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多线集合多元主题─—《长生殿》主题新论马圣贵《长生殿·例言》说:“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这是洪对《长生殿》题材来源的说明。《长生殿·自序》说:“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  相似文献   

2.
"离魂"小说作为志怪小说的一种由来已久,《牡丹亭》作为这一题材的优秀作品,对此前的离魂故事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本文从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阐述《牡丹亭》与此前离魂故事的关系:其对此前的离魂故事进行归纳和总结,又从情节、人物以及时代特色等角度讨论了《牡丹亭》对此前离魂故事的发展,以及离魂题材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就像春天百花园里的一株奇葩,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永葆青春。从她产生的那天起,研究她的论文浩如烟海,但鲜有从关学角度去研究。从美学命题中的深情和妙赏角度探讨了《牡丹亭》之魅力。  相似文献   

4.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杰出的作品。它通过女主人公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而生的浪漫主义情节,反抗束缚人的个性、扼杀人的正常感情和欲望的程朱理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它表现了封建社会的青年女子对人性解  相似文献   

5.
杜甫《伤春五首》其二“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一联中,“兄弟”一词的内涵除杜甫自家兄弟外,亦兼指李唐王室宗亲。从先秦到魏晋,大量文献中出现了以“兄弟”代指同姓诸侯、王室手足的用例,且多与其不能保卫中央联系密切,至杜甫所在时期仍延续此政治内蕴。联系庾信《哀江南赋》《伤心赋》等外部文本,并在杜集内部探寻相关信息,可知《伤春五首》其二中的“兄弟”一词所指兼具家国二义,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血缘政治,亦是杜甫国身通一情怀理念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杜宝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在《牡丹亭》中,杜宝性格鲜明,他是慈爱而严厉的父亲;与民同乐,勤政爱民的清官;同时也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将军。汤显祖对杜宝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正是他心中理想的化身。然而长期以来对于杜宝形象,学界所做的许多不公允评价似乎违背了汤显祖的本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吴炳《画中人》和汤显祖《牡丹亭》在故事和思想层面的比较,说明二者表达"情"的过程中,相同之处在于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希望打破封建的束缚。不同之处在于《画中人》表达的情细腻,委婉而曲折;《牡丹亭》的情热烈,直白而大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牡丹亭》的情理建构是古代文学艺术中一个带普遍性的文化现象,它既有对情的感性认同,又有对理的文化复归,这一情理撮合的两大块结构,使《牡丹亭》的浪漫性最终未脱出传统理性的窠臼,只是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命题中兜圈子。人物在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的道路上,绕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文章并从宏观的立场上对古代文学创作中的同类现象进行了文化反思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把“流言”为解读《长恨歌》的一扇“门”,通过对王安忆创作过程的疏理及对其创作理念的考察,发现“传奇”才是王安忆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是隐藏于“流言”之后的主题。“流言”与“传奇”的相承相悖是《长恨歌》贯穿始终的叙述张力,反映在阅读体验的层面上是作者不自主的叙述视角地变化。与张爱玲的“传奇”相比,王安忆遵守自已的写作理念,“刻意”选择一条别样的路,书写自己心目中“王安忆式的传奇”。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关于《长生殿》的争议,很可能犯了一个如巴赫金所指出的错误对作者本人的意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所有的人都把它仅仅当作一种话语,一个声音,一种语气。这是解读“独白型”作品所惯用的思维方式。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内涵于该剧中的三套话语——爱情话语、政治话语、宗教话语逐一分析,可见该剧对李杨故事的解读就是通过这三套话语互为主体,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展示出来的。这一主题的完成,又是一个对“情”中不合理成分加以批判与整合的过程,这是情走向合理化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打金枝》的产生至成熟呈现出从正史到野史、戏曲的发展轨迹.剧中主要人物身份都与《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所录相符,而“打金枝”的经典情节则未见记载,《资治通鉴》只记载了郭暧与公主口头相争一事.《庆丰年》、《隋唐演义》、《满床笏》、《唐宫二十朝演义》、现代《打金枝》等文人创作先后增加了“拜寿”、“打金枝”、“连升三级”等具体情节,并提炼出了表现“郭氏一家富贵”和“唐代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等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3.
介绍、评论有关《猎户》一文主题的新旧说法,以为旧说“有人为拔高之嫌”,新说“则有以偏概全之弊”。最后指出《猎户》的主题应该是:赞扬了历代相传的敢于打猎和善于打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儿女英雄传》的主题一向以“宣扬封建忠孝节义”著称,本文从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情节结构的设置等几个方面详加考察,否定了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借题目写性情”的新主题观,肯定了作品的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长恨歌》被称为当代的“上海叙事”。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环境元素的张力,激活了小说的主题: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演绎一个城市的历史命运。透过以弄堂为象征的诸多环境描写,我们感悟到了王安忆那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同时也从环境和人物的相互烘托中品味到了一种难以忘怀的“上海精神”。  相似文献   

16.
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试图通过追忆历史以寻找心灵家园是张炜作品一贯的主题。《河湾》通过傅亦衔“厌倦”的精神状态,亲近“异人”,找寻“河湾”的努力,延续并丰富了这一主题的书写。《河湾》介入当下的现实生活,通过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观照,以主人公回忆与反思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审视,揭示了反抗异化并积极探寻未来精神家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经》有三篇《扬之水》,分别属于《王风》、《郑风》和《唐风》。上博简《诗论》提到的《汤(扬)之水》究属何篇,是一个比较费解的问题。从诗旨上看,简文所指者当属《郑风》。由诸篇《扬之水》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深入地认识《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兴”与“比”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史记》乃“无韵之《离骚》”的文本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本角度看,《史记》和《离骚》在基本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深层联系,诗性精神是《史记》的内在精神,发愤抒情、上下求索、悲剧自我和寓意寄托,是《史记》、《离骚》共有之特点。《史记》和《离骚》犹如姿容殊异而气脉相通的两座奇峰,“无韵之《离骚》”,洵为关于《史记》文学成就与诗性特质的最恰当、最确切、最中肯、最绝妙的历史定评和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19.
匈奴族唯一一首民歌《匈奴歌》中的“嫁妇”应为“妇女”,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所谓“嫁妇”应是他个人记忆有误;所谓匈奴统治者“发动”或“挑起”匈汉战争说,同汉文史籍记载背道而驰。《匈奴歌》主要是一首悲歌,悲叹失去河西走廊地区水草丰美的牧地,也蕴涵一缕对直接间接导致这一悲惨结局的浑邪王和侵略者的怨望和仇恨情绪;牲畜“不蕃息”、无“酪”可饮,无肉可食,这对匈奴人无异于断绝了生路,因而妇女脸上失去了笑容,面容惨淡,这是《匈奴歌》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理论角度出发,阐释明代传奇《牡丹亭·惊梦》一出中杜丽娘"梦中幽会"与日本平安时代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葵姬》一章中六条妃子"生魂出窍"的原因,探讨两部作品中两位女性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