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与满足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武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4):15-19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5个主要动机是(按其重要性排序):“工具性期望”、“资讯性期望”、“替代性期望”、“互动性期望”和“创新性期望”,而且他们对手机阅读所提供的不同服务的满意度认知与他们对手机阅读使用动机的重要性认知基本是吻合的;除了使用动机之外,影响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使用频率、依赖程度、阅读场所、阅读方式和使用手机类型这5个变量。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从手机移动阅读年限、阅读频率、阅读目的、阅读时间、读物类型、阅读方式与付费阅读等方面揭示了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同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证实性别、年级、学科和地区对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探究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从阅读需求、阅读寻求、阅读处理与使用三个阶段,以及干扰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手机阅读信息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探讨大学生手机阅读的特征,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以大学生网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与使用满足度问题。研究发现,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行为有五种动机:使用便捷、友好互动、阅读体验、知识娱乐以及个性呈现,且使用动机具有普遍互通性,无人口统计学(如性别、专业背景)层面的差异;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满足度呈中等偏上水平,产品仍有广阔提升空间,使用满足度亦有普遍互通性;"阅读体验"与"知识娱乐"动机对使用满足度产生较大影响,其他三个动机变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对苏南地区的常州市武进区、昆山市和江阴市手机移动阅读的公众使用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总结手机移动阅读的公众使用行为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广手机移动阅读、提升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手机阅读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感知特性和个性化对其影响的研究能够为图书馆的管理改革和服务优化提供有益指导。[方法/过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感知特性、个性化对手机阅读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①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呈现一定的群体特征,并且时间利用相对合理;②感知特性尤其是感知易用性、个性化尤其是信息系统个性化服务,对手机阅读持续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积极影响;③满意度在感知特性与持续使用意愿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其中感知货币价值对手机阅读的满意度影响较大。最后从流程设计、内容甄选和营销推广等方面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手机移动阅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手机移动阅读是读者对手机等移动载体上的信息内容的认识活动,包括读者、阅读行为和读物三个组成部分。手机移动阅读的过程包括阅读需求、读物寻求和阅读利用三个阶段。影响手机移动阅读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从手机阅读需求、手机读物寻求和手机阅读利用行为等方面对胶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征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9.
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手机阅读需求、手机读物寻求和手机阅读利用行为等方面对胶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征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10.
赵鑫 《出版广角》2014,(17):48-49
正手机阅读指的是以用户的手机为终端进行移动阅读的一种行为。手机携带比较方便,而且交互性很强,当前社会中很多人都开始在空闲时间利用手机进行阅读,例如新闻、小说、资讯等内容都是当前用户手机阅读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手机阅读一跃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阅读方式。手机阅读指的是以用户的手机为终端进行移动阅读的一种行为。手机携带比较方便,而且交互性很强,当前社会中很多人都开始在空闲时间利用手机进行阅读,例如新闻、小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通过对Mendeley阅读数据的分析,探讨引用行为之外更广范围的论文使用行为,以进一步完善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评价体系。[方法/过程]选择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和应用物理学四个学科领域,从Scopus、Altmetric.com采集被引数据和阅读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身份、国别以及学科三个角度对Mendeley阅读数据Top100的文献用户身份和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究。[结果/结论]在四个学科文献集合中,Mendeley阅读数据均比被引频次的覆盖率高,说明引用行为只是论文使用的冰山一角。对于不同使用动机的用户,其使用行为都存在学科差异;不同国家使用者对论文的使用习惯有地域差异;学术论文的跨学科使用情况与自身学科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移动数字阅读服务是提供内容服务的一种移动商务模式,它将真正实现出版与阅读的“低碳”和“绿色”, 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以此为问题背景,对于用户初始采纳后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及行为模式进行深度综述及理论建模,并采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理论意义上看,将会丰富与深化信息系统(IS)持续使用理论体系,以期揭示和预测移动数字阅读用户的行为规律;从实践角度看,将有助于把握中国文化情境下移动数字阅读价值链的关键成功因素,从而为移动数字阅读这一新兴电子商务实践在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分析新兴媒体的应用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探讨了新兴媒体对当代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并提出整个社会应该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当代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强调阅读的本质,提倡重视阅读的"无用之用"。  相似文献   

14.
王晓光  刘晶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3):119-126
[目的/意义]对移动阅读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深入理解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特征,把握移动阅读行为研究的趋势。[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和追踪,收集国内外2007-2017年发表的移动阅读行为研究相关文献,经过仔细筛选得到目标文献254篇,对其发表年代、期刊来源、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并对研究主题进行论述。[结果/结论]总结出移动阅读行为研究主题包括阅读动机、阅读偏好与习惯、阅读理解与绩效以及阅读实践与应用4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特点进行了归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时代阅读渠道逐渐多元化,用户的多渠道阅读行为选择日渐引起关注。文章以TAM模型为基础,分析影响用户选择多渠道阅读行为的关键变量,结合阅读动机等经典理论构建理论模型,以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影响用户选择多渠道阅读行为的各个因素及其之间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化阅读用户不持续使用现象广泛存在,阻碍了社会化阅读进程,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值得深究。文章以期望失验理论和压力源-应变-结果框架为理论模型基础,针对图书阅读类社会化阅读APP(微信读书)的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AMOS 24软件对模型假设进行验证。研究发现,负面感知绩效、不满意、使用倦怠均对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功能过载、社交过载、信息过载通过使用倦怠对用户不满意和不持续使用意愿产生影响。不满意作为负面感知绩效、使用倦怠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文献等各类数据爆炸式增长,却难以提供快捷和有效的科技文献服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技文献资源组织没有考虑科技文献用户阅读行为。分析国内外用户阅读行为,不仅要对科技文献用户阅读行为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对科技文献阅读用户行为知识进行组织和分析,才能为科技文献服务提供支撑。文章以提高科技文献知识服务的效率为目标,以科技文献用户阅读行为为研究对象,从知识组织角度分析科技文献用户阅读行为知识,借助大数据分析方法,对用户阅读行为知识组织的准备、获取、关联分析以及服务等组织过程,总体架构科技文献阅读行为知识组织模型,并把用户阅读行为分析融入到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和服务过程中,将用户阅读行为信息升华为用户知识需求,最终指导知识提供部门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科技文献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高等教育环境下学生非目标性英语课外阅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阅读行为与导向,及由此带来的信息行为能力的提高;并针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导读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障碍,简略提出了开展英语课外阅读的措施方法。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9.
刘艳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0):21-30
[目的/意义] 在社会化阅读趋势下,将社会化阅读主体的网络身份与图书馆未来数字阅读服务相结合,明确图书馆开展社会化阅读服务的原因,探索社会化阅读平台的构建渠道,以期为未来图书馆阅读服务提供相关建议。[方法/过程] 通过对网络身份的哲学思辨,指出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的特点及带来的阅读问题;区分社会化阅读主体在网络空间中数字足迹的类型,并详细论述社会化阅读对阅读环境、读者阅读行为、读者阅读能力的影响。最后,从为何构建社会化阅读、如何构建社会化阅读、如何规避风险问题三个方面提出图书馆构建社会化阅读服务的建议。[结果/结论] 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具有真实身份在场缺席与数字身份虚拟在场的特征,"去身体化""匿名性"的网络身份,给予现代读者广阔的话语空间,促使数字足迹的产生与社会化阅读的形成。针对阅读方式的浅表化、阅读思考的懒惰化、信息推送的同质化、信息文本的游戏化等问题,图书馆在未来服务中可以通过在线网站、检索平台、移动阅读APP及第三方软件构建社会化阅读的渠道;可以通过数据聚合进一步优化信息推送;可以通过签订数据使用协议、加强网络发布内容监管、开展线下读书活动、实施数字素养培训、设置信息数量推荐上限规避社会化阅读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s the digital divide by checking the phenomenon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It digs into the individual pattern of adoption and use of a broad se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CT) by introducing a conceptual model combining the extended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2)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By doing so it provides insights on 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on individual usage behavior. Most of the UTAUT2 hypotheses are supported, with performance expectancy being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penness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whereas for usage behavior the significant personality predictors are openness, extraversion, and agreeableness. Moreover, as data were collected in Bulgaria and Portugal, a multi-group analysis revealed significant country differences. The effect of performance expectancy, habit, agreeableness, and neuroticism on behavioral intention,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age on usage, are stronger for Bulgaria, whereas the effect of hedonic motivation on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the effect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on usage are stronger for Portug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