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司马迁是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他对学术性的“文学”与文学性的“文章”的区分和对文学家、文学作品的重视影响了六朝人对文学不朽价值的认识和对文学规律的探讨;他提出的“发愤著书”理论影响到六朝文论中的“蓄愤说”和“怨愤说”;他的“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影响了六朝文论中的“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2.
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一位独特的文学批评家。五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使他形成一套对诗歌艺术的深刻见解,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宝库。 唐代在诗歌理论上的建设,经过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从陈子昂、李白提出继承汉魏风骨的主张以后,明确了诗歌发展的方向。彻底批判齐、梁遗风,反对形式主义,这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样的革新运动,就不可能有唐代文学的繁荣。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六朝作家不作具体分析,片面地把六朝文学全盘否定,甚至对初唐“四杰”也不能正确看待。杜甫针  相似文献   

3.
龙门位于洛阳的南郊,它见证了古都的兴衰荣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唐代诗人宋之问、李峤、李白、杜甫、李贺等留下了歌咏龙门的佳作,从而建构了龙门的文学地理。唐代诗人的龙门书写,在初唐、盛唐集中表现为对盛世景象的歌颂赞美,在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重在“独善”“兼济”的志向抒发。龙门作为驿站又是相聚离别的场所,诗人失意宦游的伤别哀叹又构成文学主调。唐诗中洛阳龙门文学景观的独特风貌,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4.
“底层文学”热是21世纪出现的文学现象,文中围绕底层文学创作,对其进行文化透视和反思。揭示了底层文学成为“热”的文化动因:契合了当前社会现状的迫切需要;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现实主义的品格和刚毅质朴的文风满足了相当部分评论家、批评家的审美期许。同时,底层文学也存在着作家缺乏对底层生活的挖掘及底层经验的表达、“题材决定论”倾向。  相似文献   

5.
“入”和“出”是文学鉴赏过程中的基本阶段,也是两种基本方法。入乎其内,方能“见得亲切”;出乎其外,方能“高情致论”。  相似文献   

6.
英美文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人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巧、轻应用”“重知识、轻文化”“重能力、轻素质”的现象,英美文学教学一直未受重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以自己所在学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英美文学教学引入公共英语课堂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途径进行探讨,力求为公共英语课堂改革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公文,檄文由纯军事性文告演变成文学欣赏的对象是在汉魏六朝时期。从文体学角度考察这一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六朝时期文学的骈俪化趋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公文的体式和骈俪的语词交叉渗透,使檄文发生了创造性的转化,演变成了注重“辞令之妙”、具有“移人”效果的美文。檄文的形式也由散体到骈散结合,最终发展为完全的骈体文。同时,檄文功利性的淡化和审美性的凸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风尚和时代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诗文以平淡自然为主,尽管他的诗文享誉后世,却湮没于当时。萧统在《文选序》中明确提出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选文标准,要求作品有华美的文采,由此看来陶渊明的诗文似乎与《文选》选文趋向相左,但《文选》却收录了陶渊明九篇作品,难道陶诗入选仅是因为像有些学者所说的“破例”吗?细细分析入选的陶诗陶文可知,这些诗文“辞采精拔”合乎《文选》选文标准;还可以窥见萧统不只重“辞藻”,还重“风教”的文学趣味,这对我们研究《文选》的选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曾文渊是福建惠安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众多知名的文学评论家、编辑家之一。本文着重论述他的新著《文坛风景》特点,这就是评作品实事求是,谈文艺现象不就事论事,写人记事秉笔直书。同时指出作者文字朴素,看似平平,实则追求一种深入浅出的文风,即先把问题“吃”透,然后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汉魏六朝文学的述评及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分析,以使人们对汉魏六朝文学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对汉魏六朝时期诗人、诗歌与作品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叶蕃民族的历史演变以及叶蕃民族的英雄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松赞干布传奇的经历。以翔实的史料展示了初唐时期藏汉两民族和亲,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的交往史。以此提出增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骚学”的角度探索屈原创立“骚体”诗与政治斗争的关系 ,分析柳宗元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学骚” ,以及伟大爱国诗人对柳宗元的深刻影响 ,并阐述了作为政治家诗人的柳宗元对“骚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诗歌、文学主张、对七子评价及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否定历史上“扬植抑丕”之论。认为曹丕诗歌同样关心民病、催人向上,在某些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曹植轻视文学,以为“辞赋小道”,而曹丕重视文学,以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评论“七子”,先扬后抑,有“文人相轻”气息,而曹丕则客观、公允、中肯;曹植文风绮丽,讲究藻饰骈偶,曹丕继承乐府民歌的风格,诗歌语言质朴口语化,散文语言清丽隽永。  相似文献   

14.
《国语·周语》:“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周固赢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单穆公主张“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  相似文献   

15.
从六朝文论看古典诗文的形式美理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文虽然也讲“形象性”,但更以追求情意美和形式美为主要特征。曹丕的“本同末异”说表达了各体文章的共同审美属性与具体风格的内在关系,是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根本肯定。陆机、葛洪、沈约、刘勰、萧统等对文学的形式美理论多有发展,其中刘勰标举的“形美,声美,情美”是对形式美内涵的高度概括。六朝时盛行的“文笔”之分,其实质亦在推崇文学的审美功能。健康的形式美审美标准主张情采相胜,丽而不淫,由人工而达“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16.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当然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起着决定作用;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自然也受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决不能忽视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文学艺术的指导和促进。近几年来,有不少论“赋、比、兴”的文章见诸报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但对“比、兴”在各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及与当时诗歌创作的关系却少有论及者。譬如,唐初“四杰”及陈子昂针对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高举起诗歌革新的大旗,倡导“风雅比兴”、“汉魏风骨”,使当时的诗风为之一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文学特性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文学的特性就在于它的形象性;一种认为文学是人学。近年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了新的发展。人们觉得“形象说”只从形式着眼来规定文学的根本特征,认为文学和哲学的内容一样,却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反映形式,这就违反了内容决定形式这个辩证法的规律。对于“人学”说,人们没有彻底否定它,而是认为它较为宽泛、笼统,缺乏科学的具体规定性,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而便有人在“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基础上,作了  相似文献   

19.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依亦吐芳词”的优秀古典抒情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刚一柔,一阴一阳,互相交辉映衬,成为代表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风格的典型作品;同时,又由于《西洲曲》的抒情主体在艺术表现上所特有的模糊性,历代学者的训释也各不相同,莫衷一是。因此,它和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一起被称作六朝文学中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由此可见,该诗在中国文学上确实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的发展如同一条河流,有源有泉,所谓的“西洲远音”,是指《西洲曲》在主情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趣味上对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宇文泰能够擢用廉吏,一是由于他治军为政廉洁,二是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他擢用廉吏为宰辅和地方官,20余年间,使西魏的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赢得了“南取江陵,西定蜀汉”的辉煌胜利。他是北朝鲜卑族代表人物之一,是西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