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知识传播研究图谱的基本描述,发现由互联网技术连接起来的虚拟学习社区,大大拓展了传统学习和知识传播的空间与范围。在此基础上,以B站“学习区”为主要案例,呈现其视觉实践方式和逻辑,探析虚拟社区的知识如何进行可视化的生产和传播,可发现B站的知识生产采用制作知识影像、塑造知识生产者形象、制造视觉“震惊点”三种方式展开。虚拟社区的视觉实践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传统知识,在网络社区生产出了与日常生活高度重叠的知识、娱乐化与消费化并存的知识和陪伴型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当组织学习被视为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则基于知识范式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比较能够揭示组织学习的内在机制。基于知识流的组织学习模型表明,组织学习过程存在两个方向的知识流动,即知识创造过程的流动和组织不同层面的知识交流。  相似文献   

3.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求知看作是人的惟一规定性,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科学的范式是知识人所设定的知识界限,不在这一界限之中的经验和意识都被排斥在知识范围之外,由此,知识人的知识也就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知识观的主宰下,知识人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中逐渐解构。  相似文献   

4.
数智时代的知识软化和碎片化程度不断加深,知识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而确定性日渐降低,这给人类的认知与学习带来严峻挑战,也引发了学界关于回归精英化知识教育、追求确定性知识的呼声。如何看待知识的不确定性、如何管理个人的知识以应对数智时代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网络诞生之前,由于传播渠道的限制,知识流转的速度很慢,人类的学习主要以来自经验、证据、逻辑推理、权威人士、重复验证的确定性知识为主。但在数智时代,随着知识传播和更新迭代的速度日益加快,知识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凸显,这对传统的知识体系构成冲击。当下人们更需要建立起一种确定性的心智模式和认知策略,掌握自主建构系统知识的方法,以适应知识变动不居情境下的学习。具体而言,就是要以联通主义和重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建立知识网络、零存整取、碎片重构的方法,采取持续学习、确立个人目标与方向、建立个性化知识体系、有效利用智能技术、强化实践应用等策略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陈乐 《高校教育管理》2019,(3):10-18,60
知识的价值边界在知识经济时代被极大地拓展,知识的生产、传递、交换、消费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而伴随着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信息技术革命等现代社会的多重特性,知识生产模式正从传统的"模式1"向"模式2"转型。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具有多重本质性差异,知识范式的转型或将成为以知识为本质属性并兼具知识生产密集性特质的研究型大学结构性变革的外驱力。在转型时代,研究型大学应保持改革的敏锐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前瞻性,悦纳知识范式转型、积极与弥散性知识生产机构开展互动与合作、基于自身优势建构具有内在独特性的知识生产体系、控制知识生产者的生产过程、改革并完善评价体制机制以驱动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等多重职能的整合性发展,从而继续处于社会知识生产体系的中心并对其发挥持续性、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MOOC正在逐渐变革着传统的高等教育过程,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可以说,MOOC正在对整个知识活动的过程进行重塑。具有交互性、低交易费用及无固定空间等特征的MOOC解构着传统的知识生产、传播及评价模式,带来了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MOOC消解着传统的"权威—边缘"知识逻辑,彰显着知识生产的非权威化、知识传播的自发秩序及知识评价的多元机制,使得知识领域成为"开放进入社会",也为未来的知识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论知识范式的转型与大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对知识范式的转型能否及时作出制度上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大学能否得到社会的肯定并由此引发大学发展的兴盛与衰亡。神话知识向形而上学知识的转型引起了知识的极大增进,推动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形而上学知识向科学知识的转型,因大学对科学知识的漠视,使得大学的发展陷入危机,而对于科学知识范式的重新拥抱又使得大学发展回归繁荣。当前,我们正处于科学知识向后现代知识的转型过程中,这种转型同样要求大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生产和传授适时作出制度上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意味着大学知识生产被纳入社会分配和消费领域中,始现于物质生产领域的"物化逻辑"开始向大学知识生产领域渗透,知识生产工具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其表征。大学知识生产的物化逻辑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其合理性体现在大学知识生产资源的获得、现代化大学知识生产组织制度的建立及大学教师创造性与价值性的展现等方面;不合理性则突出表现在大学组织内主体间关系的异化、大学及其个体内在精神超越性与丰富性的消释、大学知识生产的学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方面。客观认识这种物化逻辑的内涵及合理与否的二重性,通过制度建设、精神塑造等可有效规避大学知识生产的过度物化。  相似文献   

9.
强调以学习者共同体为核心来开展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活动是联通主义区别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学习者共同体已成为联通主义学习范式下的知识生产群体,但其知识生产属性尚不明确,亟待更深一步探究。由此,本研究借助机器学习领域中的词向量(Word2vec)语义分析工具,以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代表的传统知识生产为客观参照物,在同一个主题下对联通主义视阈下的c MOOC "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的知识生产属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基于c MOOC的联通主义知识生产呈现出三种类别的属性,分别是:主题聚焦性、理念时新性和视野广角性。而以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代表的传统知识生产则呈现出分层结构性、特定群体关注性和物质供给侧重性三种类别的属性。基于以上结果,本文进一步从生产群体、思维理念以及实践应用等层面对比和剖析两类知识生产的影响和启示。作为以国内首门c MOOC为研究对象开展的联通主义知识生产属性与传统知识生产属性的对比实证研究,其结果不仅为国内、国际上以c MOOC为表现形式的联通主义知识生产实践提供了客观证据和直接指导,同时也首次探明了联通主义学习范式下的知识生产属性,为联通主义知识观及其知识生产理论的构建和充实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实用主义知识观作用下的美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学术界逐渐兴起。新实用主义不仅使得实用主义思想重新获得生机,而且促进了美国知识观的革命性转变:一种有别于古典实用主义知识观、更不同于欧洲传统知识观的新知识观被确立了起来。在这种新知识观的作用下,美国大学的教学改革呈现出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要求人们树立这样的知识价值观:即知识是人类与客观物质世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资源。知识是一种新式原料,且这种原料不适用于守恒定律,它越用越多。人们往往是在消费知识的过程中生产知识,同时也在生产知识的过程中消费知识。在这种知识价值观看来,每一社会成员占有和分配知识资源的多少,以及有效利用知识资源的程度,取决于其创新、学习和转化知识的能力。在对待知识的态度方面它重量但更重质、重继承但更重创新发展:它不仅关心“是什么”、“为什么”等可实现编码的知识,而且更注重获得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市场介入、社会对各种知识的需求以及大学知识管理的量化,使得大学知识生产逐渐出现实用化的倾向。知识生产的实用化1能会带来知识生产创新能力低下以及肤浅化与泡沫化。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发展与知识生产社会化正推动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依托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与联通主义学习论,以互联网知识产品生产为导向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产品的设计、产品的样品制作与验证、产品的发布和产品使用效果反馈四个阶段。该模式将构建多位一体的课程资源体系,推动师生角色转变为知识生产的共同主体,出产形式丰富的教学成果,并形成多主体、多角度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知识的创新利用,实现艺术理论创意向产品转化,推进高校艺术理论知识生产向社会开放、与市场接轨,最终将艺术理论课堂打造成内外相互促进、持续更新的互联网知识产品生产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移动互联网,知识分享社区的泛在知识传播,形成了面向泛在情境的个性化需求、面向长尾效应的多样化需求、面向问题解决的专业化需求、面向互动探究的最优化需求的新特点。研究泛在知识传播对提升知识分享社区的传播力、建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我国大型知识分享社区"知乎"为研究对象,从用户、传播渠道、内容生产、互动与效果几个方面分析了泛在知识传播模式。研究发现,媒介化用户从"去中心化"重新出现了"新中心化",泛在传播中出现"沉浸传播"与"参与传播"的现象,内容生产为"用户内容生产"与"专业内容生产"相结合,在泛在知识传播中需要满足"个性化"与"集体性"的互动,用户在泛在知识传播中的获得感既有认知的需求满足、认知盈余分享后的满足,也有娱乐性的满足。  相似文献   

15.
学科制度是知识生产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知识生产方式的转换与学科范式的变迁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共轭关系。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知识生产的复杂性、情景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突破了传统学科知识生产框架,拓展了传统的学科内涵,跨越学科边界的知识生产与异质组织边界的学科组织成为主要形式。在此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应围绕学科知识生产能力和学科组织体系两个维度,强化学科文化建设,通过需求引领和创新驱动,才能使学科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6.
左翼文学有两个传统:上海传统和延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传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文化霸权,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想象基础的无产阶级美学范式。“后文革时代”,中国重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左翼文学陷于沉寂。不过,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在催生了一个世俗化社会之后,也带来了反向的文化实践,新左翼文学的兴起就是这种反向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新左翼文学继承的是上海传统,延安传统被搁置于文化视野之外。左翼文学的再次“兴起”折射出当下中国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斗争,同时也是前期社会主义的政治想象在后革命中国的历史性复兴,呈现了一个被“大国崛起”时代有意忽视的“另类”现代性叙事。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学习场域下,工程知识的获取途径更加广泛;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学习时空自由无界,学习呈现很强的碎片化,学生主动构建工程知识体系的能力有待提高。通过翻转课堂和翻转学习,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碎片化,实现工程知识的整合与重构;优化整合网络教学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促进工程知识建构;建立工程问题库,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导向,采用探究式学习,将知识学习与研究问题相结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构建工程知识体系,培养工程能力。  相似文献   

18.
碎片化学习方式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是互联网时代下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然而,碎片化学习的知识系统性较差,很难被学习者吸收、内化。针对碎片化学习模式的优劣势,特别是碎片化知识的零散化、独立分割性的弊端,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碎片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境、协作、会话、知识建构等四要素的构建出发,提出碎片化学习背景下的知识体系构建与内化策略,以期实现碎片知识的系统化与有效习得。  相似文献   

19.
卢宝祥 《教育科学》2005,21(4):11-14
知识在传统上一直是标示人之理性的力量。学校教育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获取知识是教育竞争最为直接的源头。人们获取知识消费知识与专业分工、劳动、资本、社会秩序、心灵秩序有着繁复勾连的关系。从知识获取与知识消费的视角“挖掘”教育竞争更能真正揭示教育竞争与经济竞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0.
自中世纪发轫至今,大学作为一个知识生产组织其知识生产模式处于变迁之中,由模式1走向了模式3。在知识生产模式变迁中,大学的治理范式也发生着相应变化,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为标志的传统大学治理模式逐渐演化为日益多元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治理。在此过程中,大学的社会功用得以充分实现,但也由于知识生产过度遵从外部导向而陷入了功利化、工具化的陷阱,大学治理也因之发生了价值的迷失。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和大学治理范式实际上给大学自身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就要求重新审视大学知识生产与大学治理的传统,发掘其时代价值,也就是要发挥大学知识生产与大学治理传统的内在规训意义,优化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结构,重建大学治理的价值理性,从而维护大学的发展逻辑,以使大学能够持续地实现其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