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降,严复、梁启超等人"群"观念的提出,旨在唤起国人的"合群"意识,以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教育主张奠定了民国时期群育列入教育方针的基础,梅贻琦、罗輈重、潘光旦等人的教育主张丰富了群育思想.当前,德育含义太泛,实际上是弱化了德育,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群"和中国近代提出的群育思想继承发扬,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群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一直主张敬业乐群、修己善群。民国时期群育被列入教育方针。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现行教育目标中仍鲜明地提倡群育。当前,加强群育并赋予其以新的内涵,有助于校正教育上的偏差,丰富教育理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三十余年,一以贯之地推行群育。他实施“五育并重”、“群育为先”的教学方针。提倡融“生活教育”、“职业教育”、“生产教育”、“自给教育”于一体,处群而教,推行“导生制”,让学生“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重视环境熏染作用,主张开门办学,走社会实践的群育之路。罗辀重在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教育改革史上留卞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教育之神”。  相似文献   

4.
群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群育在现代教育中却逐渐在淡化。基于这样的现状,如何重新认识群育并有效地开展群育,这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有鉴于此,本文以课程为切入点,从群育的内涵、意义入手,分析了群育在现代失落的原因,并提出了群育重构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的群育活动旨在促进个人的群化和社会化,培养对学生和群体都有利的社会行为与特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回顾、比较分析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指出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发挥群育在关键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文章提出了形成关键能力的群育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6.
群育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由先秦时期发轫到民国时期发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梅贻琦、潘光旦等人的教育主张丰富了群育思想。在这个科技迅猛发达的时代,我国高校人才素质培养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群育思想强调关怀他人、和谐相处,体现了群性的精神,对当代高校人才素质培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群育,足称群性教育。是一个历史的、世界性的话题。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便有着丰富的群育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群育的优良传统,将群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为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学记》的群育思想有鲜明特色,其内容主要体现于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过程中如何与人和睦相处,以达到修业进德的目的。其重视“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群育思想独具价值,在强调“学会做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在国家教育方针中应明确提出“群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群育是培养人的合群性的教育,它既强调个性又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既注重群体又避免整齐划一,是极端个人主义和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狭隘集体主义的调和。群育并非新鲜概念,它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已经存在,目前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教育中仍明确提出群育目标。现阶段重新认识和引入群育,有利于厘清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以人们易于接受的理念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合群能力及合作精神,丰富和发展集体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校企互动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互动不仅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因其重视学术实践、关注个性培养、强调"群育教育"而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径。为更好地促进校企互动和提高互动质量,应采取创新科研体制和机制、实施多样化的互动形式,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缔结校企产学研联盟等有助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11.
彭莹 《当代教育论坛》2006,(15):135-136
(一)群育的内涵群育(mass education)即“群体适应性教育”,是指为建立和谐的人群关系而培养受教育者的群体适应精神和能力的教育。群育旨在促进个人的群化和社会化,培养对己对人都有利的社会行为方式与行为特性,使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适应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过和谐的社会生活。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就十分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培养,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和发展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内在品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群育思想在欧洲逐渐兴起,当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倡导社会本位,主张教育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去发展个性,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群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因此"全面"的教育也就越多,即便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也未必能够囊括全面发展的教育。如有学者提出"群育""心育""情育"等。不管全面发展教育有多少"育",都是基于人的发展需要,为了人更加"全面"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发展教育各育之间是不能割舍的,舍弃任何一育,人的发展都会变得不"全面"。  相似文献   

13.
在新加坡,“五育”是德智体群美的简称,是新加坡教育的五个基本目标,也是对现代人才素质要求的集中表现。其中,智育名义与各国大同小异,只是他们特别强调要拥有较新的现代知识和应变能力。美育包含了多层含义:艺术美,指美术创作和鉴赏能力;个人修养美,即所谓“有教养”,行为合规、整洁、有风度等;社会美,即爱护全社会的环境美,讲卫生、守时、守公共秩序和规则,保持新加坡“花园城”、“人有礼”的形象等。应该说,最具新加坡特色的是“德群”二育。德育最重要的内容有:效忠国家,又称爱国;献身精神,即事业心;廉洁奉公;诚实,不弄虚作假;责任感,对国家、社会、家庭、他人和自己都要负责任,不得胡作非为。群育包括群众观点、合群,提倡互助合作、和平共处,特别强调“容忍”精神。“群育”对新加坡的存亡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新加坡民族多、宗教复杂,民族与宗教间的和平共处和互相容忍,对国家的稳定、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73):33-34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要阅读整本的书"的倡议,现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把整本书的阅读和研讨纳入了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当中。可见,整书阅读越来越被重视。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寻求整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近代体育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移植、嫁接西方体育的成果而形成的。其阐述的自强民族信心观念、群育观念、培养正当娱乐责任观念,既体现了体育的教育属性,又反映出体育与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为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互联网的"群",具有即时性、便捷性、跨时空等特点,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来说,更具优势。在"群"中,可以通过上传共享教育教学资源、聆听全国各大专业群中的名师报告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互联网+"及智慧校园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应当重视网络共同体特别是基于"群"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科学的评价。本文从共享学习资源、聆听专家报告、线上线下研讨相结合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建设群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是社会形态的群体组合,身心统一于和谐的群育活动之中,发展理性、充当角色、合作对抗、团结友好,使每个人的潜力得以发挥与实现。这种教育形式,应该是体育课所独具的优势,也是评课标准所指望达到的境地。那么,如何从身、。C、群角度,探讨评课标准呢?我认为,必须抓住体育教育目标的指向,找出身、·C、群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学习或实践去进行探索。一、体育教育的目标指向目标是指要达到的境地及其期待实现的结果。课程教育目标不仅是体育教学的指向,评课标准的依据,也是课程实施的终点或所要达到的程度。从教育目标的属…  相似文献   

18.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目前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在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专业群建设是必经之路.中职学校园林专业群的构建应遵循"1+n"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培养模式,以专业公共课程为大平台构建专业群布局网.  相似文献   

19.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群建设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提出了源于"产业集群"理论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思想,解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概念要义,并概括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三个基本特点,最后对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发展优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增强服务能力,这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功能要求,更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在剖析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增强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及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