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2013年与2012年相比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子贡献因素,以期为各期刊顺利完成"提升计划"提供借鉴。【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和JCR,探讨不同类型文献、Top20%高被引论文等不同因素对这些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度。【结果】大部分期刊2013年影响因子较2012年有所提升,综述类文章对期刊影响因子贡献较大,高被引论文、国际论文比以及中国作者论文影响力有待提高。【结论】当前应从挖掘多文献类型、加强评审关、注重欧美论文、争取高影响力论文等4方面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研究整合替代医学领域24种SCI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分析发展态势及中国对该领域的贡献。【方法】 利用JCR统计各期刊2014年度影响因子(IF)和特征因子,利用Web of Science分析各期刊2013和2014年两年的总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h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对该学科领域的贡献,并研究Top100篇高被引文章的学术特征。【结果】 中国整合替代医学领域3种SCI期刊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且中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较高,中国论文在Top100高被引论文中占43%。【结论】整合替代医学是中国的优势领域,国内整合替代医学期刊的水平与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整合替代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以留住国内优秀稿源。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研究“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受资助期刊中非SCIE期刊的影响,为各期刊顺利完成 “提升计划” 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 WoS 和 JCR获取相关数据,模拟计算出各刊2013和2014年影响因子与即年指标。根据施引文献分析出各刊在WoS中的学科类别,查看其在JCR中学科内期刊排名,据此分析受资助的非SCIE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结果】 大部分期刊 2014 年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较 2013 年有所提升,且已超过SCIE数据库中的期刊。【结论】 多数受资助的非SCIE期刊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有实力进入SCIE检索系统。各期刊应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库分析,找准定位,提升期刊发展能力,以便能在国际上进一步提高影响力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CiteScore和《期刊引证报告》(JCR)期刊评价体系收录期刊的异同进行比较,并分析CiteScore对期刊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潜在影响。【方法】 对CiteScore 2016版及JCR 2015版收录的期刊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者在期刊收录范围、相互覆盖程度、期刊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影响力排名分区的差异,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在2个评价体系中的表现。【结果】 CiteScore和JCR所采用的评价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类似,对期刊影响力的评价结果总体存在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CiteScore和JCR将并存一段时间,并推动完善国际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单篇学术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率,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理解影响因子。【方法】 以Nature作为数据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建立单篇论文的影响因子贡献率和绝对标准距离的测度指标,并利用回归分析研究其分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25%左右的论文对Nature影响因子的贡献程度达到了60%以上,单篇论文与影响因子的绝对标准距离符合指数分布,且多数论文位于基准线以下。【结论】学术期刊中的大多数论文与影响因子绝对标准距离较远,并对期刊影响因子做出负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0):1048-1053
【目的】 比较研究“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影响力提升计划”)对其第一批资助的SCI收录期刊国际影响力水平的提升效果。【方法】 依据Web of Science《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3年和2016年数据,对2013年11月被“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的非新创办的SCI收录期刊和未受资助的SCI收录期刊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TC)、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国际影响力指数(Clout Index,CI)、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Average 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AJIFP)的变化及分区提升率。【结果】 受资助期刊和未受资助期刊TC、IF、篇均被引频次、即年指标、标准化特征因子、CI、国际他引TC和国际他引IF均显著提升(P<0.05),且受资助期刊被资助后AJIFP同样提升显著(P<0.05)。除即年指标和标准化特征因子的增幅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受资助期刊上述指标的增幅及分区提升率均显著高于未受资助期刊(P<0.05)。不同资助额度的受资助期刊间影响力指标的提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资助期刊在资助前后可被引文献数增加并不显著(P>0.05),降低幅度超过10%的期刊共6种(14.6%)。但未受资助期刊可被引文献量降低幅度超过10%的期刊占35.8%。【结论】 “影响力提升计划”1期资助效果显著。大部分受资助期刊影响力指标提升显著,但个别期刊影响力指标不升反降。受资助期刊的可被引文献量增加并不明显,有些期刊可被引文献量下降明显。不同资助额度对期刊影响力指标的提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客观评估与分析我国中英文化学科技期刊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并据此提出中国化学科技期刊现阶段发展的建议。【方法】以中国16种SCI收录的化学期刊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其2011—2020年在JCR、CJCR、CSCD-JCR 3个数据库的定量指标,包括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TC)、自(被)引率或他引率等。【结果】JCR收录期刊的IF、TC与自引率等数据反映出近10年来我国英文化学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略有提升。CJCR与CSCD-JCR收录期刊的相应指标反映出近10年来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内具有高影响力的优势在减弱,2016—2020年英文化学科技期刊国内影响力明显提升。【结论】建议重视规划中文化学科技期刊的发展、优化现有英文化学科技期刊的结构以及新创办化学二级或交叉领域英文期刊以扩大该学科期刊方阵,促进我国中英文化学科技期刊全面深入的发展以及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科技期刊国际化大环境下借鉴国际优秀期刊办刊经验,促进我国核科学技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方法】 使用2014《期刊引证报告》(JCR)和Web of Science,研究33种SCI核科学技术期刊的出版平台、出版周期和出版语言。分析了期刊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自引率和统计年自引率、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力等指标。【结果】核科学技术期刊IF值、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力低。出版平台、出版文种、出版周期等期刊国际化显示度影响核科学技术期刊IF值,期刊定位、文献类型、稿源质量和自引率等也影响IF值。多文种期刊混刊论文有助提高其国际化显示度。【结论】中国核科学技术期刊需要融入世界知名出版平台,组约国际化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出版国际化专刊,落实国际化办刊措施,杜绝人为操控影响因子等。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在科技期刊国际化大环境下借鉴国际优秀期刊办刊经验,促进我国核科学技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方法】 使用2014《期刊引证报告》(JCR)和Web of Science,研究33种SCI核科学技术期刊的出版平台、出版周期和出版语言。分析了期刊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自引率和统计年自引率、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力等指标。【结果】核科学技术期刊IF值、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力低。出版平台、出版文种、出版周期等期刊国际化显示度影响核科学技术期刊IF值,期刊定位、文献类型、稿源质量和自引率等也影响IF值。多文种期刊混刊论文有助提高其国际化显示度。【结论】中国核科学技术期刊需要融入世界知名出版平台,组约国际化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出版国际化专刊,落实国际化办刊措施,杜绝人为操控影响因子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国外代表性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为国内海洋科学类SCI收录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根据国内海洋科学类SCI收录期刊的特点筛选出3种国外代表期刊,通过分析载文量、文章出版后2年内的被引频次、会议论文和专辑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探究推动影响因子提升的关键因素。【结果】 期刊在发展早期采取“先质量、后数量”的发展策略,待影响因子有效提升后实现文章质量和数量同步增长。高质量会议论文和专辑可在短期内大幅提升期刊影响因子,而加强质量控制、减少零被引论文比例是稳定期刊水平的关键。【结论】 期刊发展策略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期刊特点及发展阶段。对我国海洋科学类SCI收录期刊而言,现阶段可适度控制载文量,增加高质量专辑的出版数量,快速提升期刊影响力,突破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盘点近年来中国主办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的发展现状,预测其中ESCI期刊的发展潜力和未来趋势,为提升我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5—2021年JCR,结合各期刊官网信息,系统调研分析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的收录规模、学科分布、影响因子、自引率等相应数据。【结果】中国主办的SSCI期刊仅11种,A&HCI期刊2种,ESCI期刊50种,这与我国科研实力并不相称。虽然期刊影响因子、学科分区和期刊引证指数等指标表现优秀,但存在期刊总量少、学科单一、“借船出海”和竞争力不足等困境。【结论】未来应重视和扶持中国主办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鼓励期刊加入ESCI,以扩大SSCI和A&HCI收录规模,全方位加强期刊的国际化建设,推动中国话题的国际传播,打造自主国际出版平台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比较并分析SCI收录的综合性化学通讯类期刊,为不断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做积极探索。【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查询5种化学综合性通讯类期刊的基本情况,分析2009-2013年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载文量、文献类型和稿源分布以及中国作者的论文对这5种科技期刊的贡献。【结果】 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载文量最高的是Chem Commun,其次是Org Lett, Chin Chem Lett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提升最大。Chem Commun和Org Lett稿源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而Chem Lett和Chin Chem Lett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从引用角度看,中国作者的论文质量普遍高于期刊的平均质量。【结论】要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除发表研究论文外,还可以发表高质量的综述类文章和述评;不仅要追求稿源国际化,还要发表国内高质量的文章,建设国际有影响力的期刊出版集团,建立集群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SCI期刊的计量分析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我国的SCI期刊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路径。【方法】 以2012年JCR收录且有指标值的127种我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从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排序、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排序等四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 通过指标比较,发现相对于我国的SCI发文量,我国的SCI期刊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待提高。【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可从提高认识、加强监管、完善审稿、扩大开放、提高期刊学术水平、打造中国顶尖学术论文展示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升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一组反映期刊内部特征信息的作者特征空间向量,以拓展期刊影响力分析方法。【方法】 以图书情报学领域18种核心期刊2011年第1期的380篇论文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3/4的文献为训练样本,构建基于作者特征的期刊影响力预测模型,以剩下的1/4论文为测试样本,检验预测模型的有效性。【结果】 实验发现,期刊影响力预测模型与4年后对应期刊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好的吻合度。【结论】 说明由期刊作者特征研究期刊影响力是可行的,为研究期刊影响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四种网络数据源在期刊影响力评价方面的异同,为期刊综合评价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以2014年JCR、Pubmed数据库均收录的影响因子排名前50的开放存取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提取各数据源平台在期刊评价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作为期刊评价中重点考察的代表性数据指标。【结果】 JCR的期刊影响力主要来源于被引频次、可引用项目;Google scholar扩大了期刊信息的传播范围;Altmetrics.com注重网络传播指标、获取指标和利用指标,其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于网络传播指标。【结论】 JCR反映的是期刊在学界的影响力;Google scholar前置了期刊评价;应用搜索引擎获取期刊网站的链接数、IP访问量、PV浏览量等描述了期刊传播阶段的影响力。Altmetric.com将期刊评价延伸到传播、获取和利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探讨我国SCI来源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及作者国际化水平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方法】以我国英文版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剔除了自引率≥20%者。引入期刊作者国际化分数(Fraction of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FAI)和作者国际化指数(Index of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IAI)表征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对FAI1、FAI2、IAI1、IAI2与2014年版JCR中期刊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标准化影响因子、标准化论文影响分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0种期刊FAI1、FAI2、IAI1、IAI2差异较大,Light-Sci Appl、Curr Zool、Cell Res、J Plant Ecol、Commun Comput Phys、Integr Zool、Nano Res作者国际化水平较高。FAI1、FAI2、IAI1、IAI2与多数期刊影响力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JES)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A类资助为契机,探索提升JES国际影响力的方法。【方法】分析JCR数据和JES发表数据,学习优秀国际期刊办刊经验,结合办刊实践,探索一条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道路。【结果】JES在编委会组建、期刊质量、国际化的投审稿系统及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加强期刊宣传,吸收优秀稿源,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政治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发展现状,探究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期刊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为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和期刊运营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政治学类CS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23年29个政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近15000条推文及其社交媒体指标,结合政治学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指标,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政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评价指标与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单篇推文社交媒体影响力与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呈负相关,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与其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当前政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对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效果有限,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有助于期刊社交媒体账号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近十年撤销论文的引证特征,探究撤销行为对学术界的净化效果。【方法】分析撤销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等信息和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的相关性,撤销时滞与论文被引频次的相关性;计算高被引撤销论文对IF的贡献率;评价撤销时滞对撤销前、后被引频次的影响。【结果】 76种期刊(撤销论文数量≥5篇)IF和撤销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撤销后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相关(均为P<0.05)。撤销时滞和撤销论文总被引频次相关(P=0.000)。随撤销时滞延长,撤销前被引频次逐渐增大。高被引撤销论文对期刊IF的贡献率为0.00%~2.00%。【结论】高IF期刊发表的、撤销时滞长的撤销论文对学术界的负影响较大;肯定期刊进行自我净化效果的同时,建议科研管理部门、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等加强对撤销论文及其不良影响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P指数在中国SCI期刊评价中的适用性,从而促进中国SCI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方法】 以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SCI期刊在201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的主要文献计量指标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P指数分别用于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中国SCI期刊评价的有效性,分析P指数与被JCR收录后的总被引次数(C)、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IF5)、被JCR收录后的总载文量(N)和平均被引率(C/N)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将P指数和h指数对中国SCI期刊评价的适用性进行对比。【结果】 P指数与中国SCI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总载文量、平均被引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期刊的规模和影响力。P指数对同一学科SCI期刊比不同学科SCI期刊的评价更具优势。【结论】 P指数延续了h指数的优点,并具有更强的区分度,对优秀学术期刊的识别能力比较突出,使期刊评价更加科学,具有更加广泛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