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张秋燕 《科教文汇》2007,(1):175-176
借用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Kampfum Anerkennung)的理论渊源,解释当今社会存在的社会冲突。即用“道德冲突”阐释当今的社会冲突如农民工问题、贫富差距拉大诱发的社会问题等等,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点自我之见。  相似文献   

2.
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制度是涉外民商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外国法院判决在我国承认与执行的条件作了规定,但是规定还很原则,很不具体,有些地方还存在着过时之处,因而亟待完善。本文首先界定了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概念,分析了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理论基础。其次,阐述了我国关于外国法院判决和执行条件的规定,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通过论述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条件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后对完善我国关于外国法院判决和执行条件规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真与善的协调:爱因斯坦的榜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几乎每个人都在倾听科学技术前进的脚步声.然而却有两种极端的回应,一部分人欢呼,而另一部分人诅咒.有些欢呼者似乎把科学技术看作了"菩萨",而有些诅咒者又好象把科学技术视为"魔鬼".有些人担心科学会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落,而有些人又为科学无限制的发展忧虑.对待科学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根源于科学是否带给人类幸福问题上的分歧.因为有一种伦理学的"善"的概念是由幸福定义的,所以深入的理论讨论必然要追溯到真与善的关系.也就是说.科学与幸福的问题可以转换为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钟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513-1518
以9种Web of Science农业经济与政策类期刊论文为例,从不同合著规模的合著绩效与不同被引水平的合著规模分布两个视角分析了合著规模与合著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合著论文确实具有较高的研究绩效,2-3人的合著是该学科最常见的合作形式。在代表各期刊最高研究水平的极高引论文中,高合著规模论文极少,独著论文却占有一定比例,反映出合著规模与合著绩效的不确定性。在高合著规模的零被引论文中,发现了迟滞承认现象。最后,对合著行为的评价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社会承认与科研生产率年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啸宇 《科学学研究》2009,27(5):699-703
 重大科研成果按年龄分布是威布尔分布,为什么?本文构造了一个具有技术(技能)进步效应的最优增长模型,其中社会计划者基于科研成果消费的最大化将科研产出的一部分作为资源投入给代表性科研人员,尝试性地解释了这一分布规律,包括分布形态和峰值后移现象,并结合科技史对模拟结果进行了一些讨论。科研生产率的年龄分布规律并非完全是一种生理现象,资源配置和社会承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产出按年龄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8,(3):208-214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形”与“数”这两个概念已不限于原来比较直观和狭隘的理解,而有了更普遍更深刻的含义.数学不断从客观世界中,从数学以外的各个领域抽取事物间相互依存的形式和量的关系,加以概括,抽象成为各种数学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同时数学作为一门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法制     
长期以来,人们对“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这不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进行,有碍于法治国家的形成。“法制”与“法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法学概念。正确认识和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关系,对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对“善是不可定义的”这一命题的论证,摩尔首先从正面立论,提出“善”的单纯性和非自然性,指出“自然主义谬误”;并通过构建“开放问题论证”,反证以任何自然性质给“善”下定义都是错误的,提出“善是不可定义的”。由此引起的认识论难题通过直觉主义来解决,建立非自然主义立场的价值论直觉主义,开启伦理学的理论化与科学化转向。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忽略内容,最终走向了形式主义。本文指出该论证的存疑之处,并认为应当把语言和逻辑分析方法内化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中,把对“善”的普遍常识内化为伦理学标准,对外在的形式标准加以补充。尽管摩尔并没有完成对科学化伦理学的系统建构,但他对伦理学术语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直觉主义的认识论立场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刑法理论将危害行为根据其客观形态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类,而现在有的学者提出,危害行为应包括作为、不作为和持有三种形态;也有学者将危害行为分为作为、不作为以及以作为形式实施的不作为三种形态的观点。这两种有关危害行为的“三分法”的观点,都认为危害行为的客观形态除作为与不作为以外,还存在着第三种“行为”。根据目前的危害行为的理论,通说中对危害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的“两分法”观点是科学合理的,“三分法”存在概念混乱和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哈特从规则的内外在观点出发,认为法律是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体,前者是设定义务的规则,后者是授权规则,是创设义务规则的方式。其中承认规则和初级规则、次级规则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效性的关系,而承认规则本身既非有效亦非无效,它主要依赖于社会实践的接受,是用以评价其它规则的最终规则。毋庸置疑,哈特的法律规则理论在法理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但是该理论仍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古典学者玛莎·纳斯鲍姆在她的著作《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中,提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之价值的善,因为运气、好生活的语境化、善的不可通约性、关系性的善等因素的存在,体现出某种程度上的脆弱性.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性的人绝不会脆弱到将自己的命运付之于好运气;好生活也并非是语境化问题,它是因自身之故而被欲求的;价值体现为人拥有的和实现的价值,既是多元又是可通约的;关系性善对人也绝非是一种消极意义的保护与约束,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更表现为积极性的自足的强化,是人自律性的外化,实践理智的发挥所在.因此,纵然在脆弱之善中,仍然可以发掘人的道德坚强与挺立.  相似文献   

12.
崔蕴敏 《内江科技》2011,32(1):10-10,26
健康是“1”,其余是“0”,有了健康的“1”,后面加“0”,就能成十、成百、成千、成万,健康失去,一切归零。人的健康与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不良的、失去平衡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我制造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罗森塔尔效应”和“破窗理论”的对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国  陶新军 《科教文汇》2013,(35):149-149,151
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一向是个老大难问题,我们认为,对中职学生的管理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其问题的实质是“罗森塔尔效应”与“破窗理论”的对决。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破窗现象”的出现,在防微杜渐的同时,从根本上杜绝不良风气对学生带来的负面作用;借鉴“罗森塔尔效应”,给学生以积极的关注、期待和引导,激发其自信心,使之产生一种努力改变自我、积极完善自我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评析SSK对默顿规范理论的诘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顿规范理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而SSK则通过“磋商”、“建构”、“利益”等概念来诘难默顿规范理论,其路线是:首先质疑默顿规范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并以此为基点来解构默顿规范理论。在如何看待SSK对默顿规范理论的诘难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1)对于默顿规范理论,应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2)SSK并没有完全证伪默顿规范理论的精神内核;(3)默顿规范理论具有与SSK研究纲领的互补性品质;(4)SSK启发我们以平常人的眼光看待科学家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口腔修复体的要求也发生着改变,各种高层次的修复形式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但大多数学校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岗位技能要求,使得大批的学生到企业后需重新培训。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职业教育的今天,积极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理论的局限性就在于:人们不能苛求社会发展的轨迹在理论面前削足适履,恰恰相反,社会发展轨迹会为理论的发展开辟道路。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形式的发展趋势就是社会发展的轨迹不断修正和扬弃理论,并为理论发展开辟道路的辩证的发展过程。一、“一大二公”──新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形式最初的理论设想与实践 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形式的最初理论设想是什么?有人认为可能是:“耕者有其田”。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早就提出的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打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和…  相似文献   

17.
规范理论的创始人外尔,在1918年运用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的思想和方法,把“尺度相对性原理”同“运动相对性原理”相比较,大胆地提出了规范不变性原理,这勇敢的一步在得到了爱因斯坦由衷赞赏的同时,也遭到爱因斯坦的严厉批评,可贵的是外尔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自己规范不变性原理的思想。文章使用“剩余结构”理论详细分析了规范理论发展的这关键一步,有利于深刻理解规范不变性原理与数学和物理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有关人类心智阋读的起源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与心灵哲学的“难问题”。匹配论作为一种旨在解释该问题的元理论,提出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匹配观,但囿于核心机制的匮乏而陷入困境。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得经典匹配论的假设得以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进行检验。具身匹配论认为人类心智阅读源自镜像系统的“共享身体表征”作用。这种具身化的方式将自我与他人的经验直接匹配起来,并最终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9.
团结问题是当代政治哲学的主要关注之一.多元社会是指人们属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在承认社会多元化的基础上,自由主义、共同体(社群)主义和自由民族主义分别对团结问题予以分析和解答.罗尔斯认为通过公民共享政治原则可以提供多元社会—国家稳定的基础,相互冷漠和无知之幕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同情关心弱者.共同体主义认为社会团结必须是奠基于所有人共同拥有同一种优良生活观,国家根据共同的善观念对“另类”行为、信念和生活方式加以限制.自由民族主义则试图综合上面两种观点,认为多元社会团结的基础在于可以自由选择的共同民族身份和各民族的平等.  相似文献   

20.
我们谈伦理规范与人的自身成长,主要还是道德修养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到人的成长过程中以形成高尚理想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中国古代哲学家,自孔子、老子以来,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提出了比较丰富的关于修养方法与修养境界的理论。“修”指修身,“养”指养性或养心。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品德。一、修身、养性。儒家“修身”、“养性(心)”之说,认为人必须提高道德的自觉性,这是保持“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体现人的价值的自觉活动。“性善论”者以为人们具有先验的善性而此善性必须加以发展;“性恶论”者则不承认先验的善性,而认为是后天习得,肯定人有总结经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