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为了解安徽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以及体力活动特点,探询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法、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对我省大学生体质现状、体力活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大学生体质状况总体良好;课余时间体力活动偏少,每天静坐时间较长;每周规律地参加大中强度体力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能弥补由于静坐时间较长对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是影响儿童早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152名学前儿童为被试,使用三轴加速度计测量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使用儿童型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身体成分,使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测评身体素质,使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等时替代回归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城乡、佩戴时间和静坐行为等因素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尤其是高强度体力活动对去脂体重指数和身体素质(十米折返跑、立定跳远、双脚连续跳、走平衡木)依然具有显著影响;高强度体力活动替代其他强度体力活动或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替代静坐行为后,去脂体重指数均有所提升;身体素质变化仅在高强度体力活动替代其他强度体力活动和静坐行为时具有方向一致性和显著性。家长和教师应充分重视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尤其是高强度体力活动与学前儿童体质健康的紧密联系,促进学前儿童静坐行为和低强度体力活动向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适度转化,以提升学前儿童下肢肌肉力量素质和灵敏素质等方面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非体育专业学生接受体育锻炼的机会比较少,加上信息时代许多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所以,现代大学生很少能够自主地开展体育锻炼,学生的健康意识也比较薄弱。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在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教育,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体质状况与高校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问题",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健康目标",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章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目前体质健康状况和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性,为高校切实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样本数据对比分析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从培育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理念,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评价功能,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优化体育环境五方面提出大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具体策略,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提供实际参考与引导.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黔南地区大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黔南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处在良好水平,大学生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及投入不相符合,大学生膳食营养搭配不合理,有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笔者从重视健康课程教育,加强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大学生营养状况、身体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肥胖人群增加显著,耐力素质、肺活量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趋势.本文就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①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存在不健康的行为习惯.②部分大学生体力活动不足,甚至不参加合理运动.致使出现体质下降、肥胖、瘦弱等不健康现象.③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缺陷.根据上述原因,本文就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途径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兵 《大学时代》2006,(10):49-51
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揭示了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保证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学生肥胖人群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其身心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基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对部分BMI指数为肥胖的大学生的体质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提高肥胖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体育活动走向对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动机、运动项目选择、活动的方式以及进行体育活动时间等走向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弄清当前大学生体育活动走向对体质健康的影响。结论为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走向与体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有偏差,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够科学。造成了大学校园有体育活动而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重要,而且对广大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尽早进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深化了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也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寻找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标志,并通过分析体育教学调适大学生心理平衡,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统一,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身心都能得到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从而提出了体育教学如何积极调适学生心理平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试论学校体育教育的文化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学校体育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鲜明的文化趋向: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身体的教育”,而未来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应该是广义的文化教育,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未来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课外活动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实现学校体育新的工作目标首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并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4.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知识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健体、育心、修身、养性于一体,行之有效地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社会发展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完成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使命必将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始终。本文运用传播效果理论从传播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介质、传播环境、受传者等方面分析影响学校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知识传播效果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12所高校288名大学生进行"体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南京高校的大学生对健康的概念有正确认识但对自身体质却盲目乐观;喜欢体育活动但由于学习等各方面压力,锻炼的时间较少,锻炼效果不明显;学生对教学改革后的形式和内容还比较满意,男生比较喜欢健身、竞技类的体育项目,女生喜欢休闲、娱乐类的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探讨、分析云南省白族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族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心理问题检出率和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白族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元化特征;白族大学生体育人口数百分比高于全国高校水平;不同锻炼动机的白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显著;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干预,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使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接受武术教学前后的高职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各指标的变化状况,验证武术教学在提高高职生体质方面的巨大作用,旨在为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论述了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运用体育教学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更有效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世界潮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确立“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的大学生体育观,与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与未来社会接轨,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体育相联系的新体制,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展示体育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项目选择就要充分考虑学科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形成多科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群;课程设置也应该突破现有的平面结构,拓展成为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思想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要注重体育教育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此外,还应进行专项性或有深度的学习,教师还应该适当提升学生的理论高度,引导学生学会对体育比赛和运动美学更高层次的欣赏,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灌输。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变化要求个体要具备健康的生理和心理,本文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初步探讨了加强大学生生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内容和途径,认为高校应该尝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