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本研究从周期训练的视角出发,采用访谈法对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陆冰衔接与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分析了比赛期恢复性体能训练陆冰衔接的重要时间段,进而对赛前训练调整周期恢复性体能训练安排的两种模式以及赛事间的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节奏进行了研究,最后确定了500m比赛两场比赛之间安排陆地恢复性训练最佳练习内容和时间。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短道速滑比赛中,在技术、体能、战术、心理等素质比赛所需能力方面,对运动员的要求都已达到相当高度。因此,在对儿少短道早期训练中,根据儿少运动员特点和短道速滑项目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训练,将对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和向更高水平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运动训练发展趋势突出表现为专项化、实战化和个体化,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反映了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技战术应用水平,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其比赛实力与战术水平的关键环节,对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具有战术行动的预见性、准确的判断性、战术思维灵活性、战术配合的协同性等特点,深刻认识短道速滑的项目特点、规律,及时总结观摩与比赛经验,培养运动员敏锐的临场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战术模拟训练是培养运动员战术意识的主要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4.
根据项群理论速度滑冰与短道速滑均属同一周期性项群项目,有着相近的训练学特征,对于当今冰坛产生的“换项热”进行把控是相关学术工作者应作出的努力方向.由于两项均属于同类周期性项目,训练方法、滑行方式相似,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测试等方法从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运动员身体供能方面进行入手研究;两个项目不同比赛形式所决定的供能方式在运动训练方面依照项目供能特点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述分析.全面剖析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运动供能方式特点,研究认为:短道速滑运动员要比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混氧能力更加出色,这也是换项后在1 000 m、1 500 m无氧供能、混合型无氧供能项目更容易“出成绩”的原因之一.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更加出色,建议广大教练员多借鉴一下短道速滑训练中常见的无氧训练方法与手段,尽可能提高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无氧能力进而提高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1 000m、1 500m的滑跑成绩.  相似文献   

5.
速度滑冰是将技术、战术、心理以及体能融为一体的冬季竞速项目,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技术、战术和心理训练的基础,研究我国进行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和内容,为速滑项目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比赛实力分析,认为体能训练存在训练理念陈旧、缺乏系统观念,专项化训练过早、训练比例过大,训练计划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等问题.从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以及身体的灵敏性和关节的柔韧性等体能要素出发,提出适合我国速滑运动员身体构造的体能训练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女子速度滑冰1 000 m比赛后程降速是制约其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运用现场录像与计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女子速度滑冰1 000 m项目的运动员后程降速主要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教练员的训练理论知识水平,训练过程的科学化监控程度,运动员的体能,比赛的技战术能力和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比赛中后程降速的主要原因。提出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加强运动员综合素质,科学监控训练过程与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丰富和完善对我国女子速度滑冰的理论研究等建议与对策,提高女子速滑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7.
短道速滑属于技能型竞速项目,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尤其是在陆地训练中运动损伤时有发生,运动损伤的高发率直接影响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和创造优异成绩,目前短道速滑的运动伤病问题已成为困扰运动训练和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出现的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探究与分析,希望能为短道速滑运动员有效地防治运动损伤,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短道速滑运动是一项技战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不仅要消耗巨大的身体能量,而且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运动员训练的必要环节。分析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特点与规律,认为坚定的自信心,敏锐的判断与感知能力,快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水平,积极、活跃的思维能力是短道速滑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提出采用加强情感训练,培养自信心;与技、战术训练相结合培养判断与感知能力;加强抗干扰训练,提高注意力;强化回忆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与技术水平;战术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等途径培养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保障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战术得以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相似文献   

9.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水平等各方面的差距逐渐在缩小,因而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双方势均力敌或竞赛中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心理训练水平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分析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特点与规律,认为坚定的自信心,敏锐的判断与感知能力,快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水平,积极、活跃的思维能力是短道速滑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提出采用加强情感训练,培养自信心;与技、战术训练相结合培养判断与感知能力;加强抗干扰训练,提高注意力;强化回忆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与技术水平;战术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等途径培养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保障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战术得以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相似文献   

10.
心理素质是决定短道速滑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也是我国短道速滑运动项目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实际的比赛当中,有许多因素都会干扰到运动员实力水平的正常发挥.从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特征入手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由情感培养入手,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从技战术训练入手,强化运动员的判断力与感知力;加强抗干扰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强化回忆能力训练,加强运动员的思维与技术水平等对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与途径,从而有效提高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促使其在未来的比赛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速度轮滑是速度滑冰衍生出来的运动项目,速度滑冰将速度轮滑作为夏季非冰期陆地训练辅助专项训练手段,速度滑冰与速度轮滑训练相辅相成.速度轮滑与速度滑冰技术差异性较大,体现在众多方面,差异主要源于二者器材与场地的不同以及滑跑速度的差异.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普遍性和关键性差异,将有助于训练过程中采用正确技术和避免出现负效应,合理安排二者作为辅助训练手段,优势互补,减少负面技术迁移,促进教学和训练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速度滑冰、短道速滑项目的发展对运动员所具备的各项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多年的少儿速滑、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测试工作实践,为选拔优秀后备人才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论述了少儿速滑、短道速滑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性、选材的步骤和方法、选材的原则,分析了选材测试的形态、机能、素质、心理、技术等各项选材指标的测试结果,并进行了选材测试结果的评价与分析,及时发现和总结测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探索科学选材的规律和方法。经试训预测判断选拔的队员是否真正适合速滑、短道速滑运动,经科学选材推荐的一些尖子运动员在各级教练指导下,陆续取得好成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年对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速滑队运动员16人(健将6人,国家一级运动员10人)的非冰期训练的研究,并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文献,通过访谈几名速滑专业教练员对本研究的意见,认识并发现陆上专门性所存在速滑技术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因素、技术训练上存在差距等问题.把采用的专门性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比较和分析,重点探析陆地专门性训练中不同的问题采用针对性较强的训练方法和动作对冰上技术和运动成绩的影响,为陆地专门性训练提供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近4个赛季国际滑冰联合会速度滑冰世界青年赛事成绩统计、分析,提出除男子500 m项目仍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竞争力外,我国在青年女子成绩整体呈下滑趋势,已失去在500 m项目上的优势,男子中长距离项目成绩尚可,但上升空间不大。在与亚洲的日本、韩国的较量中已落于下风,而以荷兰、俄罗斯为代表的欧洲传统强队在其各自的优势项目上仍延续着良好的势头。提出应正视我国速度滑冰在青年赛上出现成绩滑坡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中国速滑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5.
谈速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存在的指导思想、训练方法和安排上的一些问题,正确认识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分析了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专项训练,并对力量训练的方法、力量训练的合理安排和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观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速度滑冰与速度轮滑技术及训练相互借鉴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速度滑冰和速度轮滑项目的技术与训练进行相互借鉴,取其精华探索共同成功之路。通过采取对项目运动技术结构、运动生物力学基础、比赛形式、运动供能方式、同异性的比较研究,认为二者运动技术结构与做功原理、训练周期性的耐力、有氧训练基础、供氧方式的共性要素相同及借鉴的可行性,提出速度滑冰技术与训练应借鉴速度轮滑在运动过程动态支撑与蹬动速度、出轮方向、利用肩与腰部杠杆扭动的动力、超长距离有氧耐力能力训练以及轻器械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国内外轮滑工具原始发明与现代轮滑与轮滑装备工程技术的融合发展的状况,着重对速度轮滑装备的轮滑鞋、服装、训练器械等内涵关键技术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轮滑鞋的轴承、滑轮内轮辐、滑轮外缘橡胶、滑轮架、服装、训练器械是通过本身的技术性能特征来实现技术的目标。提出轮滑装备器材的先进技术为比赛竞争者创造了优势条件;轮滑装备器材的发展创新既促进轮滑运动水平的提高,也创造了商品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产业链;装备技术的使用者和产业者与跨学科技术融合,成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优秀速滑运动员冰上弯道滑跑和陆上模拟训练肌肉用力特征的对比研究,为提高陆上训练的专项性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奥运冠军张虹为研究对象,采用视频与肌电同步技术采集冰上与陆上肌电参数,从做功的主要肌群、肌肉激活强度和肌肉激活顺序3个方面,对弯道滑跑肌肉用力特征及陆上模拟训练的专项性进行分析。结果:张虹胫骨前肌和股前肌群是冰上支撑阶段的主要做功肌群;胫骨前肌自收腿起至着冰止,处于持续发力状态,蹬冰时灭活;股前肌群着冰前处于激活状态,收腿阶段灭活;胫骨前肌激活程度屈过程大于伸过程,股前肌群激活程度伸过程大于屈过程;陆上模拟肌肉用力特征与专项有一定差异,但对股前肌群有较好的训练作用。结论:冰陆间肌电的差异是由于支撑条件与方式不同引起的,根据专项技术的特殊需求,对训练器材进行适当改造和对训练细节进行完善,可进一步加强训练的专项化程度,提高训练效益。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quantify the body composition of speed skaters who were candidates for the 1980 United States Olympic Team. Subjects were 19 males between 16 and 27 years of age. Most subjects had just completed three months of intensive dry-land training. Seven skinfold fat, 11 circumference, and seven diameter sites were measured. Body density was determined by underwater weighing. Study of the speed skaters (mean ± standard deviation) gave the following results: height, 176 ± 8 cm; body weight, 69.6 ± 7.0 kg; body density, 1.081 ± 0.006 g/ml; and relative fat, 7.6 ± 2.6%. The eight speed skaters who were selected for the Olympic Team were significantly older, taller, and heavier in total body weight and fat free weight (FFW) than the non-Olympians. Thus, years of training and greater FFW may help differentiate international caliber male speed skaters. Data on Olympic speed skating candidates from 1968 showed them to be of similar age (20.1 yr) and height (176 cm), but greater in body weight (73.9 kg). Relative fat was not determined but the body mass index (Wt/ht2) showed that the present speed skaters may be leaner (24.0 vs 22.2). These differences in body composition were thought to be, in part, a result of the more rigorous training program currently used by speed skaters. The body composition of the speed skaters was also compared to that of other athletic groups.  相似文献   

20.
探索我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冬奥会金牌突破背后的实质,为实现速度滑冰项目的全面崛起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速度滑冰项目的冬奥会之路表明,坚持正确的既定战略目标持续不懈的努力与选择新的突破方向的有机结合;科研与训练相结合范围的拓展与对项目特征的再认识;后备梯队建设与优秀运动员培养管理的协调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保障措施开阔了教练员执教的思路,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运动员心智成熟度的提高等是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