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已经失去号令诸侯的能力。齐国经过改革后,国力大增首先称霸,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齐国既想摆脱周王室控制,又想利用王室达到号令诸侯的目的。周天子虽说徒有虚名,但其声望还是起一定作用的。周王室与齐国之间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猜忌的复杂的矛盾和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非王卜辞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殷墟卜辞中,占卜主体为商王的卜辞是王卜辞;其余的殷墟卜辞,即便占卜主体是王室成员,也均可归入非王卜辞。因"王室卜辞"在使用中有歧义,建议不要用"王室卜辞"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3.
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道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总命题,并断言"知识分子改造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随着"工农兵方向"的确立,阶级斗争观念上升为审美的主旋律,人性也遭到阶级划分。就当时批评界对"毒草"的种种诟病来看,显然,文学规范的确立者认为,非无产阶级的人性,绝对不属于无产阶级人物的"真实"内心,因而是必须予以清除的。于是,诚心归顺,但又尚未完全泯灭其主动性和个体性,受着复杂的现实人生"蛊惑"的作家们陷入了尴尬的难局……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时代出现的"标题党"现象,在中国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网络新闻"标题党"现象的问题与症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愚"乐受众、品格低下、失实与失度。"标题党"现象的产生与社会转型时期导致的竞争环境及人们的认知观念变化和传媒对于高利润的追求等相关联,因此,网络新闻宜正面引导"标题党",建立长效的把关机制,从而实现构建具有"真实性"、"思想性"、"现时性"的网络新闻"新标题党"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史言 《江汉学术》2011,(4):16-23
以"泥土之香"为核心,在"柔软"与"坚硬"两种对大地的想象中,可探讨余光中诗歌的梦想意识。"泥土"是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意象,既可以表现出"泥"的粘着性,又具备"土"的硬质性。从"盆地-乳香"到"厨房-饭香",展现出永恒童年的深度主题;"瓜果"、"香炉"与"壶"的形象,则蕴藏着内密性特质。晚近余诗涌现出更多"香火"味?"炉...  相似文献   

7.
陆游在夔州期间,创作的诗歌中充满"苦"与"恨"。其原因既有远游苦累、生活艰辛,更有思乡悲老的失意愁苦和报国无门的苦闷怅恨。其中报国无门的悲苦以及壮志难酬的怅恨,是陆游夔州诗歌充满"苦"和"恨"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8.
《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继承了"风人诗"的特点。"风人诗"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如风人诗"石阙生口中,含碑不得语。""石阙生口中"是上句,用来叙述,"含碑不得语"是下句,用来释上句的含义,其中"碑"谐"悲"。《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如"矮子看戏——随人上下"、"猢狲赶蛱蝶——九歩作一歇"等,都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还是"隐语"的进一步发展。隐语即古之"廋辞",宋代孙奭疏对廋辞做了具体的解释:"大抵廋辞云者如今呼笔为‘城管子’,纸为‘楮先生’,钱为‘白水先生’,又为‘阿堵物’之类是也。"《五灯会元》的歇后语,有许多就是隐语,如:"痖子吃苦瓜"、"纸马过江"、"泥人澡洗"、"鹦鹉唤人"等。《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有许多已经具备了现代歇后语的形式,至今流传。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每个人发表个人意见更为便捷,但网络媒体的开放特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监管带来困难,引发一系列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和传统媒体一样,网络媒体也应当担负社会责任,通过"把关人"的作用,正确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公序良俗和良好媒介生态的形成,保证社会健康发展。本文以"69圣战"作为案例,从社会责任角度,对网络媒体中的"把关人"及其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教育学界在对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的理论进行解读时,大多把它视为改进教育或改造社会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这样的理解就无法把握马克思为什么要把"教劳结合"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从实践出发考察问题,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或世界观的转变是比较恰当的。一切从实践出发,需要我们从存在论或生存论的角度来重新理解马克思"教劳结合"的旨趣:感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意味各种能力在感性活动中的"显现"。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把"教劳结合"视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2.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语义学和语用学是人类语言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学习语言重要的是做到正确,更重要也是更难的是做到得体。如何做到得体,这正是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曾以为宗庙设立神像是战国才产生的现象,是不对的。从西周金文中看,西周时周王朝宗庙中有"图室"。这表明至少从西周开始,已经在周王宗庙中设立专门的"图室"绘制先王先公的图像来进行祭祀和悼念。商末西周初年已有用于战争的军事地图,周初已有"东国"疆域图,也有用于土田划定的方国疆域地图。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谥法制度大为流行。其与这一时期人物品评活动的兴盛有密切关系。春秋谥法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品评方式。谥号是对人的一生进行盖棺论定的总结性评价。谥法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死者的禁忌;二是祖先崇拜和祖先祭祀。谥法在西周已经产生。周公制礼作乐应当已包括制谥,但周公制谥只涉及美谥。成熟的谥法制度的确立应该是在厉王之后。谥法制度由周公首创,经过从“美谥”到“恶谥”的发展,最终经受住政治权力的影响而被推行,在春秋时期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解释古史所载周武王“乱臣十人”为周之治臣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等人的说法不确。梳理历代学者的注解,结合商周之际的相关史实研究表明,“乱臣十人”不是周之“治臣”而是殷商“叛臣”十人,他们在兴周和灭商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这一记载的史料价值,对认识商末周初的历史巨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洹子孟姜壶铭中齐景公为田文子举办国丧礼,完全是因姻亲关系而为其女公公举行的.这与周原甲骨刻辞中周文王为岳丈帝乙、外公文丁建立宗庙并在其中祭祀殷先王的现象是一致的.西周时期姬姓国家中祭舅礼的淡化,是因周人宗法制完善后弱化母族母系地位势力而导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论商周时代盟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发生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9.
王天下——殷周之际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奠基于殷周之际,它的基本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天下"的理想之中。这一伟大的文化理想,是周人取得克商战争胜利后,在王权受到挑战的严峻形势下,在接受并应对挑战的努力中,在不得不面对历史和现实时,不得不面对被征服的异姓部落并进而面对"天下"的考验中,创造性地提出并打造出来的。它是周人留传给后世的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它进行批判和反省,以一种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类情怀重塑人的理想,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感的培养。情感培养模型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的一种方法。中学物理教学中情感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适当地使用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