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电脑的普及,报纸新闻校对工作面临巨大变革,传统校对工作的定义、方式等都需要更新和完善。没有原稿作依据,意味着校对工作的重心从校“异同”转移到校“是非”上来。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我们认为,要想胜任网络时代的新闻校对工作,校对主体——校  相似文献   

2.
张睿 《出版参考》2018,(5):71-72
对于出版单位大多重编轻校,以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和校对软件的不断发展,是否会对人工校对带来冲击呢?本文主要.从校对工作的方法上阐述编辑与校对的不同,以及人机结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校对书稿过程中,多采用交叉校对(即不同的校次由不同的人来担任)。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减员增效和下岗分流力度的加大,在一些中小出版社人员编制上很难保证3~4名专业校对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校对工作如何坚持交叉校对,使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的环节上起到“卫生员”和“清洁工”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对人才  相似文献   

4.
现代校对学研究中应明确的几个关系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开选 《编辑学报》2002,14(5):350-351
现代校对与古代校雠、校异同与校是非、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确这3个关系,对现代校对学中关于校对的诞生及校对职责问题的廓清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5.
论校对技巧     
笔者这里讲的校对技巧,实际上也就是校对中要把握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校对工作分为校异同和校是非。如果仅仅是校异同,那当然就简单多了,校对中只需对照原稿唱校或折校,把与原稿不同的地方改过来就行了。校异同强调的是对原稿负责。而校是非则强调既要忠实于原稿,又要尽可能地纠正原稿中的错误,包括编辑的错误。本文立论的基础就建立在校是非之上。为此,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校对中的一些技巧,在校对过程中才可能尽量减少校误。 技巧之一,要把握住易出错误的关键字。如:既…… 又……,往往容易误成即。……又……;意为不遵守…  相似文献   

6.
提高素质与做好校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刊报纸出现差错,作者,编辑、校对、印制等部有责任。从校对来说,他的责任有二:一是校正排字差错,二是发现原稿的疏漏和不足,前者可称为“校异同”,后者是“校是非”。一个优秀的校对员,应该也是个编辑。校对工作本身就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因此,在新形势下校对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如何在校对场上发挥优秀“猎手”的作用,如何发挥校对是“杂家”的才能以及如何提高“校是非”的能力,是值得今后的校对工作特别注意和研究的问题。要实现图书的优质高效,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7.
读、校并行是校对工作的要点。校对工作的实践证明:读得懂才能校得好是校对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校对书稿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指导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图书质量保证体系”把校对工作列为图书质量中期保障的一部分,对校对工作的作用和责任作了严格的规定,并明确了付印前的“三校一读”制度,特别指出终校应由具备中级职称的专业校对人员担任。这些规定,无疑将有效地提高图书质量,同时也对校对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10.
电子文献语料的校对,使校对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与传统校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实行机校与纸校相结合,忠实原文与实施规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合作是开展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必经之路。出版商、论文润色机构与高校图书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到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实践中来。本文系统分析了出版商、论文润色机构设计积累的形式新颖、内容前沿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资源,为探索多方机构合作开展学术出版素养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方法/过程] 利用网络调研方法,详细调研分析7家知名出版商和论文润色机构提供的4类14种教育资源在类型、内容和学习方式上的特点。[结果/结论] 出版商和论文润色机构已经设计了多元化的学术出版教育资源类型、结构化的资源内容和交互式的资源学习方式。未来,高校图书馆应与这些机构充分合作,丰富学术出版素养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2.
张忠  唐慧  王开胜 《编辑学报》2015,27(4):357-358
编辑实践证明,作者自校是科技学术期刊编校过程中的必要流程和重要环节.文章探讨提高作者自校环节工作效果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努力使责任编辑全面认识作者自校目的,选择合适的自校时间,明确作者自校的内容与要求,与作者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对作者自校的校改稿要及时整理与存档.  相似文献   

13.
编辑部远程校对的协调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珺  熊春茹  朱德培 《编辑学报》2006,18(3):204-205
探讨校对人员在电子化编辑校对过程中如何以一种有效的机制进行协调,研究运用CuteFtp软件协助编辑部建立校对协调管理机制.使用该方法可提高校对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综合性科技期刊应正确认识并实施编校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金海 《编辑学报》2012,24(6):576-577
针对综合性科技期刊采用"编校合一"时容易出现"编辑加工与校对工作一人包揽"的现象,认为其一定程度上源于对编校合一的认识不足。指出编校合一时进行互校是现代校对基本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天津图书馆珍藏的黄丕烈校跋本《穆天子传》为依据,以“黄丕烈题跋”为讨论范围,旨在对黄丕烈是书题跋进行梳理,搞清楚《穆天子传》所载黄丕烈题跋情况,还其题跋旧貌,为学界提供完整文献。  相似文献   

16.
利用Adobe Acrobat Standard V6.0软件实现作者远程校对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亚新  仲崇民 《编辑学报》2007,19(3):193-195
针对目前科技期刊应用PDF文档实现远程校对过程中存在编辑意见不能在校对稿上标记、作者不能在校对稿上直接对稿件内容进行修改、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不如纸质版校对稿清晰明了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Adobe Acrobat Standard V6.0软件对PDF文档进行编辑标记,实现作者在PDF校对稿上任意标记修改,使作者的远程校对如在纸质版校对稿上校对一样方便快捷,为作者远程校对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书刊出版的编校分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汪碧蓉  杜玉环 《编辑学报》2002,14(5):365-367
从界定编辑与校对的职责出发,阐述编校分开的出版工作模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出版成本,是书刊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由于书刊出版单位管理体制和市场方面的原因,部分期刊出版单位采取编校合一的出版工作模式仍具有合理性.从长远看,编校分工将不局限在书刊出版单位内部,而是在社会范围内实现.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期刊的结构性校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大明  夏庆麒 《编辑学报》2007,19(2):101-102
科技期刊是具有特定内容和形式的结构整体.为保证整体校对质量,提出结构性校对的概念,并简要论述其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结合编校工作实践,对责任编辑在处理通读编辑的修改、疑问时应秉持的态度和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责任编辑在处理通读编辑修改的文稿时,要认真严谨,仔细甄别,尊重而不盲从;在处理通读编辑的疑问时,不可草率,应“勤”字当头,认真核查补缺.  相似文献   

20.
科技期刊编校经验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卫勋  杜亚勤 《编辑学报》2010,22(6):495-496
根据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就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及校对质量阐述编校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这些做法均经过实践检验,并得到期刊论文作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