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成县大云寺石窟部分唐、宋时期题壁、石刻文字尚存。寺内"汉永平十二年"刻字说明佛教很早就已传入今陇南市境内,"梁大同九年"刻字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曾经在陇南境内兴盛及萧梁曾经统治陇南部分地方的史实。大云寺石窟开凿于北朝,创始于北魏的可能性最大,至隋唐时期已具有一定规模,"千佛"(遗迹)塑造于北朝至隋唐期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立于中唐时期。"大云寺"之名始自唐代武则天时期,石窟主要表现佛教内容,也包括儒家、道教和社会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2.
唐代佛教鼎盛,佛教神祇信仰广泛普及于民间社会,并影响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个由男性所创造、并由男性权力结构支配的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唐代妇女信佛的热情与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唐代中国化的大乘佛教神祇信仰,不仅使唐代现实生活中的广大妇女在精神解脱、情感体验和参与宗教社会活动方面拥有了同男性同样的权利,而且还为世俗社会那些难以扮演社会角色的女性信众提供了某些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使得她们得以从宗教活动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靖西县的道公信仰是在壮族原始宗教和民间巫师的基础上,吸收道教、佛教和儒学的部分内容并与靖西当地文化不断交流、整合而形成的,它具有民间宗教的形态。本文针对道教传入靖西壮族地区的情况与其同源互感后表现出来的特征及其支派进行论述,分析其支派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我国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非常活跃,主要围绕民间信仰概念、功能及对策而展开。在基本认同民间信仰特征的基础上,对民间信仰概念、功能和对策均存在较大分歧。虽然研究成果丰富,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5.
"常山赵子龙"是历代史书中对赵云故乡的不贰注解.古"常山"即今之河北正定县,但2005年河北临城县"赵云故里碑"的出土,以及当地的历史遗迹、民间传说给人们提供了合理质疑的空间.临城是否为赵云真正的故乡,需要考古工作者进一步考证,但是正定作为赵云故乡的传统观念正在遭遇一定程度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传承视角,以河北民间武术为内容,以高校为载体,将河北民间武术的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与高校的教育功能、传承与传播能力相融合。把河北民间武术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依靠教学、社团组织、教工组织等路径进行普及,借助高校平台,从教育与科研的高度,将河北民间武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SWOT战略分析模型,对河北民间武术所面临的环境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分析,进而明确河北民间武术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战略选择和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德宏傣族信仰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传入德宏之初,德宏傣族信仰原始宗教。经过排斥、撞击、融合之后,南传佛教最终形成与原始宗教和平共处的局面,佛教文化直接影响着德宏傣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强化了德宏傣族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壮族民间信仰有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和谐共处的生态维度,其内容包括安魂、续魂等民间巫术,风水信仰、鸡骨占卜等民间术数,节日庆典、女性忌讳等民间禁忌,形成了具有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立足新文化建设战略高度,传承壮族民间信仰中的生态思想,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益于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大量中土商人信仰佛教,对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从抄录佛经、举办斋会、传递经书、来往僧人等方面简要探讨了中土商人的佛教信仰情况,以研究中土商人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迄今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上不同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所在不同。佛教最早传入西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久在西域。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东部有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关中。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渐趋衰微,而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河湟流域异军突起,蒙元时期日益兴盛。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河湟地区,奠定了近现代以来佛教在西北地区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2.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亚斯贝尔斯语),孔子在东方的中国创立了儒家学派。在中国文化进程的各层源流里,由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孔子在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但是他作为儒家圣人的地位却是不变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后,儒家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的宗教式的人物;魏晋南北朝延及盛唐,儒家文化是在“玄学”的盛行和佛教的全面传入的情况下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宋明时期,随着宋明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近现代之后,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变革。与此相应,孔子的地位和命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及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对话的时代,孔子的学说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建构和谐秩序以及相互尊重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开始走向世界,而孔子更是代表东方儒家文化的世界伟人。  相似文献   

14.
南朝时期,佛教盛行,涌现出了一批著名高僧。其中陇右籍高僧的佛教活动,对于促进佛教文化向本土化的快速发展和儒、释、道三教的融合,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附近"的词汇化完成至现代汉语的发展进程中,其语义经历了衍生性演变,词汇化完成到唐宋时期主要体现为动词形态("附近1"),而其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与名词形态("附近2")则是萌芽于唐宋,其主体地位至晚在明代就确立了。由于早期汉译佛经基本不受文言文的局限,系统地保存了从东汉以来的口语材料,在对"附近"的演变考察中,充分表明了早期汉译佛经对常用词演变研究具有的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同地区关于家具的考古资料实物有随葬品、冥器模型、石刻以及壁画等,集中反映了北魏、辽、金、元时期的家具状况和水平。在南北融合、东西交流中家具发生了变化;北魏时期为渐高型家具时期,辽金时期高型家具逐渐走向成熟并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种类式样繁多;元代家具一改宋代家具简洁隽秀的风格,形成了造型上厚重粗大、装饰上繁复华美的风格,对于高型家具由宋代的普及型向明代的成熟型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最近发现的一山一宁的侍者了真大师所记《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初住四明鳌峰山祖印禅寺语录》,论证了元初定海佛教法系、有关民俗和祖印寺规制等情况,填补了本市文史界上述史料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一山一宁与元初定海佛教状况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李翱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佛、道形上思想和修养方法为借鉴,创作<复性书>三篇,提出了著名的"去情复性"学说.李翱复性思想在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修习方法、道统论等诸多方面都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翱成为上承传统儒学,下启宋明理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9.
儒、释、道思想对《水浒传》人格模式有所影响,如原儒仁爱思想与宋江的“全施仁德于民”,鲁智深的救世精神和佛家慈悲观,道家自然天放与李逵直道而行。多元文化传统未经整合的混杂在一起,加深了水浒英雄人格与正史人格的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