子,竭力抹煞和否定新闻的党性原则,致使一些同志误入迷津。在去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发生错误的舆论导向,就是极为深刻的教训。回顾历史,看看现状,当前能否从理论上分清是非,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已成为能否坚持党性原则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是引起每个新闻工作者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新闻失实只能防止或避免而不能“杜绝”。还是改为“防止新闻失实,杜绝造假现象”的提法为好。从最近几年来,所举行这方面的学术讨论会或在新闻刊物进行讨论,多数的提法是:如何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或如何避免新闻报道失实,这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但是,也有的单位提出“杜绝”是不客观的,是不符合实际的。如贾培信、童兵、孙旭培、卢惠民整理的在合吧举行《新闻真实性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中讲到:“杜绝新闻失实、造假现象,新闻单位负有最大的责仟。失实必须更正。”这种提法把新闻失实和新闻造假不加区别混同起来是不客观的。笔者则认为:“防止新闻失实”,“杜绝造假现象”是比较科学的,再加抄袭行为也应杜绝。为什么能够出现杜绝新闻失实的说法呢?笔者则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彭国元 《声屏世界》2008,(10):25-27
新闻真实的背面是新闻失实。新闻失实包含整体失实和部分失实两种情形。整体失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彻头彻尾的虚假新闻,它是因某种功利驱使而故意失实,是“冷静的头脑”干的,属于“观点上的撒谎”、“精神意义的撒谎”,不可原谅。而部分失实则是一种潜在的隐性失实,绝大部分是在一种不自觉状态下所为,它虽接近整体真实却又存在部分失真之嫌,此种情形虽危害不大却时常可见。  相似文献   

11.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日前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判定新闻媒体和出版物是否侵害名誉权的主要标准是看报道是否真实和是否有借机诽谤低毁的内容。如果媒体报道“严重失实”或“主要内容失实”或有诽谤内容就会构成侵权。 唐德华强调,新闻媒体和出版物对生产者、经营  相似文献   

12.
时效与失实     
大家都知道新闻时效的重要性,但许多人却忽视时效性。人民日报去年10月22日第三版刊登的《鸳鸯溪》一稿,就是由于不注意时效而“失实”。这篇稿子在一年多以前刊登,内容是真实的。可是后来再刊登已“时过景迁”,鸳鸯溪不完全象稿子里说的那么个样子了。稿件里面所出现的“公社”、“大队”,在一年多前屏南县政府已明文宣布取消了。由于邻  相似文献   

13.
偶然在《新闻记者》读到余秋雨在唐宁新闻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以真实来弘扬道义》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因为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余秋雨说:“媒体之中的人有时候还不太注重真实。报纸是新闻媒体.大家把你当真实的源头(但是有的报纸却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谣言。政治上的谣言在我们中国媒体当中不多,经济上的谣言也比较困难,比较多的谣言是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这两个领域谣言特别多。” 确实如此,《中国青年报)2000年8月7日第2版刊登的“入选三甲被逐三峡,落标产品浇铸大坝”一文。存在严重失实,造成严重影响,又不得不…  相似文献   

14.
新闻贵在真实和客观,这是新闻界的金科玉律,也是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应该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近年来新闻失实之风屡治屡犯,愈演愈烈,影响到新闻传媒的公众形象。《新闻记者》杂志十年前开展至今不衰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竟然成了知名品牌。为杜绝新闻虚假之风,多部门联合发起了“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沈阳日报》公布了1986年度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并发表编辑部文章《公布失实报道的制度一定要坚持下去》。该报从1983年开始,每年都要把前一年度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以求得群众的监督。《沈阳日报》每当在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都及时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由造成失实的责任者公开署名。对个別情节、地名、单位名称、人名、职务、性別、数字等方面的差错,通过报纸上的“读者、作者、编者”专栏和内部刊物《读者之声》,随时反馈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新闻摄影界在论述新闻照片的特性时,特别强调“新闻照片必须表现真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件”,它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因为“新闻照片不容许作假,每个读者都是极好的裁判员,他们会一眼辨出真伪……”,所以“真实是新闻照片的生命”等等。但是,近几年来,在西方,对于新闻照片真实性方面的责难日益增多了。人们列举了新闻照片多方面失实的情况。有人谴责“新闻摄影在走向堕落”,“这一传播工具面临毁灭”。哈罗德·伊文思在他的《报纸上的照片》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宣布他写这本书的部分目的就在于正视它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7.
新闻本来就是用事实说话的,何来“真话”、“假话”?确实,新闻讲究真实,但“真实”,不等于是“真话”,你用的事实说明一种什么观点,这里就存在一个真话、假话的问题。比如,同样一场足球比赛,你可以说他踢得好、精彩,也可以说是糟糕、糟透了,不同记者报道所得结果常大相径庭。这里的结果与观点,有不同记者不同看法之别,也有敢不敢讲真话之分。例如,前不久中国足协掌门人阎世铎说了一通话,提到中国足球的症结是“气不如人”,按一般的惯例或按长官意志,上方怎么说就怎么去顺从,即可。但4月13与14日,《新民晚报》体育新闻版先发了一则言论《说“气”》,又发了一  相似文献   

18.
有错能知错、改错,是为勇者。《南方周末》可谓有“勇”:该报曾以头版头条的大幅版面,刊出《沉痛的教训》一文,对该报发表过一些失实作品和办报思想出现的偏误进行深刻的反省。其中谈到,之所  相似文献   

19.
商海     
作为齐鲁晚报《市场大观》专栏的女编辑,我的工作与《市场大观》的其他同事们一样,都是在平平常常、忙忙碌碌中渡过。《市场大观》专栏能办成今日之模样,完全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说起商潮,无人不晓。不管你是哪种弄潮人,只要还在弄潮.你就需要“商潮预报”这就是那详实可靠的商品信息。一、深入企业经营活动,保证信息真实可靠搞商业信息传递和宣传历来就是件棘手的活儿。说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失实并非不可避免,而防止失实,核实是关键。 做好核实工作,牵涉到采编人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这些不在本文阐述之列。本文只意在总结他人经验及个人的采编实践,从方法和技巧方面谈如何做好核实工作。 核实,包括采、编两方面的内容。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环节。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的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去伪存真也即是核实的工作。 采访中有几点是要注意的: 一、官方的、文件上的、载之于印刷品上的材料并非都绝对真实可靠。 1989年《人民日报》刊登的“天降一吨重冰雹”的失实报道便是作者根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民政局的“灾情报告”写出的。而“灾情报告”中的“一吨重冰雹”并没有人亲眼目睹,只是写报告人听了传闻后的估算。作者未予以核实,完全相信报告,结果闹了笑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