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典籍是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间的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为例来探讨中国典籍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典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要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准确翻译并非易事。本文以《论语.学而》篇的英译为例,从语言差异的角度,提出在典籍翻译中应注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显著特点,并强调翻译要保留典籍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弄清原文本中存在的"核心词"概念。  相似文献   

3.
农业典籍作为记录农业生产的经典书籍,对世界农业经济、农耕文化及世界文明的进步有卓越的历史贡献。但其所承载的信息及文化因种种原因未能进行广泛的传播。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我国农业典籍的翻译现状,研究了农业典籍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希冀能够在文化典籍的翻译及对外传播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播的基础,翻译人才的本土化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百色高校译介活动为例,从百色学院民族文化翻译研究中心、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西民族语言文化与译介研究基地、百色学院壮英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三个民族典籍翻译中心的现状出发,探讨壮族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本土化的重要性,为广西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以交际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考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典籍童谣《孺子歌图》和《北京儿歌》两部译作,重点比较分析两译本中重复的童谣在词汇、句法、音韵等方面如何展开跨语际翻译,并探讨译者因素对典籍童谣英译的影响,总结典籍童谣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习语是文化的精华,因寓意丰富、短小精悍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同时其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也给英汉互译带来了障碍。"异化"与"归化"作为翻译两大主要策略,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又互为补充的翻译处理方式。本文从文化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异化"与"归化"理论在习语翻译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详细阐述"异化"与"归化"各自的理论价值,并得出了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结论,希望从理论层面对习语译者与读者有所启示。同时旨在促进中英跨文化交流,抵制民族中心主义,帮助以汉语和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彼此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后殖民翻译视阈出发,选取语言、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四个方面,通过对寒山诗和史耐德英译诗的比较分析,发现史耐德在翻译寒山诗的过程中受到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影响,重构了寒山子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外译最多的中国典籍。在译本中译者对数字、成语的翻译体现了综合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策略上是采用了翻译杂合的方式;同时杂合不只应用在翻译策略中,也应用在文化中。杂合的同时却又不失中国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能够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道德经》精髓,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典典籍中和谐观内涵丰富,揭示了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到人与人和谐等多个层面的意义。经研究发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以一定的翻译准则为导向。基于这些翻译准则,译者才能准确传递原文中和谐的语义,从而通过典籍中的和谐思想规范人们的基本行为,获得塑造个人的内驱力,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它们生动再现了燕礼的仪节,属周代礼乐文化系统。仪节是礼的表现方式,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所反映的燕礼仪节,尤其是其中的"舞"、"酬币"、"养老乞言"等经无明文的礼节,可以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典籍在英译中常常遇到因文化因素不同而造成翻译上的困难。对文化典籍翻译中有文化色彩的词可采用 7种方法进行处置 ,即 :移译、音译、替代、解释性译法、译出含义 ,兼用意译及注音和给原文汉字加注说明  相似文献   

12.
吴芳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2):112-114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把认知应用于翻译研究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翻译是一个包含了拆解原文和整合得出译文的综合过程.该过程在四个空间组成的整合网络里进行.原文在输入空间1中,输入空间2包含了译者思维空间,译文即整合的结果--层创结构存在于交织空间中.认知翻译理论强调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到的能动作用,并能更好地解释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等概念.  相似文献   

13.
幽默言语翻译是一种跨语际的阐释性运用,如果其效度越高则制笑效果就越好。关联导向下的语用推理只是理解言语的总体原则,没有演示概念映射与整合的具体过程。从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言语的翻译分析入手,探索幽默言语制笑效果的具体产生过程。结果发现幽默是语境假设在概念整合过程中,经历组合、完善和更新后形成新显结构时,与新信息相互加强、矛盾或结合产生的。所以推理和整合结合起来对幽默言语的翻译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即格律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转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古诗英译"三美"论标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新诗革命"三美"论主张之间有承递的关系,"三美"论标准在许渊冲翻译实践中也有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互文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我国古代译场的合理性及其启示意义。古代译场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所译经文质量颇高。我国当前的汉语典籍英译可以借鉴古代译场的组织与运作方式,成立专门从事典籍英译的机构,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华夏文明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诗经》中“礼”、“仪”二字的含义,论述《诗》反映礼的思想是《诗》与礼的关系中重要的方面。典籍记载礼典用《诗》的篇目有限,本文考察了《诗经》结集的情况及礼典中“无算乐”的性质,从而明确了典籍记载之外大部分储》篇与礼典的关系。论证锵》与礼都是先王之教的载体,是情志在不同阶段的产物,揭示了《诗》与礼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与现代性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真正根源,其中伴随现代性而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西方体育文化强势扩展,文化认同与适应特别是基于少数民族弱势体育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适应存在四种主要模式: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整合态度是文化适应中最佳的一种文化认同态度,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适应。"和而不同"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选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经历一个从排他性冲突到认同性选择再到包容性并存的历史过程,也即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18.
辜鸿铭是我国近代精通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和翻译家。他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翻译思想也值得人们研究。本文从辜鸿铭进行儒经翻译的动因入手,探讨其翻译策略,从而深化人们对翻译家辜鸿铭的研究,以期对当今的典籍翻译事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化信息传译是典籍翻译中的关键。注释性翻译是文化翻译中获得动态对等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可充分传递原文的真实信息,使译文与原文信息达到一种动态对等的效果。本文基于动态对等翻译理论,通过个案对比,阐述了注释性翻译在文化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着重从词义联想和意象,理解和思维,比喻和习惯表达,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