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我育德的动因是功能异化造成的道德自我发展的现实困境,它体现为道德自我的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和消极主义。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我育德健康和谐发展的多元指向,表现为使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统一、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在评价相衔接;使大学生形成道德认知的"德心"、显现自我境界的"德品"、体现自我能力的"德行"。  相似文献   

2.
道德成长是教师教育不能丢弃的伦理维度。教师教育中的技能主义、专业主义遗弃了教师职业的道德根性与教育的道德指向性。道德成长进入教师教育具有理论上的内在可能性与实践运行的可行性。它是教师确证生命价值、提升教育品质、成就人生幸福的德性基础和基本担保。  相似文献   

3.
在艾略特的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主人公麦琪放弃爱情、选择亲情,体现了艾略特的人本主义道德观,她的温情、博爱体现了艾略特的女性意识观,麦琪的死既体现了人本道德观中女性的道德与人格魅力,也表明了作者思想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作为黑人女作家,沃克提倡妇女主义。小说《紫色》就是表现她妇女主义的极好作品。女主人公西丽经历了固守黑人女性传统思想到积极探索、追求妇女主义的巨大转变。呼吁女性要自我觉醒,团结起来走独立、自强之路。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自我与规范、"为我"与"为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4个维度探讨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容易高估自身道德水平,道德自我与道德规范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较为明显,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逐渐趋重.问题存在的原因来自个体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自我的理想与信念,道德自省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欠强:高校道德教育以工具性价值为取向,以传授道德知识为核心;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的变迁,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道德认知紊乱责任感消退等.  相似文献   

6.
道德同一性是当代道德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人献身于促进社会福利和他人的自我感.在今天,道德通常被我们老百姓认为是一种个人规则和信仰的事情,人的道德行为往往受到维持个人的自我形象支配而不是服从道德标准.道德同一性是一种主观上道德自我感,包括"我的内心道德信念、什么道德是我认为最权威的".通俗地说来,就是个体在寻求"我是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伦理学思想中,有一种伦理道德观特别引人关注。这就是强调“人格”、义务和为人根本原则的人格主义道德观。人格主义道德论者把道德和人格紧密地联系起来。主张在人的道德性中有自我构成的人格。一个人实现他本质的中心性行动,就是道德行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道德就是在人与他人的人格相遇时成立其人格。在社会团体中,道德是指生命在团体中建立其人格。具体地说,在人格主义道德论者看来,首先,人格与生命里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人格的生命总是个体自我的生命。我的身体、意识、记忆和期待、知觉和思想,意志和感情,一切都属于我,都…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道德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对立是学界对侍卢梭和尼采思想关系上的理论取向.卢梭在公意的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学说,但他描绘的是道德的过程而非道德的规范,可以说支撑卢梭的道德体系的是一种审美的维度上的理想标的.尽管尼采鼓吹超伦理的个体自我和权力意志,拒绝为了"永恒和谐"去规范生命个体的行为,但他的审美主义并不等于抛弃了对于世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女主人公麦琪的性格悖论导致她在具体的伦理处境中表现出两难的道德抉择,同时折射出了作者反映现实和为道德主题服务的双重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0.
理学教育哲学代表了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最高思想成果,它因此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前提。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明末清韧的理学批判与自我批判思潮,是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虽都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但由于它们对道德本体与道德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又使它们分别表现出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不同特征。理学本质主义集中体现为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本体论思想,用道德本体设定道德主体的主体定位方式,以“理”释“礼”的权威主义价值取向和“涵养须与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沙夫茨伯里道德情感主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夫茨伯里作为英国伦理学说中道德情感主义创始人而在伦理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认为道德起源于情感,并在对人类情感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感的观点。将人类社会情感的自然性与反思性的自我关注统一于此。沙夫茨伯里的道德情感伦理思想既走出了道德感觉论的局限,也反驳了道德理性主义。他的思想总体呈现一种渐进、调和、稳健的社会启蒙特征,并最终发展成为情感主义伦理学,是近代启蒙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从发生学的视域看,传统的以权威主义伦理为基础的知性道德教育忽略了道德活动的情境性、在场性与变化性,使得本该生动活泼的学校道德教育沦为了空洞的理论说教与道德灌输,而道德情景的缺失很容易导致个体的道德自我被对道德规范的服从所取代。本文试图对如何有效地在学校中创设道德情景以及理智地认识道德情景创设的教育意义进行些微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自我育德即道德的自我教育.高校大学生自我育德具有传统时段和现代时点交融,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交错的时空语境.时空语境的负面要素使部分大学生具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消极主义的特征,因而实现大学生自我育德的途径在于彰显主体性的自我认知,提升内向性的自我境界和强化实践性的自我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交往是教师的基本行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认同发展都需要交往活动的积极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社会学中颇有影响的理论,其通过对工具主义和自我主义的深入批判,构建起一套有助于合理交往的行动理论。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教师进行合理交往可采取三种模式:反思、师生对话和集体会话。教师要获得合理的交往,还需要倡导建构型的教学观、提升教师的自我道德和群体道德以及助推教师管理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吴建良 《成才之路》2014,(27):22-22
道德认知、品行养成的关键是自我体验。缺乏自我体验的品德教育活动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这样的教育不可能沁入学生的心灵,也不可能使学生实现道德认知的自我建构。德育活动特色在于丰富学生对品德与行为的过程体验。学校的"家乡好孩子"德育活动,多样性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参与过程体验,使德育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6.
“新家庭主义”认为当代中国家庭逐渐变成以孩子为中心,但部分家长虽然主观意愿上极为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往往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笔者探索开展小学生家长自我成长小组,通过同伴相互交流、对话形成团队影响力,不断加强家长内化、内生的自我成长意识,取得了积极效果。文章论述了家长自我成长小组的原因、方法和意义,对家长自我成长小组的三点内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开展小学生家长自我成长小组的工作内容、建设模式以及成效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他们眼望上苍》是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一部经典作品。赫斯顿凭借着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自身的女性经历,在作品中塑造了女主人公珍妮这一黑人女性形象。本文从成长小说的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珍妮从幼年到经历三次婚姻,解读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压迫下不断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历程,充分展现了作品中黑人女性成长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寇东亮 《红领巾》2005,(1):114-116
社群主义伦理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的两个命题,即“自我优先于目的“和“(自由或正义)权利优先于德性“,确立了“目的优先于自我“和“德性优先于(自由或正义)权利“的原则.社群主义伦理旨在揭示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所存在的内在人格或品德解释力的缺陷,力图以社群的历史传统说明自我人格和德性的生成及发展,希望恢复一种自然的德性生活,即一种人性的、历史的、社群的、社会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9.
价值之于教师道德成长的内涵性、生存目的性和超越性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然而,在知识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等片面思想的影响下,我国教师教育存在严重的价值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道德成长呈现出种种价值失真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道德成长中价值教育取向的偏离、教师道德成长中价值教育内容的削弱以及教师道德成长中价值教育类型和方法的窄化等诸多方面。认真研究和推进教师道德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回归,对于教师道德的成长和进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林海瓯 《考试周刊》2014,(40):165-165
本文立足温州的区域特色背景,分析温州市高中生道德成长现状,从内外因对其道德成长风险进行归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温州市高中生道德成长的不良风险应对策略:一是加强家庭德育功能;二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三是整合社会力量净化道德环境;四是增强高中生自我约束性,以期有利于温州市高中生的道德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