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专业建设与发展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使专业设置和建设紧贴市场,同时专业建设要体现现代化办学思想和现代化的教学体系,走产学研合作办学道路,缩短学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快培养社会紧需人才。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职教育的现状,就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培养技术型劳动和“专升本”人才的双向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式课堂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学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高职的“3 2”办学模式中高职的学习时间太短,不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有诸多弊端,应当允许探索,以二、三分段为好。  相似文献   

4.
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导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科学定位与正确导向。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在办学层次上应定位在ISCED新版5B,学制上至少应包括大学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其社会定位应注重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办学与企业密不可分,企业需要人才的规格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努力方向,校企联合办学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零距离”办学、“订单式”教育、“零适应期”合作教育模式,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6.
王峰 《农村教育》2002,(1):38-38
灵壁县尤集中学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方针,端正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以培养世纪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紧紧围绕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这一宗旨,不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走出了一条农科教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成人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优劣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成人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优势成人高校在举办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其优势是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观念上的认同感。成人高校经过2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逐渐进入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成人高校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渐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成人高校一直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游泳、冲浪,奉行的是“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从办学层次到办学形式比普通高校要灵活得多;从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也都形成了主动适应…  相似文献   

8.
王滨有 《中国德育》2004,(9):60-62,67
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中,高职德育面临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学制变化趋势,办学模式更新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高职特点,探索高职德育的基本规律、实践模式、运行机制,研究贴近高职实际,特别是贴近高职办学模式和学制的实际,设计出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从职业教育的功能理论和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理论分析,提出地方性高职业院校以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农民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的办学思路,其目的是多方位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多种人才。分析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四位一体”的模式建构,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平台建设与组织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实践,研究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发展西部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开发主要靠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只有办出自身的特色,把握好高职教育的实质,搞好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解决好面临的问题,才能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做出巨大贡献。 对策之一:西部地区要转变教育观念。当前阻碍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观念落后。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高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时,高职教育是根据经济建设对劳动力的要求,对劳动力进行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训练,将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西部高职院校要以“能力为本位”,努力办出特色,培养出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最后,西部高职院校要狠抓学生就业。若学生就业率高,说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有特色,这样的高职院校可用事实赢得社会的信任,有利于人们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依托义乌区域经济特点,研究高职院校涉外专业国际化办学独特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据此提出开展国际化办学的有效策略,有利于加快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步伐,提高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培养高职学生健全人格,就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以突出职业实践特征为核心的全方位的健全人格教育阵地,以乐观人格为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素质劳动者。  相似文献   

13.
贴紧行业服务社会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这是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我院办学4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越 《中国考试》2004,(6):48-51
近两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以迅猛的势头飞速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近日就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通过三年的高职教育,我们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学生能否达到人才的培养标准.而这需要借助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监控。那么我们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十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加快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确保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根据浙江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从人才引进、培训与培养、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对策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再谈"1233"办学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实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创新,就要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为模式创新提供前提。依靠行业组织和行业研究会办学.保持院校与行业的有效沟通,形成“校企互动”的办学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按照“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技能”的原则,搭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三级教学平台,是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教学模式的核心。建设以“双师型”队伍为主体,“理论型”队伍为基础,“技能型”队伍为辅助,协调发展的三支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为教育模式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招生与毕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科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依据《纲要》精神,经笔者探索研究,在我国现行学制的基础上,各级各类学校实行一年两季招生与毕业制度是对现行学制优化组合的改革和完善。我们知道教育总是面向未来的。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对未…  相似文献   

18.
当前,民办高校要寻求创新培养目标和育人模式的新路子。为此,民办高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办学理念;要明确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到本科学历教育与高职教育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所办理的高等教育因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而具有它独特的办学特点。它没有定型化的学制,各学制之间也不相互衔接;它的教育内容具有“革命”化特色;教学方式讲求“活灵”,与革命斗争实践和生产劳动紧结合;各校在专业设置上也根据当时所需兴办不同的专业为中央苏区培养急需的干部。  相似文献   

20.
今年2月28日,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高职教育主要任务是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同时也指出,要把高职教育的学制由三年逐步过度到二年。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学制要缩短,高技能紧缺人才要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高职教育,重新认识高职数学教学。把握“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为专业所需,为人才培养所需,进行高职数学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