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什么是教育》是其关于教育论述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认为,雅氏从教育本质、大学的理念、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交往(Communication)四个方面论述了“学习自由”的观点,这对当前大学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他对交往教育作了十分精深独到的探讨,涉及交往教育的理论基础、内涵、作用、路径、保障等。研究和借鉴他的交往教育观,对于改革我国目前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学观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中人的真正回归,教育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学观。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从人的生成性形象出发,教育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过程就是具有自足性价值和意义且蕴含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过程。  相似文献   

4.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高等教育思想家。其著作《什么是教育》及《大学之理念》对大学教师的地位、作用以及大学教师的素养等做出了十分精辟的论述。本文对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师观进行了相关阐述,并提出其对我国大学教师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雅斯贝尔斯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生存”,他的“自由”本质上是指内在自由和内在权威相统一的“生存的自由”。基于“生存本体论”的自由观,教育被定位于一种生存交往活动,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生存自由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求知意志,使“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要把大学建成“生存共同体”,并在传统的陶冶中纳入“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的逻辑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的理论核心是"生存",大学是"求真的生存共同体"。该理论的三大支柱是:生存主体的绝对意识的塑造;生存主体间自由的交往;生存共同体对真理的追寻。  相似文献   

7.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精神意蕴。他在大学观、大学教育目的、大学生定位、大学教育本质等方面的观点,构成了他的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神意蕴何以可能的根据。他对“求知意志”的激发、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研究与教学统一、学术自由、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论述,彰显了他的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神境界。探讨他的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神意蕴,对改革目前的大学教育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建军  尚致远 《教育研究》2005,26(1):23-29,47
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当代社会人的转型,要求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全球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从单子式主体到类主体,从个人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革,走向类主体教育。这就要求教育目的观从个人主义走向共同体主义:教育实践观从对象化活动走向交往;教育内容观从片面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在对个人主体性弊端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范畴,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人的生存方式和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解读新课程,主体间性的生成和彰显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这一理念体现在新课程的目标观、内容观和过程观之中。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实践生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重要理论,是教育人学研究的基础。从实践生存的理路探讨教育属性,对回归属人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实践生存教育是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教育,是对象性与非对象性相互转化的教育,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融合的教育。走向实践生存的教育要以人的生存境遇为背景展开,要从人学的视野进行教育转换,要关怀现实、具体和历史生成的人。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人致力于自身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是什么”这一教育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还原为“人是什么”的人学问题。从教育思想历史演进的脉络可以看出,人学视域中“人是什么”的历史性理解是“教育是什么”内涵确认的思想根基,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学思想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分别。本文试从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观出发来进一步审视教育本质认识的人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艳红  凌云 《文教资料》2007,1(9):28-29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的理念是真理、交往和自由三位一体的,反映了其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生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生观涉及大学生的定位(精神贵族、未来的学者和研究者、整全的人)和大学生的培养。研究和探讨他的大学生观,有助于改变“技术人”的大学生观和“职业技术教育者”的大学教师观,重塑大学生和大学教师的形象,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雅斯贝尔斯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其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大学的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思,为当前大学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他的大学理念在大学自由精神之培育、师生自由之交往、精神文化之转化和学术自由之追求上使独立之精神、科学之态度、广阔之知识、适宜之个性的人才培养成为可能,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教育史学是一门有关人的学问,它关注教育实践场域中的人及其活动。这一内在逻辑决定了教育史研究将以人为中心进行历史活动的理解与叙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史研究,以马克思承认人的本质是实践而非观念的人为前提,将人视为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进而关注活动的人与人的活动,彰显教育史学的人学意蕴。活动的人是教育史的主体,教育历史与教育史学的主体间交往共同构成教育史,教育史学实践是主体发现美的过程,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生成教育史。  相似文献   

17.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自由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教育哲学中,他详细阐述了大学的理念、大学的精神、大学教育的本质及实施大学教育的途径。在目前因美国华尔街金融人才的自我膨胀和过度贪婪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及我国社会过分商业化,市场价值弥漫到校园,自由教育受到威胁之时,重温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自由教育思想,对提升我国的大学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重新认识大学自由教育的意义,注重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自由交往意识。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树立学习自由的理念.文章从教育本质、教育类型、大学理念、大学教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对雅斯贝尔斯"学习自由"观进行了深入阐述,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雅斯贝尔斯对大学教育的本真进行了哲学层面上的理性反思.反观我国的大学教育,出现了知识技能至上而整体精神缺失、职业训练发达而精神交往匮乏和行政权力泛化而学术权力式微等弊端.要想回归大学教育本真,人的回归是前提条件,学术自由是实现路径,精神交往是活力之源.  相似文献   

20.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以“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就要求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富有创新性的“解构”和建设性的“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旨在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